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借力規則(1)(3 / 3)

一串又一串汽車停了下來,駛離公路。莫名其妙的司機們出了車,來到芬特麵前。而芬特這時正站在牌子下麵,用潛藏的電影攝影機記錄著這一事件,司機們異口同聲地說:“喂!特拉華州發生什麼事了?”

芬特隻是用手指一下牌子道:“看牌子吧!”

司機們皺起眉頭,搔搔腦袋,然後抿著下嘴唇,其中一位問:“你估計什麼時候重新開放?我住在那兒,我的家在那兒。”

與這個著名導演相比,安祿山也是一個擅用假象辦事的陰謀家。據說,安祿山在發起攻擊之前,用了整整十年時間來施行“假陽行陰”的計策。

安祿山的“假陽”就是故意裝出憨直、篤忠的樣子,贏得唐玄宗百般信任,對他毫不防備。公元743年,安祿山已任平盧節度使,入朝時玄宗常常接見他,並對他特別優待。他竟乘機上奏說:“去年營州一帶昆蟲大嚼莊稼,臣即焚香祝天:‘我如果操心不正,事君不忠,願使蟲食臣心;否則請趕快把蟲驅散。’下臣祝告完畢,當即有大批大批的鳥兒從北而來,昆蟲無不斃命。這件事說明,隻要為臣的效忠,老天必然保佑。應該把它寫到史書上去。”

如此謊言,本十分可笑,但由於安祿山善於逢迎,玄宗竟信以為真,並更加認為他憨直誠篤。

還有這麼一種人,他們在與自己的競爭對手相鬥時,絕不說對方一句壞話,當麵不說,背後也不說,不隻不說壞話,而且還盡說好話,在上司麵前替對手說好話。因此,對手在失敗之後可能始終都蒙在鼓裏,而看不出在他甜言蜜語掩蓋之下的“黑心”。

賈充是魏晉時期司馬氏家族的心腹,當年司馬昭發動政變時,就是他指使人殺掉魏國皇帝曹髦。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稱帝以後,對他格外寵愛,授予他尚書、車騎將軍等高官顯位。賈充則對上獻媚邀寵,厚臉討好巴結,對下拉幫結夥,對不肯服從自己之人打擊陷害,朝野正直人士對他無不厭惡。

侍中任愷有治國之才,日理萬機,有條不紊,而且秉性忠正,以社稷為己任,深為司馬炎所賞識和器重,遇有軍國要事大政,經常同他商量。任愷對賈充十分反感,這使賈充很是不安,因為侍中這個官職雖然不大,卻是皇帝身邊的近臣,可以直接向皇帝反映大臣的善惡、朝政的得失。賈充總擔心任愷會在皇帝麵前揭露他的真麵目,便想將任愷從皇帝身邊擠走。

可是司馬炎對任愷十分敬重,說他的壞話必然不信,怎麼能夠做到既不像是攻擊任愷,又能將他調離皇帝身邊呢?賈充冥思苦想,終於找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推薦任愷去給太子當老師。按照封建朝廷的製度,太子的老師不許過問朝政,隻能留在東宮陪太子讀書,而太子司馬衷是個白癡,根本不可能接受任何教育,給他當老師肯定是勞而無功。這樣一來,即使任愷離開了皇帝,還會使他因為教育失敗而失去司馬炎的信任。於是,賈充便向司馬炎極力誇讚任愷如何忠貞正直,如何才學過人,是給太子當老師的最佳人選。司馬炎倒是接受了這個建議,任命任愷為太子少傅,但原來所任侍中一職,依舊保存不動。賈充枉費心機,懊惱不已。

但賈充不肯善罷甘休,他的同夥又給他出主意說:“讓任愷去幹選拔官吏的差事吧,這件事情工作繁重,需要經常去全國各地巡視,就不可能留在皇帝身邊了。而且所選之人,三教九流,龍魚混雜,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想挑他的毛病也容易得很。”於是賈充故伎重演,又一次在司馬炎麵前稱讚任愷如何如何地公正無私,如何如何地知人善任,為朝廷選拔官吏之事由他主持最為合適。這一回司馬炎覺得賈充說得有理,相信了,便任命任愷為吏部尚書。

毫無疑問,任愷當吏部尚書是再合適不過了,可接近皇帝的機會也少了。於是,賈充便整天在司馬炎身邊伺機誹謗,造謠誣陷,終於使任愷丟掉了官職。

借梯上樓好辦事

俗話說得好:“好風憑借力。”一個人在事業上要想獲得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奮鬥外,還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才能事半功倍。應用這種方法獲得成功的策略稱為“借梯上樓”法。

對於想獲得成功的人來說,這裏的“梯”指的是他人的能力,如名人、親戚、朋友、同學等的地位、名望、財富或權力,而“樓”則是指你要獲得的某種較為理想的目標。

一般來說,無論引薦者的知名望大小、地位高低,隻要對你的成功有所幫助,他就是你登上高山的好梯子,他的威信和影響對你都有用處。一般人對權威和名望有一種可靠、信賴的感覺,因而他們常常會從推薦者身上來估量被推薦者的能力和人格。這種透視現象可以幫助你步向成功。

引薦者的名度越高,你就越容易得到社會的承認、上司的賞識。唯有得到社會的承認,你的事業才算是真正的成功;否則,你就會被埋沒,而枉有一身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