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拉在那裏工作了兩年,最後在洛杉磯的電視台找到了一個工作。又過了5年,她終於得到提升,成為她夢想已久的節目主持人。西爾維亞那種失敗者的思路和艾拉的成功者的觀點正好背道而馳。她們的分歧點就在於,西爾維亞在10年當中,一直停留在幻想上,坐等機會,期望時來運轉,然而,時間並不願意給這位期盼能夠不勞而獲者帶來點什麼。而艾拉則是采取行動。首先,她充實了自己;然後,在北達科他州受到了訓練;接著,在洛杉磯積累了比較多的經驗;最後,終於實現了理想。就這樣,她腳踏實地,在付出了時間和心血後,終於得到自己人生的成功。原本應該是件很簡單的事情,可惜當我們在邁出第一步的時候總是顯得異常的艱難。可是成功絕對不是“等”出來的,能招喚出它的使者,叫做勤,希望不要放棄上天賜予你的忠實仆人。
讚美與拍馬屁
讚美無疑是一種動聽的語言。但是,如果運用不當,言不由衷,就變成了拍馬屁。這是人際關係中危險的開始。它既會降低你在他人眼中的品德修養水平,又會讓你喪失許多結交朋友和成功的機會,是個挺有殺傷力的東西。
柯達公司的創始人伊斯曼,準備捐贈巨款在羅切斯特建造一座音樂堂、一座紀念館和一座戲院。為了承接這批建築物內的座椅製造,許多製造商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但是,找伊斯曼談的商人們無不乘興而來,敗興而去,一無所獲。
此時,“優美座位公司”的經理亞當森前來會見伊斯曼,希望能夠得到這筆價值9萬美元的生意。
亞當森被引進伊斯曼的辦公室後,看見伊斯曼正埋頭於桌子上的一堆文件,於是靜靜地站在那裏仔細地打量起這間辦公室來了。
過了一會兒,伊斯曼抬起頭來,發現了亞當森,便問道:“請問來這裏有何貴幹?”
這時,亞當森沒有和其他人一樣談生意,而是說:“伊斯曼先生,在我等您的時候,我仔細地觀察了您的這間辦公室。我本人長期從事室內的木工裝修,但從來沒見過裝修得這麼精致的辦公室。”
伊斯曼回答說:“哎呀!您提醒了我差不多忘記了的事情。真的嗎?這間辦公室是我親自設計的,當初剛建好的時候,我喜歡極了。但是後來一忙,一連幾個星期都沒有機會仔細欣賞一下這個房間。現在看起來,它也確實棒極了。”
亞當森走到牆邊,用手在木板上一擦,說:“我想這是英國橡木,是不是?意大利橡木的質地不是這樣的。”
“是的。”伊斯曼高興得站起身來回答說:“那是從英國進口的橡木,是我的一位專門研究室內裝飾的朋友專程去英國為我訂的貨。”
伊斯曼心緒極好,便帶著亞當森仔細地參觀起辦公室來了,把辦公室的所有的裝飾一件一件地向亞當森作介紹,從木質談到比例,又從比例談到顏色,從手藝談到價格,從室內裝飾談到購買趣事,然後又詳細介紹了他的設計經過。這個時候,亞當森微笑著聆聽,饒有興趣。
直到亞當森告別的時候,倆人都未談及生意。你想,這筆生意會落到誰的手裏,是亞當森還是亞當森的競爭者?
