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競爭 脫穎而出
鷹的自述:一隻老鷹一次生下四、五隻小鷹,由於我們的巢穴很高,所以捕獵回來的食物一次隻能喂食一隻小鷹。於是,哪隻小鷹搶得凶,就給哪隻小鷹吃,吃不到食物的小鷹就餓死了,而最凶狠的就存活了下來。這樣一來,老鷹一族就愈來愈強壯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則是弱肉強食,職場中的人也是一樣,隻有勇於競爭,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才能避免被淘汰的命運。
競爭,王者的“殘酷”遊戲
鷹雖是“空中霸主”,但捕食也並非人們想像中的那麼容易。食物的來源因季節而有波動性,受很多因素的影響。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使鷹家族越來越頻繁地麵臨食物不足的問題。於是,在饑餓的驅使下,小鷹之間開始了相互殘殺。個頭較大的小鷹很快就在激烈的爭鬥中占據了上風,最終個頭小一點的雛鷹,便倒在了巢穴裏,無力再戰。小鷹迅速衝上前去,把奄奄一息的弟弟啄死吃掉。小鷹的饑餓暫時得到了緩解。不久,雄鷹夫婦回來了,當它們看到一片狼藉的巢穴,小兒子的消失和小鷹喙上的血漬和羽毛,立刻明白了剛才發生的一切。它們卻顯得非常平靜,似乎什麼都沒有發生一般,隻是更加盡心盡力地喂食小鷹。
人類是無法理解雄鷹的,我們相信“手足情深”,相信“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是麵對殘酷惡劣的環境,“同根生”不能消除饑餓,不能免去危難。小鷹必須如此,否則就會與弟弟一塊兒餓死。這就是自然法則,這就是殘酷的生存競爭,強者中還需要更強者才能使這個種族得以繁衍,得以立於不敗之地。
回顧雛鷹之間的“殘酷”遊戲,我們會發現,其實“競爭”存在於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有球類、遊泳、拳擊、田徑、棋類等多種多樣的體育比賽;有音樂、詩歌、戲劇、影視、書法、繪畫等文藝比賽;有學習競賽、演講比賽、勞動比賽等。有組織的比賽已數不勝數,在日常的工作和學習中,暗下決心要趕超他人的無形競爭更是到處都存在著。
可以說,競爭是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和個人成長的推動力量。
競爭是多維心理結構的協同活動:為了獲得成就的需要而參加競爭;有爭取優異成績和獲勝的明確奮鬥目標;參與競爭的雙方的成就高低是在同對方比較中顯現的,出於自尊和榮譽,競爭者都肩負著壓力;競爭者有決心去克服困難,爭取勝利。由於多種心理活動的協同活動,使參與競爭者精神飽滿、鬥誌昂揚、富有成效地完成任務。
美國科學家安德魯·沙利和法國科學家羅歇·吉耶曼於1955年同時宣布,他們在各自的研究中發現,能從下丘腦分離出垂體釋放的“促皮質激素釋放腦因子”。從此,兩人展開了分離CRF的競爭。誰都想領先分離出CRF,在22年的競爭中,雖然都未能分離出CRF,但他們在這期間的科學研究成果是輝煌的。沙利領先分離、合成了“促甲狀腺激素釋放因子”和“黃體生成素釋放因子”;吉耶曼領先分離、合成了“生長激素釋放抑製因子”(SRIF)。二人的這些研究成果,證實了腦激素的存在,從而為控製某些重要疾病開辟了新的道路,為找出控製人口的安全方法提供了可能性。他倆雙雙獲得了1977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J.C.查普曼和R.B.費德曾對五年級兩個組的學生進行為期十天的加法練習,每天練習十分鍾。其中一組為無競賽組,他們隻是憑自己的學習態度做練習,無其他誘因。另一組為競賽組,他們的學習成績每天都被公布在牆上,給進步者和優勝者都標上紅星。結果表明,競賽組的成績一直呈上升趨勢,無競賽組的成績在前五天呈下降趨勢,以後開始緩慢回升。這就是說,競賽組的成績遠遠超過無競賽組。從這裏明顯地說明競賽的激勵作用。
競爭是推動個體不斷前進的一種精神力量。它的作用在於激勵人們努力奮鬥,促進個人的發展和整個社會的進步。一個缺乏競爭意識的人,注定不會有太大的出息。
有些在工作中勤於上進和學有所長的人,會遇到這種情況:某些比自己條件差的人卻先於自己取得了某種成功,或者比自己升遷得快,或者比自己更被老板賞識和器重。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答案便是缺乏“競爭意識”。
人類自古至今,總是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競爭之中,一個人要在職場中生存和發展,就要有雄鷹一樣的競爭意識,就要有一種比對手做得更好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