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三。為本我,自我,和他我。
以佛家來說,有自我者乃眾生,有本我者羅漢,有他我是為菩薩,無我者即佛。
“師父,既然佛無我,那個老和尚又是誰?”張清重看來很具慧根,繼續問道。
佛家有花開見我之言,我們要去見佛祖,這就是花開,所以就見到了老和尚,他就是佛祖。
張清重閉上眼陷入沉思之中,良久之後睜開雙眼,一道精芒閃過即逝,問道:“眾佛即為阿彌陀,眾生可否成佛?”
劉裕奇怪的看來一眼自己的這個神族徒弟,莫非這小子的道在佛門?
不過劉裕還是點化道:“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觀世音尊者卻不是。阿彌陀佛也不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尊者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不是觀世音尊者。”
劉裕的話很難理解,但是可以用通俗的話來解釋。
可以這樣說:慈航是個修道之人,他有了向佛之心,持心修持,這就是觀世音尊者。
觀世音尊者修得一顆救苦之心,得成正果,救苦救難與世間眾生,眾生見我,是為觀世音菩薩。
簡單的說,尊者是慈航的自我,菩薩是慈航的他我,本我可以說是慈航。
可以這樣說,但不全是,要看你的理解了。
張清重是神族,神族修不得元神,機緣巧合之下聽得劉裕講道,生了向道之心。
劉裕本身的修行不適合神族,但是他卻去仙界求來了八九元功。
這次出行也是存了讓張清重曆練見識的目的,但此時看徒弟身具慧根,生了向佛之心,心中可謂是無味沉雜啊!
不過劉裕是不會阻人向道之心的,佛本是道,何況又是自己的徒弟。
張清重從頓悟中醒來,腦後一輪六彩光輪顯現,麵容也是大變。慈眉善目,眼中智慧之光閃爍,仿佛能看透人心。
“謝過老師點化!”張清重起身謝過劉裕。
劉裕生受了這一禮,微笑道:“坐下說話,現在你我以道友相稱。”
劉裕已經看出張清重已經頓悟成佛,所以和他平輩論交。
其實劉裕早就看出來了,張清重一直稱呼自己師尊,這說明他自認明教弟子。
後來從靈山出來後問道時,稱呼自己師父,這是他自認劉裕的徒弟。
在剛剛的頓悟之後改口老師,這是他在謝過自己的點化之恩。
劉裕不由的暗歎,這個徒弟看起來憨厚,可是心竅真的靈通無比。
不過劉裕並不後悔,若阻止張清重成道,那就是劉裕與他結了天大的因果。
現在呢?則是這張清重欠了劉裕的點化大恩。
此時再把師徒的關係去掉,這個因果就更大了。
張清重怎會不明白劉裕的算計,但是也沒辦法,隻好皺著眉頭認下。
隻見張清重身上光芒閃過,從他的身體內又走出一人,正是以前的那個張清重,言道:“如此也好,不過我張清重仍是明教明德天尊的弟子。”
張清重一指那個腦後有光的佛陀道:“這是神佛巫光佛。”
巫光佛雙手合十,躬身行禮道:“見過明德天尊。”
劉裕也起身回禮道:“見過道友!”
張清重對巫光佛道:“道友即是巫族之光,那就去先去渡我西域神之一族吧!”
巫光佛點頭道:“善哉!”身影消失不見。
張清重對劉裕解釋道:“師尊不必多心,那是弟子的佛心,已是去了。現在的我隻有一顆道心,還純淨無比。”
劉裕哈哈大笑道:“是為師著相了,說起來這都吾引起。你即道心純淨此乃你我之福。
“好了,不說這個了。看來這佛家邪門的很,都說佛魔同體,果然如此。”劉裕感慨道。
那佛祖夢中化身千萬看來不假,心有多大誰也不知道,佛家修心,修出的是佛是魔還真不好說。
看來還是我道家聰明,修個身沒那麼多事,清淨無為好啊!
不過這一國之君,帝皇之道,乃是管理之道,說白了也就是算計之道。還非得佛家來做不可了,換個別家怕是不成。
就比如說現今的北域,管理者可以說是萬成上人,他的實力不小,但是治理世間的能力真的不敢恭維。
劉裕回到明教混元宮,升坐雲床之上。眾弟子見禮之後,言道:“我明教布道人間,教人向善。天道運轉當有三皇五帝治世,天皇當為第一,主殺伐。我明教弟子當盡力輔佐天皇,順天而行。事成天皇歸位,將建立天界,管理眾神仙佛,爾等有功之人,也可到那天界謀得個職位,成就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