亞當森不但得到了大批的訂單,而且還和伊斯曼結下了終生的友誼。為什麼伊斯曼把這筆大生意給了亞當森?這與亞當森的口才十分有關。如果他一進辦公室就談生意,十有八九會被趕出來的。
亞當森成功的訣竅是什麼?說來很簡單,就是他了解談話的對象。他從伊斯曼的經曆入手,讚揚他取得的成就,使伊斯曼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把他視為知己,而不是那些隻想得到利益的經商者,這筆生意當然非亞當森莫屬了。
在這裏,你應該發現,亞當森對伊斯曼的辦公室並非虛偽的奉承,而是站在專業的角度自然而然地發出由衷的讚美。這種高度真誠的欣賞態度,打動了伊斯曼。
在用稱讚的方式談話時,你一定要注意,否則隻要稍不留神,就會變成他人眼中的“馬屁精”了。
1.讚美要發自內心、誠懇,落落大方;
2.稱讚要具體而不要抽象、籠統、雲山霧罩;
3.要實事求是,不能誇得沒譜,給個小雞愣要誇成鳳凰;
4.間接的稱讚比直接的稱讚效果好一些;
5.稱讚的時機要選擇得當,會看人臉色,收放自如;
6.稱讚貴在自然,千萬不要做作,否則讓人惡心。
也許你掌握了上述幾點,就能有感情真摯地發出由衷的讚美了!而你的“口舌之快”所帶給你的好處,自是多多。
莫揭人傷疤
有人說話,牙尖齒利,吐出來的字句,像一把刀子似的直紮人心。也許他不覺得自己有什麼過失,反而以自己的“直梗”性子引以為榮。其實,這完全是一種愚蠢的做法。
在交際場上,人們常會碰到這類情況,講了一句外行話,念錯了一個字,搞錯了一個人的名字,被人搶白了兩句等等。這種情況,對方本已十分尷尬,深怕更多的人知道。你如果作為知情者,一般說來,隻要這種失誤無關大局,就不必大加張揚,故意搞得人人皆知,更不要抱著幸災樂禍的態度,以為“這下可抓住你的笑柄啦”,來個小題大作,拿人家的失誤來做取笑的笑料。因為這樣做不僅對事情的成功無益,而且由於傷害了對方的自尊心,你將結下怨敵。同時,也有損於你自己的個人形象,人們會認為你是個刻薄饒舌的人,會對你反感、有戒心,因而敬而遠之。所以,不要故意渲染他人的失誤。
有些事情,對方認為不能做,而你認為應該做;或者對於某事,你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而他卻又認為不該做,或做不了。這時你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到他肩上。強人所難,是不禮貌、不明智的。有的人說話時旁若無人、滔滔不絕,不看別人臉色,不看時機場合,隻管滿足自己的表現欲,這是修養差的表現。說話應注意對方的反應,不斷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講話內容,使談話更有意思,更為融洽。強人所難和不見機行事都是應當避免的。
你必須注意,即使是一個很好的題材,說時也要適可而止,不可拖得太長,否則會令人疲倦。說完一個話題之後,若不能引起對方發言,或必須仍由你支撐局麵,就要另找新鮮題材,如此才能把對方的興趣維持下去。這樣,你的談話才算得上是成功的。而成功的談話則是你事業興旺的開始。所以,你能讓自己不去全身心地關注它嗎?
熱情的花兒請慢慢開
“心急吃不得熱豆腐”,與人交往,講究的是個日久見人心。如果你為了廣交朋友而縱容自己的熱情泛濫的話,無疑是給自己搭上個“虛偽”的幌子。費了勁,卻適得其反,何苦來?
相信你我都會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和別人交往時,一旦別人對我們表現得熱情過剩,超過了我們的心理底線,讓人覺得雞皮疙瘩從骨子裏都冒出來的話,那麼我們會在心裏打上一個問號:“他到底想幹什麼呢?”
這是人類的一種普遍心理,不僅對熟悉的人是如此,陌生人的交往更是如此。也許你會說,怎麼,我待人熱情有什麼不好,幹嘛要打擊我呢?
過分熱情的售貨員,往往會讓人產生一種誤解:“他一定是想多賺我的錢,或者是這裏的商品不好賣,所以才會如此熱情地向我介紹、推銷的。”所以那些懂得銷售技巧的人,都是十分善於把握分寸的人——既不冷漠淡然,也不過分熱情。否則的話,就一定會遭到顧客的拒絕。
這不是打擊,而是人際關係的一條準則。如果你想受到別人的歡迎,積極主動的態度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時也要注意不過分熱情。這樣做,才更容易讓人接納你。
在與人交往中,有一個“度”的問題,即要注意掌握分寸,盡量做到恰到好處,否則便極容易“失度”,從而影響人際交往。
由於場合、年齡、性別、輩分以及交往程度深淺等方麵的不同,熱情也應該有檔次、分寸。如在公共場合中,即使熟人、親人相見,也不要旁若無人地縱情說笑,過度的親昵舉動則更顯得你缺乏教養。
不要認為隻要熱情待人就一定能獲得別人的好感,很多時候,別人之所以遠離你,恰恰是因為你太熱情了,從而讓人產生懷疑和誤解的緣故。雖然說熱情是人際交往的“升溫劑”,但是倘若失控,溫度超過了正常值,也會導致焚毀人際關係的悲劇發生。
在社交場合中,有的人怕受冷落,便想急於和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所以就對人表現得十分積極、主動,好像與對方已經認識了很久似的,無話不談,沒話找話。
這種人常被人稱為“自來熟”,而他們的這種表現,換來的常常是與自己所想要的完全相反的結果。付出和所得不對等,經常使他們陷入痛苦之中。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循序漸進的。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不到一定的“火候”,人們之間的感情就不可能變深厚。
與人交往,不可剛一見麵就表現得仿佛相交多年似的,更不要說話口無遮攔,太過隨意。這種人際關係往往會滋生“揠苗助長”的傾向,常常會導致彼此的關係早早夭折,迅速“死亡”。
“心急吃不得熱豆腐”,人們之間的感情是慢慢培養起來的,也隻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越來越熟悉,越來越深厚。這是一條不可違背的自然規律。你要想讓人家見了麵就信任你,喜歡你,那就是讓別人拿自己的感情去賭博,誰肯呢!
