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你擁有夢想,就擁有了全部(1 / 3)

假如給你一雙翅膀,你說,我衝向天空;假如給你一枝神筆,你說,我就能給山河添上氣魄,給繁星綴上金光,給美人點上朱唇羅裳……然而,一夢醒來,依舊是空空的雙手,空白的自己,是非成敗,都是他人台上的好戲,於己無關。

落寞?寂寥?失望?不知你的垂首中,是否能分一縷情絲到那牆角的茉莉。她倔強地顫抖著,執拗著渺小單調的身影,一瞬間,香氣感動乾坤。

在你心中,勇氣,真的不曾失去過。

無可取代

佛陀剛一出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喜滋滋地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雖然我們不可能有那麼大的抱負,但隻要做到讓自己無可取代,也就可以實現自己“獨尊”地位的奢侈夢想了。

有個女孩給一家還算不錯的大公司打工。她的工作是替公司總裁拆閱、分類信件,薪水也是最普通的級別。有一天,公司總裁口述了一句格言,要求她用打字機記錄下來:“請記住:你惟一的限製就是你自己腦海中所設立的那個限製。”

她將打好的文件交給這位讓她可望而不可及的猶如天人一般的公司首腦,並且有所感悟地說:“你的格言令我深受啟發,對我的人生大有價值。”

這件事並未引起總裁的注意,但是,卻在女孩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從那天起她開始在晚飯後回到辦公室繼續工作,不計報酬地幹一些並非自己分內的工作——譬如替總裁給一些客戶寫回信。因為她了解他的風格。

她一直堅持這樣做,並不在意上司是否注意到自己的努力。終於有一天,總裁的首席秘書因故辭職,在所有美麗聰明的女孩都對這一職位躍躍欲試時,總裁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這個女孩。

在沒有得到這個職位之前已經身在其位,這正是女孩獲得提升最重要的原因。當下班的鈴聲響起之後,她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在沒有任何報酬承諾的情況下,依然刻苦工作,最終使自己有資格接受更高的職位。

故事並沒有結束,這位年輕女孩的能力如此優秀,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一些大型公司紛紛提供更好的職位邀請她,而此時,總裁多次提高她的薪水,與最初當一名普通速記員時相比已經高出了4倍。而且,再往上漲已經不太可能了。對於這種情況,總裁也無可奈何,因為她不斷提升自我價值,使自己變得不可替代了。

無論你目前從事哪一項工作,每天一定要使自己獲得一個機會,使你能在平常的工作範圍之外,從事一些對其他人有價值的服務。在你主動提供這些幫助時,你應當了解,自己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獲得金錢上的報酬,而是為了訓練和培養更強烈的進取心。

你必須先擁有這種精神,然後才能在你所選擇的終身事業中,成為一名傑出的人物。

你能給自己最好的推薦,就是以正確的心態提供最優良的服務。別人對你的看法相當重要,但它並不能左右你所有的願望。如果你被認定是一個積極、有重要貢獻的人,你就會備受歡迎。同事們會重視你,顧客會欣賞你,如果你能保持這些優點,你的老板也會肯定、獎勵你。雖不能一夕成功,卻也絕無永遠失敗的顧慮。如果你在別人眼中總是以消極的形象示人,那麼就應該考慮自己是真正的惰性氣體,還是雄心勃勃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優秀人才總是不愁“嫁”的。“適者生存”的法則並不是僅僅建立在殘酷的優勝劣汰基礎上,而是基於公平正義,是絕對公平原則的一部分。若非如此,美德如何能發揚光大?社會又如何能取得進步?那些思慮不周、懶惰的人與那些思慮縝密、勤奮的人相比有天壤之別,根本無法並駕齊驅。更別說還能有什麼“發展”的機遇了。

