唐太宗聽了這番話後頗為認同,於是廣納各方建言。
還有一次,唐太宗對大臣們說:“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知道堯、舜賢明,桀、紂昏暴,可是為什麼他自己還是那麼昏庸呢?”
魏征回答說:“一個好皇帝光靠天賦聰明和學識淵博是不夠的,還應虛心納諫,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隋煬帝自以為才智甚高,目中無人,誰的話也不願聽,所以他說的是和堯舜一樣聰明的話,做的卻是桀紂那樣愚蠢的事,因而自取滅亡。”
唐太宗聽了,深覺有理,感歎道:“前世之事,後世之師。”
唐太宗也確實接受了魏征的不少諫言,改正自己的一些過失,甚至有時行事,一想到魏征的批評就會改變做法。
有一次,唐太宗準備出巡,吩咐屬下必須準備好豪華車馬與儀杖陣隊,後來卻突然改變主意,取消了出巡事宜。
魏征問他是何緣故,唐太宗不好意思地說:“唉,我隻是想到你一定又要批評我張揚、奢侈,所以取消了這次出巡。”
唐太宗說完,與魏征兩人四目對視,兩人不禁哈哈大笑起來。
唐太宗並沒有因為承認錯誤而損害了自己的威信,相反的,卻使他成為流芳千古的曠世明君。在他主政期間,出現了中國曆史上極少有的太平盛世——貞觀之治。
像唐太宗這樣位高權重的帝王都能虛心檢討自己,我們普通人做到“該認錯時就認錯”,又算得了什麼苛求呢?
發生衝突之前先講和
流於情緒的爭辯毫無意義,但理智作用下的辯論卻常常必須。從某種意義上看,不同見解的辯論過程往往是尋求真相乃至真理的過程。但是,辯論很容易轉化成爭論,隨著相互“敵意”的語言行為增多,最後可能發展成唇槍舌劍,互為傷害。這就變成衝突了。衝突的後果常常是不愉快的,缺少修養的人甚至會將衝突變成武力解決。即使有修養的人,也會對衝突的結果耿耿於懷。
所以,衝突是比爭論更具危害性的一種行為,聰明的人如非出於無奈,否則不會讓自己陷入衝突之中。
★ 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語言
防患應於未然之時。要避免衝突,當然應該在衝突還沒有顯露之前加以留意。
當你和對方辯論時,你有必要搞清,他對你抱有成見嗎?他對你充滿敵意嗎?如果是,那麼在這種非理性的氛圍中,最好不要再火上澆油。寧可閉上自己的嘴巴,也不必指望和對方論出個是非曲直。同樣,如果你處於成見和敵意的心境中,也最好及時閉上嘴巴。
在辯論時,要以理服人,讓事實說話。不搞詭辯、不揭隱私、不搞人身攻擊、不把觀點的敵對引申為人際的敵對、不靠嗓門壓人、不說粗話髒話。因為種種這些,都容易讓對方惱羞成怒而轉為情緒的對抗。
如果對方以粗話、髒話及大嗓門之類對待你,你首先要想到這是他沒有修養所致,而自己卻不必像他一樣沒修養。你可以和顏悅色地提醒他注意措辭。如果對方對你的提醒置若罔聞,那麼辯論顯然已無必要,不如掉頭走開。
★ 占了上風時不要乘勝追擊
經過一陣唇槍舌劍,如果你發現自己並不站在真理這一邊,應該拿出度量來,坦率地認輸或認錯。
如果對方站在謬誤一方並且已自知理虧,你也不要得理不饒人。一是主動打住話題,結束辯論;二是巧妙地為對方搭個台階,讓他在不失麵子的前提下得以“平安下台”。勝負自是彼此心照不宣,何不抓住重歸於和平的機會呢?
如果你因辯論的需要而已經把對方打得一敗塗地,切不可為了一點點虛榮把旗幟掛在臉上。人在得意的時候,克製更是一種美德。爭論結束後,給對方端一杯茶,笑言一句:“瞧我們像孩子一樣,這麼認真!”或輕鬆自如地轉一個話題。
請記住:爭論是一回事,人際交往又是另一回事。人性都有很軟弱的一麵,易被擊垮也易被扶起,你隻要說一兩句得體的話語,便可恢複一個剛剛失去平衡的心理,讓他重返愉快平靜,那又何樂而不為呢?
★ 當衝突即將發生時及時講和
當雙方情緒越來越衝動,話無好話時,顯然已不宜再爭下去。這時候最好的做法是向對方主動送去橄欖枝,然後體麵地撤退。下麵推薦幾種值得一試的講和方法:
咬緊牙關忍一下。與人爭執不休時,千萬不要急躁。人一急躁就上火,容易發生爭吵,一吵起來,誰也拉不下麵子,隻好硬著頭皮上。所以,要保持頭腦冷靜,仔細分析對方的話,是有根有據的?還是受人挑撥或臆想猜測的?搞清了原因,就可以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消除對方的誤會。
情緒緩衝轉移。爭執不休的原因,往往是怕在人前示弱,怕被人認為輸了理。此時,不妨轉移話題,或說個笑話,來個幽默,緩衝一下緊張氣氛,這就不易發生衝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