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讓他人樂意為你辦事(1)(1 / 3)

——求人辦事恰到好處

求人難,難於上青天,這是每一個曾經求過人或者正在求人者共同的感歎。人生在世,誰願求人?可人生在世,誰又能不求人?做任何事都有它的技巧性,隻要掌握了一些求人的技巧,並靈活運用它,相信所求之人會按照我們的意願去做,會心甘情願地幫助我們。

求人請托巧開口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求人的。小時候對做不來的功課,我們求人講解;長大後,為成家,我們求人說媒;工作時,我們求人合作,求人推銷……我們求人的事太多了。

但求人請托要想獲得好的效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要使對方心甘情願地為你幫忙,你必須練就一副銅牙鐵齒。如果你沒有口才,隻一味的談自己的事,並不停地對對方說:“勞你大駕,請你幫忙”之類的話,隻會讓人感到不耐煩。

所以,你要想把自己的請求向對方說明,就應該先提出願意聽取對方講話的姿態來,有傾聽別人言談的誠意,別人也才會願意聽你說話。

有一次,相聲演員薑昆到廣州演出,市屬幾家新聞單位的記者紛紛前往采訪,不料,被薑昆一一婉言謝絕,這使記者們十分失望。這時,有一位女記者卻再次叩響了薑昆的房門,說:“薑昆同誌,我是一個相聲迷,我對您的表演很欣賞,可是我想跟您談談您演出時的一些應特別注意的細節問題……”薑昆一聽是為自己更完美的演出而來的,便十分熱情地接待了她。

這位女記者利用了她和對方對相聲的愛好及共同的興趣作文章,巧妙地打開了薑昆的“話匣子”。所以求人時,說話的話題應該視對方的情形而定,再好的話題,若不符合對方的需要,就無法引起對方的興趣,最好的辦法是引出彼引共通的話題來,才能與對方聊起來,然後再設法慢慢地把話題引入自己所要談論的範圍裏。

談話的材料不要總是老生常談,惹人生厭。也不要誇誇其談,顯示自己什麼都懂,畢竟你是在求人家,常言說得好:“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所以,你一定要保持謙遜的態度。

我們在平常與人交談中,一般都是說些身邊的瑣事,這或許是想向對方表示親切。但在求人辦事之時希望你不要把老婆、兒女當做說話的材料。有些人習慣在講幾句正經話後,就把話扯到老婆、兒女的身上,像這種人總不免給人一種娘娘腔和不務正業的感覺。像這樣盡說家務事,不能算是好的談話內容,這種談話無益處可言。

求人請托時,談話可以從政治、經濟等比較嚴肅、文雅的題目開始,然後再涉及文學、藝術、個人的興趣方麵等比較輕鬆的話題,總之,將自己的觀點見解堂堂正正地公布出來,使得彼此都能有共同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談話。

談話的語言要視對方的修養而選擇,做到能雅能俗,才不會讓人對你有格格不入的反感。一個善於求人的人,一定很注重禮貌,用詞考究,不致說出不合時宜的話,因為他知道不得體的言辭往往會傷害別人,即使事後再想彌補也來不及了。相反地,如果你的舉止很穩重,態度很溫和,言詞中肯動聽,雙方自然就能談得投機,分別後也會彼此懷念不已。

所以,為了要使對方對你產生好感,必須言語和善,講話前先斟酌思量,不要不動腦筋,想到什麼說什麼,以至引起了別人反感而自己還不知道為什麼。那些心直口快的人平時要多培養一下自己的深思慎言作風,切不可像隨地吐痰似的不看周圍是何處就脫口而出,那樣是會被人瞧不起的。

既然求人,大多是工作生活出現了困難和危機,比如家人生病、婚姻不睦、事業不順等等,這些因素都會使人心力交瘁,喪失信心,不僅影響情緒,而且影響和周圍人的交往。在處於情緒低潮時,請求別人能給予關懷,伸出援助之手。但千萬記住,不要把過度沮喪的情緒,帶到別人麵前。求人辦事,總是一副哭喪臉,會使人感到晦氣。

總之,求人辦事,說話的技巧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可以使你更順利或以更小些的代價來達到目的。

知彼知己,百求百應

在求人辦事之前,一般要對對方的情況做客觀的了解。隻有知己知彼,才能針對不同的對手,采取不同的會談技巧。

例如:知識高深的對象,對知識性的東西抱有極大興趣,不屑聽膚淺、通俗的話,應充分顯示你博學多才,多做抽象推理、致力各種問題之間的內在聯係探討。文化低淺的對象,聽不懂深的理論,就多舉明顯的事例。

剛愎自用的對象,不宜循循善誘,而可以用激將法。

愛好誇大的對象,不能用表裏如一的話使他接受,不妨用誘兵之計。

脾氣急躁的對象,討厭喋喋不休的長篇說理,用語須要直接。

性格沉默的對象,要多激發他說話,不然你將在雲裏霧中。

頭腦頑固的對象,對他硬攻,容易形成僵局,造成頂牛之勢,應看準對方最感興趣之點,進行轉化。

從語言了解對方,是取得勝利的關鍵。我們可以從言談的微妙之處觀察對方的性格特征和內心活動。

性格剛強自信的人,很少使用“那個……”,“嗯……”,“這個……”這類的口頭禪。反之,小心謹慎、神經質的人常用這類語彙。日本一位語言心理學家認為,在談吐中常出“果然”的人,自以為是,強調個人主張。經常使用“其實”的人希望別人注意自己,他們任性、倔強、自負。經常使用“最後怎麼怎麼”一類詞彙的人,大多是潛在的欲求未能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