許多老板,他們多年來費盡心機地尋找能夠勝任工作的人。這些老板所從事的業務並不需要出眾的技巧,而是需要謹慎、朝氣蓬勃與盡職盡責。他們雇請了一個又一個員工,卻因為粗心、懶惰、能力不足、沒有做好分內之事而頻繁遭到解雇。與此同時,社會上眾多失業者卻在抱怨現行的法律、社會福利和命運對自己的不公。

許多人無法培養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原因在於貪圖享受、好逸惡勞,背棄了將本職工作做得完美無缺的原則。不久前,我觀察到一位經努力懇求終獲高薪要職的女士,她才上任短短幾天,便得意洋洋地開始高談闊論想去“愉快的旅行”,月底,她便因玩忽職守而遭解雇。

正如兩物無法在同一時間占據同一位置一樣,被享樂占據的頭腦是無法專心求取工作的完美表現的,若是要真正得到能夠爽快的去享受的生活,那麼你現在惟一要做的,就是第一個把自己放到別人無法觸及的位置上,才能站得穩當,樂得開心。你若想讓自己無可取代,請猛增自己的價值。讓這種渴望如金錢一樣,永遠是多多益善,益善多多。

不放棄就能找到出口

在迷宮中,如果你停下來,絕望了,那麼生命就將在此刻靜止。隻要你還有信心尋找下去,相信總有一天,你會發現那個充滿聖潔光輝的出口。這時,你看看身後泥濘的腳印,一定會說:“主啊,感謝你沒有讓我放棄。”

那是個真正的多事之秋。而在黑暗的歲月中,人們僅剩的光線,其實隻有一道,那就是:信念。1940年5月10日英王授權海軍大臣丘吉爾組織新內閣。丘吉爾發表著名的就職演說,他說:“我沒有別的,隻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貢獻給大家。”他又補充說:“你們問:我們的政策是什麼?我說:我們的政策就是用上帝給予我們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陸地上和空中進行戰爭;同一個邪惡悲慘的人類罪惡史上從未見過的窮凶極惡的暴政進行戰爭。這就是我們的政策。你們問:我們的目的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詞來答複: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無論多麼恐怖也要去爭取勝利;無論道路多麼遙遠和艱難,也要去爭取勝利;因為沒有勝利,就不能生存。”

牛津的教育在丘吉爾身上燦燦發光,正義終將戰勝邪惡,這是丘吉爾信念的源泉。而信念,是攻無不克的法寶。

丘吉爾的演講向德國法西斯分子堅定地表明了與之鬥爭到底的決心和態度。這樣英國成為二戰中同盟軍中的堅強分子。丘吉爾作為在英國政治舞台上卓有領導才能的首相之一深受人民的尊崇。當時著名的英國社會活動家詹寧斯·普裏特指出:“丘吉爾無論遭到何種挫折與失敗,始終是一個強者,他善於鼓舞民眾並且毫不妥協地敵視德國人。”

然而,就在丘吉爾指揮若定,避免英倫三島淪亡的戰功永垂青史的時候,在戰後的首次大選中,丘吉爾卻被選民趕下了台。

此後,丘吉爾既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自我陶醉或是幹脆自成一黨用來奪回失去的權力。而是厲兵秣馬,摩拳擦掌,徐圖再戰。

有一回應邀在劍橋大學畢業典禮上致辭。那天他坐在首席上,打扮一如平常,頭戴一頂高帽,手持雪茄,一副怡然自得的樣子。

經過隆重但稍嫌冗長的介紹詞之後,丘吉爾走上講台,兩手抓住講台,注視觀眾後大約沉默了兩分鍾,然後他就用那種他獨特的風範開口說:“永遠,永遠,永遠不要放棄!”接著又是長長的沉默,然後他又一次強調:“永遠,永遠,不要放棄!”最後在他再度注視觀眾片刻後驀然回座。

無疑地,這是曆史上最短的一次演講,也是丘翁最膾炙人口的一次演講。這句話中空間代表了什麼,時至今日,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令人回味無窮。

結果,丘吉爾在後來的競選中又奪回了首相寶座,並成為英國一代賢相,丘吉爾再一次靠信念和勇氣取得了勝利。

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曾經如此寫道:“最終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不是看他一帆風順的時候做什麼,而是看他在艱苦和困難的時刻,是否懂得用坦然的遼闊心胸去麵對!”

