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爭辯未必得利,認錯未必吃虧——沉默是金,謙虛是銀(3)(1 / 3)

從此以後,女秘書再也沒有因為要急著回家或幹其他什麼事而做錯過什麼。因為她覺得卡耐基是個風趣而又仁慈的上司,自己應該盡力幫助他才對。

也許有人會認為,萬一對方是個不負責任的人,笑容滿麵地批評他,可能根本不能引起他的重視。所謂“三句好話不如一皮鞭”,對這種人,就該厲言疾色地斥責才有效果。

此言看似有理,其實不然。斥責隻會使一個不負責任的人更不負責任。而且,不論那個人是你的朋友還是你的下屬,如果他需要斥責才有所改進的話,那是你交友不慎或用人不當,並不是這種笑容批評法有什麼不對。

學會妥協,學會放棄

妥協就其詞意來講,是用讓步的方法避免衝突或者爭執。暫時妥協是人生的一大策略,暫時交出或放棄,是在這一過程中等待機會,創造條件,以求扭轉乾坤,東山再起。

《老子》上有這樣幾句話:“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與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後人把老子的這一思想概括為“取予之計”。成為我國古代軍事上的一種暫作妥協、待機索取的常用策略。

東周時期,在著名的“三家分晉”之戰中,魏國國君等就成功地運用了這一策略。當時正值春秋末期,晉國的命運掌握在智、韓、趙、魏“四家”之中,其中智伯最強。他不滿四家共享的局麵,而欲獨占晉國。於是,智伯打著加強公室的幌子,要各家拿出一部分土地和庶民給晉國,實則是擴張自己的地盤。他先威逼韓國國君康子。康子本想拒絕,宰相段規說:“智伯貪得無厭,如果您不滿足他的要求,那麼他將以此為借口給我們定罪的。不如先答應他的要求,然後再見機行事。”智伯又向魏國索要土地,魏君恒子認為他欺人太甚,想要拒絕。宰相任章勸說到:“君主您要是把地給他,那麼他必然會輕敵,我們的鄰國也都會因為害怕他而團結起來。時機成熟了,我們就聯合起來反抗他,那麼智伯的命也不會長了。”結果正如任章所料,智伯終被韓、魏、趙三家所滅。

戰爭中往往有這樣的事情:在條件不具備時,要想奪取或保存某種東西,必須暫時交出或者放棄它,在“交出”或“放棄”的過程中,等待時機,創造條件,最後把它再奪回來。這種“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屢被後代兵家所推崇。

的確如此,有進攻必有退守,有衝突也應有妥協。大至軍國之重,小至家務瑣屑之爭。帶兵打仗,為官從政,做人處事,必要的妥協往往是不可少的。如果說三國分晉的議和之論還偏於軍事韜略的話,韓信受胯下之辱的事,則更為直接地給我們以處世為人的啟示。

韓信年輕的時候家境貧寒,時常四處漂泊,向人討飯吃。一天,韓信在街上閑逛,被一個殺豬佬的兒子看見了。這個小子看見韓信貧寒的樣子就存心欺負他。他來到韓信麵前說:“你這麼大的個子,腰裏還挎著刀劍,有多大能耐!我看你是表麵上強壯,實際上虛弱,膽子沒有兔子大!”這小子一吵吵,很多人便圍上來看熱鬧,他更來勁了。他當眾侮辱韓信說:“你有本事不怕死,就用你那寶劍把我殺了;若膽小怕死,就從我胯下鑽過去。”說著岔開了腿。韓信看看這小子,搖搖頭,歎口氣,就俯下身子從他胯下鑽過去。圍觀的人哄堂大笑,都以為韓信是個膽小鬼。

後來,韓信受到劉邦重用,被封為大將軍,帶領千軍萬馬向北進攻。在和趙王的決戰中,韓信隻有幾萬人,而趙王有二十萬大軍,但韓信毫無懼色,背水一戰,結果以少勝多。韓信屢建戰功,被劉邦先封為齊王,又封為楚王。路過家鄉時,韓信派人把那個殺豬佬的兒子找來。那小子嚇得魂不附體,以為必死無疑,可韓信不但沒有殺他,還給了他一個小官。韓信對手下說:“我不但現在可以殺這個人,當年我也可以殺死他。但是我想,殺了他我就要償命,怎麼建立大丈夫的豐功偉業呢?不能因小失大,所以就忍下這口氣。不然,怎麼會有今天呢!”

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是古往今來多少人的人生經驗的概括。韓信忍小辱而終成大器。妥協,隱忍有的時候並不意味著膽小、怯懦。含辱妥協,既要戰勝自我,消除受辱的複仇心理,又要戰勝別人,不顧世俗的猜疑、歧視,這又何嚐不是一種勇敢呢!戰爭往往是這樣:慷慨就義易,委曲求全難;拚死抵抗易,迂回求和難。嶽飛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寧死不屈,天下皆讚其忠;楊家將為拒外敵,男女老少齊上陣,世人皆知其勇,一代名將,滿門忠烈,何其光榮!然而像袁崇煥那樣,身處險境而行舉世嫌疑之事,這種為國家利益大計著想,忍受精神上的沉重負擔,是很不容易的。而韓信受胯下之辱,也是令人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