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靠落規則(3)(2 / 3)

按中國傳統心態來看,社交不應該有目標,應該“以情會友,別無所求”,應該奉行一種無為哲學。誰要是在交往中注重了交往對象的使用價值,然後想方設法接近他、利用他,這就被認為“太勢利”。

而在靠落規則的交際觀念中,社交有信息共享、情感溝通和相求相助三個基本目標,我們不能隻強調信息共享、情感溝通而拒絕相求相助。我們不能把相求相助都當成“勢利”來看待。

我們不妨設想,有這麼一個人,他既不能與你信息共享、情感溝通,也不能與你相求相助,你會與他交朋友嗎?恐怕不會。可見,人際交往還是有選擇的,選擇就是一種目標的體現,拒絕目標,也就是拒絕交往。

既然與人交往要視其利用價值而定,但對方的“利用價值”有時是直接的,但也有時是間接的,精通靠落規則的人會結交有名望的人抬高自己的身份。

例如,蕭望之本是漢朝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又是當世名儒,因受奸臣石顯之排擠,心中積憤,自殺了。他的死,朝野上下,議論紛紛,都說是石顯陷害致死。

此時,石顯已任中書令。他聽到這種議論,膽戰心驚,擔憂天下儒生群起而攻之,就想出一個計策,前去結交一位經學名家。此人名叫貢禹,宇少翁,琅邪人,以博通經義、品行高潔而聞名當世。宣帝時征為博士,作過涼州刺史、河南令。元帝初即位,征為諫大夫,多次向他詢問政事,虛心聽取他的意見。貢禹鑒於連年歉收,郡國貧困,朝政腐敗,曾幾次上書抨擊朝廷奢侈,建議元帝選賢任能。誅奸邪,罷倡樂,修節儉,輕賦役。這些建議多被元帝采納。朝臣多仰慕貢禹,樂於同他交往。

石顯要結交貢禹,不是因為貢禹提出的建議利國利民,而是要借助貢禹的盛名,來掩蓋自己的罪責。石顯登門拜訪,貢禹不便拒絕,隻好虛與周旋。為了討好貢禹,並表明自己為國薦賢,石顯多次在元帝麵前稱讚貢禹的美德,又舉薦貢禹為光祿大夫。後值禦史大夫陳萬年死,又舉薦貢禹繼任。這時,許多人都認為石顯能如此薦賢舉能,怎會嫉妒、讒毀蕭望之呢,貢禹雖多次上書元帝建議誅除奸邪,但卻無一次涉及宦官、外戚。這分明是貢禹以此表示對石顯薦舉自己位列三公的感激之情。石顯借舉薦貢禹的美名給自己塗上一層脂粉,隱藏起凶相,裝飾成善麵,蒙蔽那些不知者或糊塗者的眼睛,以解脫害人的罪責,然而風頭一過,石顯仍專權橫行,凶相畢露。

用好同學資源

幾乎每個人的前半生中都有十年以上的學習經曆,從小學、中學到大學,與我們同班同校的,可稱為同窗情義的人何止幾百。這些人與我們有著共同的記憶、共同的經曆、共同的成長環境,這一點就決定了同學之間是最能相互幫助、相互協作的。正如毛澤東同誌在一首詞中說:“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在早期,同學關係是非常純潔的,不可能發展為長久、牢固的友誼。因為在學生時代,人們年輕單純,熱情奔放,對人生對未來充滿理想,而這種理想往往是同學們共同的追求目標。曾幾何時,彼此在一起熱烈地爭論和探討,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袒露在別人麵前。同學之間朝夕相處,彼此間對對方的性格、脾氣、愛好、興趣等等能夠深入了解。因此,在同學中最容易找到合適的朋友。

走入社會後,為什麼同學的情義越來越淡呢?這一方麵取決於各自的變化,不同的工作環境和經曆,繁忙的工作節奏以及相互攀比和不平衡的心態使得許多人不願意再去重續同學舊情,同學之間視若路人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的。

然而,你也許忘記了這樣一個事實:對有著十幾年情感基礎的同學關係不加以利用可能是一種巨大的浪費,而這種浪費也有可能使你的人生變得更加蒼白無力、閉塞和狹隘。現在,讓我們具體來談談在同學中尋找和建立朋友關係的做法,通過下列兩種方法來加以說明:

一、尋找新的共同點

同學間雖然彼此的工作領域不同,但可以將焦點對準於現狀。原則上,選擇那些擁有進取心,且正處在奮鬥中態度積極的人即可,即使對方在學生時期與你交往平淡亦無妨,你必須主動地加深與其交往的程度。如果你很幸運地找到凡事均極熱心的對象時,就更易於與其建立已有基礎的良好關係了。

二、建立新的合作關係

以一種嶄新的角度去評估過去交往的同學,或已經很久沒有聯絡的同窗好友,在目前的職業和交往的活動範圍內,也許能夠找到新的共同點呢。另外,在運用前述方法的同時,你還可以利用同學的交往將交際圈擴大到同學的朋友以及同學自己交際的圈外去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