其實,越是困境,越要不屈不撓,鍥而不舍,做一顆永遠打不破、錘不爛的響當當的豌豆。甚至還要感謝這個困境,因為這才是一個人命運轉變的開始,是一個人長大成熟的標誌。

遭遇挫敗的時候,難道一心尋死或沉淪下去,就會改變命運嗎?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啊!不管你曾經有過多麼輝煌的成就,也不管是朋友的背叛或是命運的不公正,你都要知道,失敗了,是個現實。而你決意自殺,你對不起的人就很多,同時,也會變成人們的笑柄。存在過,卻永遠抬不起頭來。

現代人遇見小小的挫折便整日呼天喊地,埋怨老天爺,抱怨大環境惡劣,殊不知,這樣的境況其實是咎由自取。

命運一直掌握在個人手中,惟一能逼你放棄的人,隻有你自己,隻要你緊握在手、堅持到底,扼住命運的咽喉,一切不幸都會畏懼你,逃離你。可是,如果你對自己都失去信心,那麼誰還敢相信你呢?

太陽每天都會下山是個真理,但是你記得哪天它忘了出來嗎?

熱愛你的激情

我敢斷言,世間若沒有激情,一切偉績都不可能成就。

——黑格爾

你是否覺得事情突然變的不可思議和不公平?那些明明智商平常的學生,在學術上卻做出了重大創見;有些技術水平一般,不怎麼可能創造好成績的運動員,卻在高難度的賽事中勝出,有這樣一些家長,雖家境貧寒,體弱多病,甚至沒有多少文化,卻在克服了常人望而卻步的重重困難之後,撫育出世紀偉人,真是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其實,並不是不同的上帝對這些善男信女們特別的眷顧所以予以照顧。這些,都是激情創造出的奇跡。

美國之所以贏得獨立,源起於先輩們充滿激情的鬥爭,每一場宗教複興運動都源於激情的力量;民權運動因民權領袖們的激情而高漲;藝術家們的每一副作品都是在普通人眼中的“瘋子”激情之下的寶貝兒女……例子不勝枚舉,足見激情對於重大成就的重要作用。

激情是一種強烈的感情與愛戀,源自熱忱迫切的期盼、希望和喜悅;激情是一切偉大之舉的推動力,是人們生命的源泉。斯普拉特說:“當一個人的激情飛揚時,既有可能創造驚世之舉,也可能落入懊悔的深淵。”激情不分好壞,關鍵在於動機。動機良好,再大的激情也不為過;動機邪惡,即使些許激情也會害人不淺。對於那些無關痛癢的事情,則不必投入太多激情。否則,你就可能變成輕重不分,為了撿個芝麻丟了西瓜的傻子。

布爾沃也有這樣的至理名言:“說青年人最富有激情,實則不然。他們並非激情更加強烈,而是更缺乏對激情的控製力;他們更容易激動,容易顯露外在的感情。與成熟人相比,他們的專心和毅力不足,定力和熱情也不久遠。”奧妙就在於控製激情,因勢利導,加之合理的動機,公義必得彰顯,世界也會變得更加美好。

天才作家金克拉在他的《超越巔峰》一書中講過,被誤導的激情無異於妄想。“激情”與“妄想”之間有著質的區別。激情是積極的,而且是可以控製的,有巨大的推動力。妄想則是消極的,具有破壞作用。一個人對自己的工作充滿激情,可能成為某行業的佼佼者。而對工作心懷妄想,則可能成為人人都覺得可怖可憎的“工作狂”。心懷激情的人幹工作,是出於愛和美好的期盼。“工作狂”幹工作,是出於畏懼、貪念或別有用心。

