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寫在《宋武演義》之前(1 / 3)

其實當我寫這段可以稱作“序”的文字時,本書已經寫到了第83章。一直都想模仿大師為自己的書寫一篇洋洋灑灑的“序”,為本書做一個很好的宣傳或者展示一下筆者的文采。奈何筆者的功力不夠,就一直拖到了現在。

第一、首先要介紹下書名。

本書的原名是《寄奴武功傳》,《宋武演義》是後來改的,小智認為這個名字更加符合主題,也更通俗易懂。不過原名還是保留下吧!也當是留個紀念。

其中的“寄奴”是本書主人公的小字,古人一般都在孩子未起名之前先起一個小字,等孩子到四五歲開始進入學堂的時候在起大名。

主人公的大名叫“劉道成”,後來可能是受到了什麼人或事件的刺激,自己取了個“劉裕”之名。

劉裕,字德輿。這個字是大字,是到了二十歲之後舉行成人禮,這時要束發加冠,並取字。

因為他的這個“寄奴”太出名了,後人寫詩賦詞都稱呼他的小字“寄奴”。此外“劉寄奴”還是一位中藥材,出自鼎鼎大名的《本草綱目》。

時珍曰∶按李延壽《南史》雲∶宋高祖劉裕,小字寄奴。微時伐荻新洲,遇一大蛇,射之。明日往,聞杵臼聲。尋之,見童子數人皆青衣,於榛林中搗藥。問其故。答曰∶我主為劉寄奴所射,今合藥敷之。裕曰∶神何不殺之?曰∶寄奴王者,不可殺也。裕叱之,童子皆散,乃收藥而反。每遇金瘡敷之即愈。人因稱此草為劉寄奴草

從上麵這段話可以看出,劉裕小時候上山割草的時候射死了一條大蛇,第二天再去時聽到了杵臼(搗藥)聲,過去一看,有幾個童子在樹林中搗藥,就問道:你們這是在做什麼?童子答:我的主人被劉寄奴射傷了,這是在合藥治療。

劉裕心想莫非是昨天的那條大蛇?遂問道:那你們為什麼不殺了他報仇啊?童子說:寄奴是王,殺不得。

劉裕瞪眼把童子嚇跑,搶了他們的藥草就回去了。以後沙場征戰,受傷之後敷上這藥立馬就好。因此後人都叫這種草為“劉寄奴草”。

上麵這段話用我們現代人的眼光看,《南史》這種官方的傳記之中記載的劉裕有被神話的色彩,可見當時的社會中“神、佛”思想的地位有多高!大王的奴仆手下都能化成人形,那他們的大王是不是已經成神了!

說著就說遠了,現在回到主題。說完“寄奴”,再說“武功”。這個武功並不是武俠小說或電視劇中的飛簷走壁、開碑裂石、刀槍不入。

古人評價一個帝王的時候經常用“文治”“武功”,其中的文治是治國之道;武功,說的是以武力征戰天下定國安邦的功勞。

最後的那個“傳”字,是傳記的意思。史書中記載功臣的傳記叫“列傳”,記載帝王生平的叫“本紀”。

這些都是以真實可靠的事件為基礎的,功過不偏,不虛構、誇張和渲染,一切都據實考證後才能編入史冊。本書也是本著這個目標去的,所以就取了這個“傳”,而不是用“傳奇”“演義”等定位。

其直白的意思就是:宋武帝劉裕武力定國安邦的功勞簿。

第二、再說說本書的類型定位。

從前邊的第一項已經可以看出這是一本曆史題材的小說。既然是小說,就有不同於史書的地方。史書的記載手法是流水賬式的,隻是機械的記述事件,沒有任何的修飾語言。所以說史書不是用來閱讀的,它最主要的功能更類似詞典字典的查閱,可以說是一本工具書。

而小說就不同了,他必須要把枯燥的事件修飾到符合大眾口味,讓人能有閱讀下去的欲望,通過輕鬆愉快的閱讀,從而了解筆者所表達的意思,能夠做到這點才能叫做小說。

現在網絡文學已經達到了全民寫作的高度,電腦手機的普及、搜索引擎的方便使得寫作簡單化、大眾化、平民化、低齡化等各種化。在19世紀中葉武俠小說達到了鼎盛時期,可是那時要想寫一部曆史題材的小說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像大師級的梁羽生、金庸、古龍等也是取材曆史上某一個背景,再進行衍生、架空出一部虛構的故事。現在30歲以上的人應該還記得小時候的電視、電影在開始之前都會打出一行聲明文字: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