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與張儀曾一同受業於鬼穀子門下,學習縱橫家的學術和言論。後來蘇秦遊說趙王成功,聯結六國組成合縱的同盟,一致對抗強秦。當蘇秦已經飛黃騰達的時候,張儀卻是屢遭挫折,鬱鬱不得誌。
身佩六國相印的蘇秦十分重視秦國的強弱,因為如果秦國太過強盛,有實力消滅六國,那麼合縱的局勢隻是曇花一現;如果秦國實力減弱,不再對六國造成強大的危機感,那六國就不會團結一致,合縱抗秦了。不管何種情形,隻要合縱瓦解,那他蘇秦的地位也就不保,所以他需要有一個人去操縱秦國的權柄。蘇秦左思右想後,決定了這個人的人選——他的老同學張儀。
於是,蘇秦秘密派人去和張儀聯係,卻又不告訴張儀是他派來的:“你曾經和蘇秦一起求學,關係很要好,現在他已經顯達得意了,你何不去找他,相信他會幫助你。”
於是張儀來到趙國求見蘇秦,但蘇秦故意擺出官架子,不和張儀見麵;張儀想離去,又不讓他離開。等過了好幾天,才與他相見。接見時,蘇秦刻意對張儀很不尊重,讓他坐在堂下,拿仆妾的飲食給他食用,並且數次用言語譏諷。
蘇秦說:“以你的才幹,竟然落魄到這種地步,實在太不中用了,收留你等於是丟我的臉。”便回絕了張儀,命人將他趕出去。
張儀本以為蘇秦檜眷念故人之情,多少幫助他一些,沒想到竟反遭這等羞辱。他想六國已是蘇秦的勢力,自己唯一報複的機會,便是秦國,而且也隻有秦國有能力壓製六國,他要借助秦國的力量報複蘇秦。一怒之下,張儀決定前往秦國。
蘇秦知道張儀貧窮,無法順利前往秦國,便派一名心腹扮作客商,資助張儀許多錢財。張儀不知道這商人是蘇秦派來的,但有了這位貴人的幫助,終於抵達秦國。
遊說秦王的結果,張儀馬上得到重用,後來便升為秦國宰相,掌握大權,積極謀劃進攻六國。
張儀顯貴後,重重酬謝幫助他的客商。這時客商才告訴張儀這一切都是蘇秦的設計,自己隻是奉蘇秦之命,扮作商人資助他到秦國,並解釋說:“當初蘇秦之所以故意侮辱你,目的是要激勵你的意誌,讓你能完全掌握秦國的政權。否則你得到秦王任用,隻怕會滿足於小小的地位,而沒有控製全國政權的企圖,以對抗六國。”
張儀終於恍然大悟,萬分感激蘇秦的幫助和用心。他們二人分別操縱戰國七雄中的兩大陣營,名義上雖然互相對立,卻彼此消長共存,各自長保榮華富貴。
蘇秦希望能長保富貴,但因為秦國的強弱會直接影響合縱的存在與否,所以蘇秦激張儀到秦國,操控秦國的強弱,讓秦國能對合縱的六國保持一定的壓力。這是充分利用了同學的資源。這是一個很明顯的因果關係,秦國對合縱的六國有了一定的壓力,這六國為了不被秦國吞並,便需要蘇秦;同樣,秦國為了避免合縱的“敵人”六國太過強盛,自然也需要張儀!合縱、連橫兩組戰略思維主導了戰國時代的國際關係,但其中的奧妙與詭詐,大概隻有蘇秦和張儀運用得最自如吧!
關於同學資源,好多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認為同學之間的友情是真摯而純潔的,似乎加上一些世俗在內大為不雅。其實也不盡然,同學也算是一種緣分,在珍惜的同時,更該以誠相待,同學之間因為多年的了解,對彼此都很了解,所以如果合作,會少一層擔憂。本來,人的精力是有效的,與其勞時費力去整合新的資源,不如搞好原有的資源。難怪現今有人感慨:同學之間的感情是非常特殊的,偶爾的聚會會給我很意想不到收獲。彼此交流一下,相互促進、勉勵,對在事業的發展認識上總會有新的想法和啟示……希望大家不要等到多年以後,驀然回首時,才發現這麼多年忙於整合各種資源做事,卻忽視了同學這個最大的資源……
共同的利益大於一切
信奉靠落規則的人最擅長的就是“黨同伐異”,盡管各自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為自己做打算,但是由於他們目標是相同的,這時也可以形成暫時的利益同盟,以強大的力量去共同求人辦事。這種同盟關係雖然談不上穩固,但在短期內針對某一兩件事卻是非常有效的。這裏的關鍵是要始終盯緊自己的利益,因為這種組合隨時都可能分裂、重組,為此可分三步實施:
第一步,找出共同敵人。在大敵當前之下,很容易形成利益同盟。例如,晉朝的賈充,善於阿諛奉承,深得武帝信任,官至侍中、尚書今、車騎將軍。甚為朝野正直之士所鄙薄,尤為侍中裴楷、任愷、河南尹瘦純等人所厭惡。於是,很容易就和與他是一路貨色的太尉苟群,侍中、中書監苟迎,越騎校尉馮蝶等人相互援引,結黨營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