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借力規則(3)(1 / 2)

正在這時,蕭望之有一個做散騎中郎的兒子,名叫蕭汲,沒有通過父親,便上書替父親就上次被逮捕入獄且削職為民的事喊冤,他以為皇上已重視蕭望之了,可以平反昭雪前案,但他沒有揣摩皇上的心理,反倒使得元帝惱羞成怒,立命有關官吏去審理此案。官吏當然是承揣上意,哪敢據實辦理,就向元帝報告說:“蕭望之以前所犯過失是清楚明白的,不是別人陷害所致,現在皇上重新重用他,他不感皇恩,卻教唆兒子上書喊冤,誹謗皇上,這不是人臣的行為,對皇上犯有不敬之罪,當逮捕法辦。”石顯又添油加醋地對元帝說:“蕭望之當將軍的時候,就排擠史、許等皇上親近的大臣,想獨攬大權,他仗著自己是皇上老師,利用皇上的寬厚仁慈,肆無忌憚地興風作浪,那時候就該治他的罪,現在皇上封侯賜官,他不僅不感謝浩蕩的皇恩,反倒心懷不滿,縱子上書,實在太不應該。如果不送到監獄裏讓他清醒一下,將來朝廷怎麼能用他呢?”元帝覺得蕭望之年紀已大,恐怕不肯受辱,會自殺。石顯說:“上次入獄,他都沒有自殺,這次犯的隻是言語之罪,他更不會自殺。”這樣,元帝批準了逮捕蕭望之。

石顯立即發了詔令,命人包圍了蕭望之的家,蕭望之弄明了真相,說:“我做過前將軍,現已近六十歲了,這樣的資曆和年齡,還要受辱入獄,再活下去,不是太卑鄙了嗎?”於是讓門客朱雲拿來毒藥,服毒自殺了。

石顯害死蕭望之的特點是見縫插針,既尋找蕭望之的所謂紕漏,又假借別人之手,尤其假借皇帝之手進行小題大做,最後自己並不落太大的責任,這就是他除掉政治對手的“妙道”。

石顯害死了蕭望之,去了一個冤家對頭,事情也做得很漂亮,甚至可以說是不露痕跡,但蕭望之畢竟是極有名望的人,對他的死,大家議論紛紛,多少有輿論涉及到石顯。石顯為了逃避罪責,保住自己,就精心策劃,先從輿論最多的儒生堆裏下手。於是,石顯就極力向元帝推薦當時的大名士貢禹,讓貢禹當上了禦史大夫,石顯還處處對他作出畢恭畢敬的樣子。這麼一來,關於他的輿論消除了,儒林之中多交口稱譽石顯舉賢任能,使他博得了一個很好的聲譽,人們再也不懷疑蕭望之之死是由石顯陷害造成的了。

石顯的自我保護術也可謂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既能取得儒生的信任,又能取得皇帝的信任,許多事情被他弄得真假難辨,有時,連當事人都分不清究竟誰對誰錯。在這種情況下,隻要皇帝的感情還在石顯這邊,石顯就會立足於不敗之地。

石顯官運亨通,一路順風,他一生幾乎沒有遭受什麼大的挫折,家財累積達一萬萬。元帝死後,成帝即位,正如俗語所說,一朝天子一朝臣,石顯失寵,再也未能抬起頭來。丞相、禦史雖多有彈劾,卻也找不到什麼硬的把柄,隻是把他趕回家了事。可這位紅極一時的大宦官還不理解,倒在歸鄉的途中,憂愁鬱悶而死,應當說是善終了。

借刀殺人者,不需自己赤膊上陣,不需消耗自己的實力,更不會招致殺人凶手的罪名,真可謂聰明絕頂!在曆史與現實以及文學作品中,不僅陰險小人借刀殺人,即使是心懷坦蕩的君子,在特定的情況下,也會借刀殺人。曹操、王允、諸葛亮等人,都曾用過此計。現代史上蔣介石亦擅長此計,他把川軍送上抗日前線血戰,既保存了嫡係,又打擊消滅了異己,更給自己帶來了抗日英雄的美稱。

借刀殺人,恐怕會與時長存。正人君子,即使不學會使用它,也得學會識破它、防範它,更不能莫名其妙地被人當刀使!

借助對手的力量

做人辦事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善於化解矛盾,不要一味地劍拔弩張,換句話來說,就是要學會與對手牽手。無數事實表明,今天的盟友可能就是明天的敵人,但是敵人也可能成為天然的盟友。成吉思汗最擅長“借力”的技巧,“以敵製敵”,這是成吉思汗征服對手、管住對手的一個大戰略。

明代《兵經百篇》提出:“艱於力則借敵之力,難於誅則借敵之刃,乏於財則借敵之財,缺於物則借敵之物……”意思是說,兩軍交戰之中,想奪取的地方,可以借助敵人力量為我代勞,一時難於殲滅的,可以借助敵人之刀刃……要殲滅敵人的力量,最好的方法就是善於借敵製敵,這是滅敵於無形的最高境地。其中的精妙就在於一個“借”字,看來要想成功,就得善於利用各方的力量,不僅要自己努力和利用朋友的力量,還要學會巧用敵人的力量,利用一切可用資源,來為成功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