對於後者,激情的負麵便是妄想。而在另一方麵,如果引導得當,並且以倫理道德為依托,激情可使人發揮出全部潛能,其效果不可估量。

坦率地說,每個人有著多種激情。一種激情用來侍奉上帝、照顧家人和報效祖國,另一種激情使人能夠生活於世間,並努力發揮所長。不論當前的使命是什麼,你都該深信激情可以像勇氣一樣傳遞給他人。當你與有激情的人合作時,他們的激情會傳遞給你。從而使原本平凡而無聊的世界突然間生動活潑起來。這是我們要慎重選擇交往人群的原因之一。

請相信,人如果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就會認識、調動並發揮出自己的全部潛能,實現自己的價值,不負蒼天或眾人所願。因而,對於實現自身正確目標來說,這個道理已經足夠了。努力培養這樣的激情,你的人生定會變得無限燦爛。

知識不是花邊

知識就是力量,可是不運用知識,它就成了裙擺上的花邊,看似繁花燦爛,其實毫無用途,充其量隻是拿來點綴和遮人耳目的玩意兒罷了。

你要明白,我們生活在一個怎樣的時代,科技的輝煌,知識的泛濫讓人頭昏目眩,於是拚了命地讓自己速成知識,不惜血本地報了一摞一摞的補習班。可是就算你學到手了又怎樣了呢?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指的不是儲存,而是運用。那些成功者並不一定知識比別人多,但一定比別人更能夠正確有效地運用已有的知識。

雅虎的創始人楊致遠在製造他的瀏覽器時,還是耶魯大學的一名學生,歲數不大,閱曆不多,對瀏覽器的知識掌握得也並不像傳說中的那麼好,至少老師們就比他的知識豐富得多。但是楊致遠發現了英特網上的問題,並且敢於大膽地進行改進,運用當時僅有的知識編出一種搜索軟件,從而獲得了極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他異於常人的聰明嗎?他是天才?或者,他是個半成品的天才?

知識有限時敢於行動是一種膽略。

美國汽車大王福特,從小到大隻受過很少的正規教育。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芝加哥的一家報紙稱福特是“無知的和平主義者”,福特得知後很生氣,向法庭提出“惡意誹謗”的控告。

開庭審理的時候,報社的律師向福特提出了許多“常識性”的問題,以此證明福特確是一個“無知的人”。這些問題大多是書本上的,對受過正規教育的人確實是“常識性問題”,比如:

“美國憲法第三條是什麼?”

“獨立戰爭時英國曾派駐多少軍隊來美國?”

福特對這些提問有些不耐煩,他譏誚地對報社律師說:“請讓我來告訴你,在我的辦公桌上有一排按鈕,隻要我按下某個按鈕,就會招來一位所需要的助手,他能夠回答我企業中的任何問題。至於企業之外的問題,隻要我想知道,可以用同樣的方法獲得,既然我周圍的人能夠提供我所需要的任何知識,難道僅僅為了在庭上能回答出你的提問,我就應該滿腦子都塞滿那些東西嗎?”

用自己的腦子整合別人的知識也是一種膽略。

有位年輕人想學禪,找到一位著名的禪師。禪師開導他很長時間,年輕人還是找不到入門的路徑並焦急萬分。於是,禪師端起茶壺,朝年輕人麵前的碗裏倒茶。茶碗已經斟滿,禪師還在往裏倒。年輕人終於忍不住了,提醒說:“師父,別倒了!茶杯已經裝不下了。”禪師這才停住手,慢悠悠地說:“是啊,裝不下了。你也是這樣,要想學到禪的奧秘,就必須把頭腦騰空出來,把充塞其中的幻象和雜念清除出去。否則,永遠是一汪接受不了清泉的死水。”聞聽此言,年輕人當下大悟。

