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還可用貶低式的激勵方法。這裏說話人的一種善良貶低他人,促使發話生效,引起生動的言語激勵方法。例如:晚餐的聯誼舞會上,一位女賓邀請某中年男經理跳舞,對方以“我不會跳”或“跳不好”來推托。於是女賓就說:“哪是不會跳,您八成是‘妻管嚴’,怕跳舞被太太知道,回家後挨整吧?”對方被貶受激,仰頭大笑,終於邁出舞步。
這種貶低他人的方法,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激將法”,此法還可用於當他人過分謙虛,推功攬過之時。
如:某廠改革人事製度,招聘車間主任,工人們都希望一位年輕有為的技術員受聘,可這位技術員覺得不好意思毛遂自薦,表現出猶豫不決的樣子。一位老工人當眾對他說:“我說你呀;廠裏花了上萬元送你上大學,學了一手本領,連個車間主任都不敢當,真是窩囊廢!”結果一激之下,這個技術員終於揭榜出任了車間主任,果然不負眾望。後來,他在一次授獎表彰大會上談體會時說:“廠裏出錢培養我,車間廣大工人師傅信任我,我怎麼能甘當一個窩囊廢呢!”
由此看來,激勵的恰當,能振興人心,幹出令自己也難以想像的事來。
揣著同情心批評他人
與人共事,不可能那麼一帆風順,總會有別人出錯時需要你提出批評指示。這時,你若批評指正不當不僅會達不到目的,弄不好還會產生負作用。
有一個愛好攝影的人,拿了一疊他自己的攝影作品去拜訪一位攝影家,請他批評指正。攝影家把他的作品看了一遍,很熱心地告訴他哪一張曝光時間長了一些,哪一張光圈小了一些,哪一張取景需要變換角度……當這位攝影家正在指正的時候,來請教的人總是找一番理由來為自己辯護。不是說當時天氣不佳,就是說取景時找不到合適的立足之地等等,如此,囉嗦了半天。
當那個攝影愛好者走了以後,攝影家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他說:“我真傻,何必說那麼多的話呢。”其實這種結果是完全能想像得到的,現在的有些青年人就不願意虛心接受批評。
幾年前,史密斯先生的侄女約瑟芬離開她在美國加州的家,到紐約去做史密斯先生的秘書,那時她才19歲,剛高中畢業,對於商業常識和生意上的事一點兒也不了解。然而,她待人做事,卻頗為老練。有一段時間,她經常犯一些錯誤。有一次,史密斯先生真想批評她幾句,但再一想,她年紀輕,閱曆淺,不可太苛求,於是改用和顏悅色的方法對她說:“現在你做錯了事,自然是難免的,我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做的錯事比你多得多,所以我相信將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你一定會增長才幹的,現在你照著這樣做不是好多了嗎?”先承認自己有錯,然後再指出別人的錯誤,令人易接受。
人們做錯了事,或做了件吃虧的事,除非他自己主動告訴你時,才會坦白地承認錯誤,但如果是你主動指出他的錯誤,那麼他一定找出種種理由加以辯解。你可以在周圍的朋友或家人中試試看,無論是小疏忽或大錯誤,沒有幾個人能在別人指出後立即坦率地、不為自己解釋地承認錯誤。所以,批評他人時,一定要講究方法,態度要誠懇。
卡耐基教人不要亂批評別人,這是人立身處世的信條,雖然不值得大家去完全照搬,但也要引以為戒的。不過事情有時並不那麼簡單,我們有時候也不能不批評,比如父親批評兒子,主管批評下屬,甚至相當知己的朋友,有時候也免不了要批評幾句。所以絕不批評別人是不可能的。我們要研究的是怎樣去批評別人。
首先,要有同情心。這樣你不僅不會犯吹毛求疵的毛病,而且對別人犯錯誤的原因也會加以分析,給予諒解的。你要時時想著自己和他是站在一起的,而不是和他對立的,說話時先要對別人所犯錯誤表示理解和同情,使對方減少不安,然後再用溫和的態度指出他的錯誤。說話要委婉和藹,不要用過分刺激的或使人聽了不舒服的字眼。“你真糊塗,這件事完全搞錯了!”用這種語氣說話是沒人可以忍受的。無論父親對兒子、主管對下屬,後者或許懾於前者的威勢不敢吭聲,但心裏肯定是不服氣的。
指正的話越少越好,能用一兩句使對方明白就行了,然後把話題轉到其他地方,不要嘮叨個不休,使對方陷於窘境,產生反感。對方做一件事情,其中有錯誤的地方則應該指出,但做得正確的地方則應該加以讚揚,這樣對方就會因為你賞罰分明而心悅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