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妻子是個再明白不過的人了,她說:“如果這篇文章是投給報社的話,肯定算得上是一篇佳作。”換句話說,她在讚美丈夫的同時巧妙地表達出它並不適合演講。丈夫聽懂了其中的含義,立即撕碎了精心準備的手稿,並決定重寫。
由此例可知,有效更正他人錯誤的方法是:委婉地讓他人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即認同他做對的或好的方麵,使他覺察到錯誤的部分。
古埃及阿克圖國王在一次酒宴中對他的兒子說:“圓滑一點。它可使你予求予取。”換句話說,不要對別人的錯誤過於敏感,不要執著於所謂正確的意見,不要輕易刺激任何人。
如果你要使別人同意你,應當牢記的一句話就是:“尊重別人的意見,永遠別說你錯了。”
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蘇格拉底曾經說過:“沒有經過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下去的。”因此,經常反省和檢查自己可以避免偏離正道。
其實,人人都可以養成自我反省和檢查的習慣。即“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這一習慣。記得亞伯拉罕·林肯說過:“我相信自己決不至於老到在沒有說話時仍能大言不慚。”正是他這樣的性格贏得了共事者的尊敬和親善。一個人犯了錯誤並無什麼大不了,而不敢承認錯誤才是最大的悲哀。
作家張曉風說過這樣一句話,那個名叫“失敗”的媽媽,其實不一定生得出名叫“成功”的孩子——除非她能找到那位名叫“反省”的爸爸。
失敗者的標誌是把生活中發生的所有差錯都歸咎於別人,而成功者的標誌是他們對自己所說的和所做的一切負責。不要總害怕承認自己的錯誤,以為這樣別人就會看不起自己。其實,真正有能力的人是勇於承認錯誤的人。
當一個人能夠主動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主動地承擔責任而不是找借口推托時,世界就會為他讓路。
唐朝貞觀年間天下太平,時日一久,唐太宗就漸漸奢侈起來,於是魏征的意見就越來越多。有時候,唐太宗聽得不是滋味,就拉下臉來,但魏征仿佛視而不見,照樣據理力爭,往往讓唐太宗下不了台。
有一次,在早朝的時候,魏征與唐太宗為了某件事爭得麵紅耳赤。
唐太宗顧及自己的形象,勉強忍著沒有當場發作。
但是,一回到內殿,他便氣衝衝地破口大罵:“總有一天,我要把魏征這個可惡的家夥殺掉!”
長孫皇後問他為何此氣憤,唐太宗回答說:“這個家夥總是當著文武百官的麵羞辱我,我實在忍無可忍。”
長孫皇後聽了之後不發一語,隨即轉身進了內室。
不一會兒,她穿了一套朝覲的正式衣服,一走出來就對著唐太宗行跪拜祝賀的大禮。唐太宗不知她葫蘆裏賣什麼藥,便問她究竟是幹什麼。
長孫皇後答道:“我聽說,隻有在英明天子的統治下,才會有正直無畏的大臣。魏征這樣直言不諱,不正說明了陛下的英明嗎?所以,我應該祝賀你才是。”
長孫皇後的一番話使唐太宗清醒了許多。從此他非但不再嫉恨魏征,反而勉勵他以後要多提意見,要繼續揭短。
後來,魏征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要求辭官返鄉,唐太宗堅決不同意,並對他說:“金屬摻在破石中就毫無用處,隻有將它冶煉出來才能做成器具。我怎能讓你告老辭職呢?”
魏征病逝之後,唐太宗十分傷心,他在朝廷上歎息著對大臣說:“一個人以銅為鏡,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與行為舉止;以曆史為鏡,可以明白曆代興亡的原因;以人為鏡,可以知道自己行為的是與非。我曾經擁有這三麵鏡子,時時對照,以盡量減少自己犯錯。現在,魏征去世了,朕喪失了一麵好鏡子。”
此外,唐太宗還要求群臣效法魏征直言不諱的精神,認為施政有不妥之處,一定要勇於發出諫言。
唐太宗與魏征君臣之間的故事,之所以成為千古佳話,原因正在於:唐太宗身為一個至高無上的封建皇帝,為了使自己能夠成為一代明君,能做到勇於認錯,善於采納諫言。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當我們刻意去追尋某種東西的時候,可能無功而返,但如果換一種方式,則可能輕而易舉地得到。
生活的辯證法,有時候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差不多的。譬如,有的人想要建立威信,用盡辦法卻無法達成,但是,有時候放下身段承認自己的缺失和短處,反而會得到大家的敬重。
還是唐太宗的故事:
有一天,唐太宗心血來潮,問宰相魏征:“為什麼曆史上的君主,有的明智,有的昏庸?”
魏征回答說:“能夠聽取各方麵的不同意見,就是賢明的君主;如果隻聽信一方麵的意見,就是昏庸的君主。例如,隋煬帝就是昏君,因為他不願聽到有人造反的消息,於是佞臣虞世基就投其所好,隱匿實情不報,結果導致國破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