“讀書不為書所累”,為了激發新觀念,有時候需要我們把某些知識強行從腦子中“清除”出去,以期能夠給新的思維留足空間,這同樣是一種膽略。

上麵的例子並不是說知識的擁有量與想象力和創造力成反比,對敢想、會想的人來說,知識多多益善。據說,馬克思做過股票買賣,並且水平極高,基本是隻賺不賠。關於這段經曆,馬克思在給其舅父的信中如是說:“醫生不允許我從事緊張的和長時間的腦力勞動,所以我——這會使你大吃一驚——就做起投機生意了……搞這種事情占去的時間不多,而且隻要冒一點風險就可以從對手那裏把錢奪過來。”聽起來很輕鬆,其實這完全得益於他豐富的經濟學知識。

有了知識,自然是好事情。可如果你是個悶嘴的葫蘆,肚子大大,卻沒有能力讓知識傾瀉而出,不會想象,沒有作為,眼高手低,恐怕是沒有哪位伯樂願意把你領回家去的,因為你毫無用處,甚至連以資娛樂的價值都沒有!

讓人生轉敗為勝

在曠野的小屋裏向外張望,一個人看到了夜間的空洞與荒涼,另一個人看到了美麗的星光。隻要你心存希望,人生一定不會再次讓你失望!

曾經有人拜訪過芝加哥大學校長,請教他快樂的秘訣是什麼。

“你手上如果隻有一個酸檸檬,就做杯可口的檸檬汁吧!”

這正是那位芝加哥大學校長所采取的辦法,但一般人卻少有這種見識。在他們眼中,一切都是毫無希望的。

如果人們發現命運送給他的是一個檸檬,他會立刻放棄,並說:“我完了!我的運氣這麼壞!一點機會都沒有。”於是他與世界作對,並把自己放入自我可憐的境地。

如果得到檸檬的是個聰明人,他會說:“我可以從這次不幸中學到什麼?怎麼樣才能改善目前的處境?怎樣把這個檸檬做成檸檬汁呢?”

偉大的心理學家艾德勒窮其一生都在研究人類及其潛能,他曾經宣稱他所發現的人類最不可思議的一種特性,是“人具有反敗為勝的力量”。

有一個農民買下農田時,他的情緒十分低落。土地貧瘠得不適合種植果樹,甚至連養豬也不行。除了一些灌木和響尾蛇,什麼也活不了,可是這些生物,能像莊稼果樹一樣可以讓自己不愁吃嗎?真的很讓人懷疑。

後來他忽然有了主意,他決定將“負債”變為資產,他要利用這些響尾蛇。於是,不顧大家的驚異,他開始生產響尾蛇罐頭。

幾年後又拜訪他時,我發現每年有平均2萬名遊客到他的響尾蛇農莊來參觀,他的生意好極了。我親眼目睹毒液抽出後送往實驗室製作血清,蛇皮高價出售。發家致富的機會竟有這麼多!

已故作家威廉·波利多曾寫道:“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以你的所得作投資,因為任何人都可以這樣做。真正重要的是如何由損失中獲利。這才需要智慧,也才顯示出人的高低貴賤。”

波利多寫這段話時,他在一次火車意外中失去了一條腿。可那又怎樣呢?並不妨礙他依舊用自己寶貴的大腦來創造成就。

哲學家尼采認為優秀傑出的人,“不僅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並且熱愛這種挑戰”。

越研究那些有成就的人,我們就越清晰地看到他們的成功大部分因為缺陷激發了他們的潛能。

威廉·詹姆斯曾說:“我們最大的弱點,給了我們不可預期的動力。”