低頭的哲理
若在未發跡之時,在人屋簷下,定要低頭。否則不但會撞破腦袋,還會讓人家怪你髒了地板,把你趕出來。
《紅樓夢》裏的林黛玉,自認為“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說一句話”,這就是人在屋簷下,一定要低頭的道理。一個人暫時處於劣勢,靠著別人生活,還要飛揚跋扈,豈不很討人嫌。在人屋簷下,一定要低頭,是明哲保身的“心機”。
所謂的“屋簷”,說明白些,就是別人的勢力範圍,換句話說,隻要你在這勢力範圍之中,並且靠這勢力生存,那麼你就在別人的屋簷下了。這屋簷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頭站著,但這種屋簷極其罕見,以“非我族類”,何入我門的排斥觀點看,大部分的屋簷都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說,進入別人的勢力範圍時,你會受到很多有意無意的排斥和限製,不知從何而來的欺壓,這種情形在你的一生當中,至少會發生一次以上。除非你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是個強人,不用靠別人來過日子。
“一定要低頭”,有非常多的好處:不會因為不情願低頭而碰破了頭;因為你很自然地就低下了頭,而不致成為明顯的目標;不會因為沉不住氣而想把“屋簷”拆了。要知道,不管拆得掉拆不掉,你總要受傷的,因為老祖宗早就有“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古訓。不會因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離開能夠躲風避雨的“屋簷”。離開不是不可以,但要去哪裏?這是必須考慮的。而且離開想再回來,那是很不容易的。在“屋簷”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為屋內的一員,甚至還有可能把屋內人趕出來,自己當主人。
在中國曆史上,政治鬥爭、軍事鬥爭極其複雜,有時更是瞬息萬變,忍受暫時的屈辱,厚臉低頭磨煉自己的意誌,尋找合適的機會,也就成了一個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質。所謂“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求存也”正是這個意思。西漢時期的韓信忍胯下之辱正是這種“一定要低頭”的最好體現。因為他不低頭就把自己弄到和地痞無賴同等的地步,奮起還擊,鬧出人命吃官司不說,很可能賠上一條小命。
另一種更高層次上的“一定要低頭”,是有意識地主動消隱一個階段,借這一階段來了解各方麵的情況,消除各方麵的隱患,為將來的大舉行動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
隋朝的時候,隋煬帝十分殘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朝的許多官員也紛紛倒戈,轉向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的疑心很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國公李淵(即唐太祖)曾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悉心結納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許多人都來歸附。這樣,大家都替他擔心,怕遭到隋煬帝的猜忌。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多少有點猜疑之心。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
王氏把這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遲早會為隋煬帝所不容,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隻好縮頭隱忍,等待時機。於是,他故意廣納賄賂,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於酒色,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鬆了對他的警惕。
試想,如果當初李淵不低頭,或者頭低得稍微有點勉強,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煬帝楊廣送上了斷頭台,哪裏還會有後來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國的建立。
偏偏有人不明白這個道理,無論身在何處,都想顯擺自己的與眾不同和王者風範,結果不是自取其辱就是兩敗俱傷。你實在該學學劉備,在匹夫呂布囂張時暫且耐一耐,早晚還不是把他收拾了?不必在意這一時。
與同事友好相處
同事在你生活中飾演左膀右臂的時候比飾演不共戴天的仇敵的時候要多得多。隻要你擅長於經營,他們隻會變成送你上青雲的好風!所以,記得,收斂你太酷的個性,與同事友好相處吧。
