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借力規則(2)(1 / 3)

在現實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由於人們所處機構的層次不同,便嚴重影響社會對自身的評估。處於聲望較低機構中的人,盡管其才能或成果是一流的,卻往往不能得到施展和承認;相反,在聲望較高的機構中工作的人,可能其才能或成果是二流的,甚至是三四流的,但卻容易人盡其才,被承認的機會相對要多得多。美國著名科學家傑裏加斯頓把這一現象稱之為“波頓效應”。

在“波頓效應”的陰影下,古今中外不知埋沒了多少優秀人才。英國的地質學之父史密斯,是生物地層學創始人。他原是個標尺工出身的工程師。他編繪的“英國地層表”被埋沒了20年之久,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當時社會認為他是個出身卑賤、無人知曉的測繪人員。我國陸家羲的數學論文在國內一直不能發表,這與他隻不過是包頭市九中的一個普通教師有著極大的關係。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走出“波頓效應”的陰影,使自己的才華得以施展、成果得到承認呢?尋求權威、名人,他們身居上層,任居高位,他們的舉薦、提攜頗具分量。

如何得到權威、名人的舉薦、提攜呢?自古以來就有伯樂識千裏馬之說。從古至今,眾多的“千裏馬”都是得利於眾多的“伯樂”而得以奔騰萬裏的。

1929年的一天,任北平藝術學院院長的徐悲鴻應幾位朋友之邀,去參觀在北京舉辦的一個畫展。

寬敞的大廳裏,盡是一幅幅裝裱精致的畫,令人眼花繚亂。由於不少作畫者墨守成規、閉門造車,致使畫麵陳舊,毫無新意。徐悲鴻看了一會兒,感到很不痛快。忽然,一幅掛在角落裏的畫引起了徐悲鴻的注意。他仔細端詳品味著畫麵上那對蝦,隻見它體態透明,須尾舒展,生動逼真,筆法嫻熟。這位觀賞過許多藝術珍品的畫壇大師立刻意識到,他發現了一位出類拔萃的藝術人才。當他得知此畫的作者竟是一位年逾六十、木匠出身的老頭兒時,不由得感歎一聲:“我為這個懷才不遇的人感到惋惜,真沒想到在角落裏還藏著一位傑出的藝術大師啊!”這位國畫大師就是齊白石。

幾天後,徐悲鴻就聘請齊白石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並親自乘車接齊白石到校上課。一年後,由徐悲鴻親自編輯作序的《齊白石畫集》問世。從此,畫壇又添一星。

薩洛蒙·安德烈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瑞典著名探險家,為了得到北極圈內有關的科學數據,填補地圖上的空白,他組織了一次北極探險。

1895年,經過周密計算和安排,安德烈在瑞典科學院正式提出乘飛艇到北極探險的計劃。在此之前,安德烈曾在美國學習了有關航空學的全部理論,並且製造過由氣球而發展起來的飛艇,有關飛行試驗在美國和歐洲曾引起轟動。隨之而來的便是經費問題,由於人們對此不信任和不關心,因此也就很少有人提供經費。沒有錢,一切都無從說起。

安德烈整天奔波,挨家挨戶去找那些大富豪和大企業家,但有誰願意投資一項與己毫無關係的事業呢?又有誰願意投資一項也許沒有任何成功機會的冒險事業呢?安德烈每天總是失望而歸。

經過很長時間的奔波,總算有一位好心而開明的大企業家表示願意提供讚助,他甚至表示願意承擔全部費用,同時他還向安德烈提了一個很重要的建議:希望這項冒險計劃得到人們的關注,如果就這樣悄無聲息地走了,是不是削弱了這次探險的意義呢?

安德烈聽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兩人經過商量,決定讓安德烈繼續去募捐,擴大影響。但是,盡管安德烈想盡辦法,人們的反應仍然很冷淡,安德烈非常著急,情急生智,他想出了一個大膽的辦法,就是把自己的探險計劃寫成一篇極其詳細嚴謹的論文,用大量證據論證了這項計劃的可行性及其意義,然後,他請那位開明的企業家想方設法把這篇文章呈獻給國王。

經過很多周折,國王終於見到了這篇文章,他對這個大膽的計劃感到很新奇,於是召見了安德烈,並詢問有關探險的一些具體情況。兩個人談得很投機,最後安德烈要求國王象征性地提供一些小小的讚助,國王慨然應允。

這個消息很快就傳開了,新聞界對國王關注此事予以報道。既然國王都對這件事感興趣,那麼許多名流、富豪也都跟著對探險一事紛紛予以關心,捐贈了大筆費用。許多普通民眾也因此開始對這項計劃感興趣了,大家都明白了探險的意義。安德烈的事業終於不再是他一個人苦苦奔波的事業,而是變成了一項公眾的事業。安德烈終於成功了!巧借他人的力量和威名以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是一種韜略。安德烈正是借助國王的力量,才使自己的探險之旅取得了成功。

借完同情再借愛

同情和愛心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可是在現今社會,這些也都成了借力者賴以成事的武器。

你有沒有與人談話時,對方突然哭起來的經驗?這是你的不幸。想想以前,是否有過類似的事?當你和先生、太太、子女為某件事爭論不休時,你占據了情、理、法而讓對方毫無辯解餘地,對方突然淚流滿麵求你饒恕時,你怎麼辦?你會想:“好啊,這會兒你無話可說,任憑我處置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