是的,彌爾頓如果不是盲人,可能就寫不出如此精彩的詩篇。

貝多芬則可能因為耳聾才得以完成這麼動人的音樂作品。

海倫·凱勒的創作事業完全是受到耳聾目盲的激發。

如果柴可夫斯基的婚姻不是這麼悲慘,逼得他幾乎要自殺,他大概也寫不出不朽的《悲慘交響曲》。

托爾斯泰和杜斯妥也夫斯基都是因為自身命運悲慘,才能寫出流傳千古的動人小說。還有米開朗基羅,還有馬奈及那群後來震驚世界的印象派大畫家們。他們當初不為世人所容的悲慘境遇比今之你我不知要慘上幾千幾萬倍,好在都挺過去了,正像我們現在將要去做的一樣。

一位改變人類科學觀點的科學家說:

“如果我不是這麼無能,我就不可能完成所有這些我辛勤努力完成的工作。”這是達爾文的自白,他坦承自己受到弱點的激勵。

達爾文在英國誕生的同一天,美國肯塔基州的小木屋裏也誕生了一位嬰兒,他如果不是受自己缺陷的激發,並由此決心奮發圖強,也就不可能成為亞伯拉罕·林肯。如果他生長在富有的家庭,得到哈佛大學的法學學位,又有圓滿的婚姻,他可能永遠不能在蓋茨堡講出那麼深刻動人、不朽的名篇,更別提連任就職時的演說——他可算得上是一位具有統治者最高尚情操的人,他說:“對人無惡意,常懷慈悲於世人……”

佛斯狄克在其著作中提到:

“有一則北歐寓言中說——冰冷的北極風造就了維京人。我們什麼時候相信人們會因為舒適生活和沒有任何困難而覺得快樂?正相反,自憐的人即使舒舒服服地靠在沙發上,也不會停止自憐。反倒是不計環境優劣的人常常能快樂,他們對個人應當承擔的責任極有擔待,從不逃避。”

要再強調一遍——堅毅的維京人是冰冷的北極風造就的。

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歐·布爾在巴黎一次音樂會上,小提琴的A弦忽然斷了,他麵不改色地用剩餘的三條弦奏完全曲。

佛斯狄克說:“這就是人生,斷了一條弦,就用剩餘的弦繼續演奏。”

這還不隻是人生,這是超越人生,是生命的讚歌!更是每一個人所修習到的智慧!要決斷,別怕錯如果你攥著一隻又大又漂亮的風箏,卻反複計算多大的風力才能將它吹上天,要放多高才能不使風箏受損、線折斷,那它隻好在你的手中頤養天年了。為什麼不放它出去呢?自會有風將它越吹越高的,自有雲朵和廣闊讓它越來越快樂。

當我們在認真考慮某件事情之前,如果將那件事情的各方麵都顧及到並且鄭重考慮各個細節是正確的,是否有真實的可操作性,然後,運用自己的全部經驗與理智作為參考反複權衡利弊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最終你必須做出決斷吧,否則會一事無成。

有一個姑娘要買一頂帽子,她希望這頂帽子戴起來不要過於溫暖但一定要柔軟,不可過於沉重,這頂帽子要晴雨皆宜,莊重、休閑的場合皆可佩戴。於是她會為了這個標準跑遍城市中所有出售衣帽的商場、店鋪,從一個櫃台到另一個櫃台,她簡直要把所有店鋪中的帽子都試戴一遍,反複審視、反複比較,並且詰問得令售貨小姐厭倦,但結果是空手而歸,什麼也沒買到。即使終於買了一頂,她仍然沒有把握,究竟是買對了還是買錯了,接著是更換兩三次,但結果還是不能完全使她滿意。當然,我們都會譏笑她,如果世上真有這樣一頂帽子,那還會有什麼不能十全十美的呢?可是在一遍一遍的歡聲笑語後卻總是發現不了,原來自己和她同樣的挑剔,同樣的猶豫,同樣的愚蠢。

假如你有寡斷的習慣或傾向,應該馬上讓自己逃離它的魔掌,因為它足以強大得如同魔鬼撒旦的力量會破壞你生命中的種種機會的。有些人能力很強,頭腦敏捷,人格很好,但就是因為有反複重新策劃的壞毛病,以至在無窮無止的苦苦思索中浪費光陰。

膽略過人的人必定是決斷敏捷的人,不管他們錯誤的次數有多少。在事業上取得的進步總要比那些膽小狐疑、不敢冒險的人多得多。要知道,站在河的此岸呆立不動、思前想後的人,永遠到不了河的彼岸!

