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
鷹的自述:在動物中,適應能力最強的就要數鷹了,鷹的棲息範圍廣泛,海拔高度也不能限製其分布。所以,在認識生存環境、適應環境方麵,職場人士應該向鷹學習。有些職場人士在進入一個新環境,或現有環境發生變化時,常常不知所措,無法及時適應,以致最終被殘酷的職場淘汰。隻有像雄鷹一樣具有超強的適應性,你才能在職場中立足,並獲得長遠發展。
適應環境是鷹生存的必需
美洲鷹生活在加利福尼亞半島上,由於美洲鷹的價值不菲,在當地人的大肆捕殺以及工業文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下,美洲鷹終於絕跡了。可是,近年來,一名美國科學家,美洲鷹的研究者阿·史蒂文,竟在南美安第斯山脈的一個岩洞中發現了美洲鷹。這一驚奇的發現讓全世界的生物科學家對美洲鷹的未來又有了新的希望。
一隻成年美洲鷹的兩翼自然伸展開後長達三米,體重達20公斤,由於加利福尼亞半島上的食物充足,將美洲鷹養成了這樣一種巨鳥,它鋒利的爪子可以抓住一隻小海豹飛上高空。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就是這樣一種馳騁在海洋上空的龐然大物,竟然能生活在狹小而擁擠的岩洞裏。阿·史蒂文在對岩洞考察時發現,那裏布滿了奇形怪狀的岩石,岩石與岩石之間的空隙僅0.5英尺,有的甚至更窄。那些岩石像刀片一樣鋒利,別說是這麼個龐然大物,就是一般的鳥類也難以穿越,那麼,美洲鷹究竟是怎樣穿越這些小洞的呢?
為了揭開謎底,生物科學家阿·史蒂文利用現代科技在岩洞中捕捉到了一隻美洲鷹。阿·史蒂文用許多樹枝將鷹圍在中間,然後用鐵蒺藜做成一個直徑0.5英尺的小洞讓它飛出來。美洲鷹的速度迅速無比,阿·史蒂文隻能從錄像的慢鏡頭上細看,結果發現它在鑽出小洞時,雙翅緊緊地貼在肚皮上,雙腿卻直直地伸到了尾部,與同樣伸直的頭頸對稱起來,就像一截細小而柔軟的麵粉條,它是用以柔克剛的方式輕鬆地穿越了蒺藜洞。顯然,在長期的岩洞生活中,它們練就了能夠縮小自己身體的本領。
在研究中,還進一步發現,每隻美洲鷹的身上都結滿了大小不一的痂,那些痂也跟岩石一般堅硬。可見,美洲鷹在學習穿越岩洞的時候也受過很多傷,在一次又一次的疼痛中,它們終於鍛煉出了這套特殊的本領。為了生存,美洲鷹隻能將自己的身體縮小,來適應狹窄而惡劣的環境,不然便很難得到新生!
魯迅先生早就說過,一要生存,二要發展。生存對於雄鷹,同樣是首要問題,它隻有先活下來,然後才可能考慮其他。你找到自己的工作,你就能生存,也才有機會發展。社會不可能給每個人都提供工作崗位,嚴峻的就業形勢迫使一些人自己創業。創業思維者不僅解決了自己的問題,而且也解決了社會問題。創業的人越多,就越能夠給其他人提供就業的機會,所以,積極地扶持創業,研究如何創業成功,就能夠解決我們現在麵臨的突出的社會矛盾。
目前的中國正處於全麵轉型的時期,同樣,中國也正處在人才大競爭的前夜。人才市場、技術市場的出現,大學生不包分配,將打破一切行政式的人才壟斷,這將對生活在這新舊交替的社會變革中人們的心理,產生強大衝擊。
但是,競爭隻能在一定的環境中才能產生效應。當代青年的成就也隻有在深刻理解自己生活的社會內容和社會結構的基礎上才能產生。正如技術時代產生愛迪生的成就,理論變革時代造就愛因斯坦一樣,社會需要是人才成功的第一環境。
在這種社會現實麵前,我們每個人的思維都會發生變化,一切都要從改革的大局出發,在改革中尋找出路。社會變化了,我們的思維都要變化。打破傳統的觀念,打破鐵飯碗,怎樣去掙回自己的第一桶金,怎樣改變自己的命運,怎樣成為強者,這一切都成為今天每個人變革思維的內容。
在越來越看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今天,一種錯誤的說法是:思想值多少錢一斤?雖然專業技能對於每個人的求職與生存至關重要,但是關於生存的法則本身卻可能更為重要,因為有時候專業技能也許是一種束縛。
新西蘭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大衛·斯滕豪斯在20世紀70年代就指出,所謂生存的法則就是,生物個體一生中的適應性變化行為。
這種適應是指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甚至植物也具有這樣的適應性變化,因為植物能調節它們的生長和發育,以便最大限度地適應不同的環境條件。
19世紀後半期,美國的洛杉磯發現了儲量豐富的金礦,大批美國人湧入這一地區,形成了淘金致富的熱潮。然而,在這滾滾人流中,卻有為數不多的人思考後作了相反的選擇。他們也想致富,但自己卻不淘金,而是為淘金者服務,為他們擺渡、洗衣、供應快餐和修建簡易房租借給淘金者。
結果,淘金者中沒有多少人致富,倒是為他們服務的人幾乎個個致富。所以,現在的大學生不要隻考慮熱門專業,圍繞熱門專業的服務業才是未來的就業途徑。我們選擇新環境,是想讓環境符合自己的特點,能給自己的事業帶來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