所以你要記住一句話:錯誤的決斷好過沒有決斷,早決斷好過晚決斷。假使事件當前,需要你的決定,則你當在今天決定,不要留待明天,不論事情大小都應該如此。

今天我們都知道達爾文是進化論的創始人,而他也的確是最早著手探討物種起源的,可是這個位置差點被一位叫華萊士的年輕人奪去,真是異常驚險。

從1842年起,達爾文就開始起草進化論的提要,1844年,他完成了《物種起源》的詳細提綱,直到1858年,他仍然在慢騰騰地撰寫這部書。他的好朋友賴爾和虎克都不斷催促他,讓他趕快把他的理論寫出來,並且警告他說:“否則,就會有人跑到你前邊去了。”達爾文聽了隻是一笑了之。他是一位嚴肅認真的科學家,非要找到確鑿的證據才肯動手,並且要使他的理論盡可能地完善、嚴謹。

在這期間,果真有一位年輕人趕到他前邊去了,那就是華萊士。華萊士的性格與達爾文完全不同,他一旦產生某種新思想,馬上就伏案寫作,兩天後完稿。1858年夏天,華萊士將自己的論文寄給一位自己所尊敬和信賴的學者,這個學者就是達爾文。

當達爾文看到這篇論文不覺全身一震。他一口氣把論文讀完,發現文中所寫的完全都是自己思考過的問題,甚至所用的語言也和自己的完全一樣。隻要他推薦了它,華萊士就將成為這一重大發現的創始人,這意味著自己將失去為之傾注了全部的心血、耗費了20年時間的重要理論的開創權。達爾文心中非常懊喪和遺憾,但他是一個非常正直的科學家,他立即提筆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推薦信,並且決定放棄自己的大規模寫作。當朋友們知道這件事後,認為很不公平,因為他在1842年寫的摘要就已經是一篇完整的進化論論文。在他們的倡議下,兩篇論文同時發表了。華萊士也不愧為一位高尚的科學家,當他知道事情真相後,深受感動,並甘心情願地把進化論創始人的位置讓給了達爾文。而達爾文在朋友們的鼓勵下,重新拿起筆來,10個月後,科學巨著《物種起源》出版了。

在我們為兩位偉大科學家的高尚品格欽佩的時候,也不禁為達爾文捏一把汗,幸虧他遇到的都是熱情、正直的人,否則幾十年的心血將付諸東流。可怕亦可憐。

我們不敢奢望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品行端方,正直無私的人,畢竟這是一個物質和利益交錯充斥的社會,沒有人會輕而易舉地放棄一切與自身相交的東西,除非他真的“大智若愚”。所以,當一個想法思考成形,成熟後,要幹幹脆脆地去做,並要它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這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如果讓別人搶了先機,可就後悔莫及了。

臨危不亂的價值

多數人在遇到問題時都會出人意料地情緒高漲,一時頭腦發熱不顧天不顧地地亂折騰一氣,結果讓自己陷入越來越深的麻煩沼澤。麵對困境,你真正需要的不是馬上解決它,而是鎮靜,讓理智澆滅慌亂的毀滅之火不讓它有一絲燃燒的可能。當然,在冷靜之後的決斷會更有禪意和趣味,失敗的情況降低了,成功看起來就不那麼困難,是貨真價實的輕鬆愉快。

有一個著名的法國喜劇演員,在外地度假結束前,忽然接到家裏的急電:“家有要事,請即刻返家。”

當他收拾好一切,準備回去時,卻發現口袋裏的錢隻夠付旅館的費用,剩下的錢連買兒童票都不夠,更別說買全票回巴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