一個人即使為了自己的人際做出了很多努力,事實上仍然不能完全避免同別人的衝突。隻要人們之間發生交往,就會或多或少產生矛盾,這是由人的天性所決定的。你要做的,就是努力克服它。
發生矛盾的原因不外乎這麼幾點。
1.觀點不同
這是人們之間發生衝突的最主要的原因,多見於領導成員之間,也經常發生在學術界。古人雲:道不同不相為謀,由於對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看法,人們之間便相互產生矛盾和隔閡,進而導致雙方互存偏見,相互攻擊,以至發展到勢不兩立的地步。
2.沒有共同的誌趣
這類衝突多發生在同事之間、鄰裏之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趣味和愛好,有不同的優點和缺點,甲所崇尚的東西乙未必就崇尚,乙所追求的東西甲可能嗤之以鼻。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誌趣完全相同的人。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誌趣不同的人是難以建立密切的聯係的。
3.性格不和
性格、氣質不同甚至相反的人,相互之間也會產生衝突。例如一個急性子人,會看不慣一個慢性子人做什麼事都磨磨蹭蹭;一個慢性子人,又會抱怨一個急性子人幹什麼都風風火火,總之,這兩種人常常互相不能理解和諒解,結果便產生一些矛盾。
4.產生誤會
人和人相處,即使主觀上不想發生摩擦,但仍然難以避免產生一些誤會,有些誤會甚至還是根深蒂固、難以消除的。
5.發生糾紛
生活中有些衝突是隱性的,比如誌趣不同的兩個人之間的衝突未必就公開化,但是也有不少矛盾是會激化的。例如同事之間、鄰裏之間,甚至兩個陌生人之間,都往往會因一點小矛盾而發生顯性的衝突,輕則產生口角,重則拳腳相加,以致於發展到結怨結仇。
產生矛盾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歸根結底還是由於諸如狹隘自私、敏感多疑、剛愎自用等人性的弱點造成的。人們思考和處理問題往往習慣於從自我出發,平時疏於同別人進行溝通,因而出現矛盾後,總認為真理在自己手中,別人都是錯的。
發生這樣那樣的衝突應該說對雙方都是不利的,必然會對各自的事業產生消極的影響。一個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人,必須想方設法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千方百計地消除各種矛盾,使自己有一個寬鬆和諧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那麼,一個想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人,如何才能防止同別人產生衝突呢?
1.要胸懷寬廣,高瞻遠矚,凡事善於團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2.要注意調查研究,及時掌握員工的思想動態,努力化解各種矛盾,防患於未然,減少或完全消除大家之間的隔閡。
3.以理解的眼光看別人,懂得大千世界是五彩繽紛的,人也是各種各樣的。別人不可能完全同我們有一樣的誌趣,我們不能像要求自己那樣要求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有不同的長處和短處。
4.寬容別人的過錯,明白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包括自己在內誰都有缺點,誰都有可能犯錯誤,要給別人改正錯誤的機會,就像也希望別人原諒自己的過失一樣。
5.對別人不要求全責備,要小事糊塗,大事明白,記住“水至清則無魚”。對別人要求過高就會曲高和寡,對別人太苛刻就會拒人於千裏之外,對別人橫挑鼻子豎挑眼,就沒有人同你共事。
6.除非是涉及到原則性的問題要搞清楚是非曲直之外,對一些無關緊要的事,不要抓住不放,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有意裝糊塗。絕不應簡單問題複雜化,本來沒有多大的事,卻非要弄個水落石出,論出個誰是誰非,那隻能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7.冤家宜解不宜結,即使有了矛盾,也應開誠布公,想方設法尋求理解和溝通,就事論事,不要把矛盾擴大,要勇於作自我批評,以自己的真誠換取別人的理解。
總之,化解矛盾要首先從自己做起,記住你如何對待別人,別人也會如何對待你,要走進別人的心靈,自己就要首先敞開胸懷。
舍得為別人“下功夫。”
“通曉事理”有的時候會變成“圓滑世故”。也許明白得太多,太講究“禮尚往來”,所以人家央你的事情,你也就三個字“拿利來”予以回應。殊不知,這種狡黠的習慣是不好的。做人,還是要厚道,因為成功也喜歡這類敦厚溫和的人。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管仲和鮑叔牙的故事。管仲和鮑叔牙是一對朋友,但在他們兩個人當中,有些東西卻顯得很不平衡。
在打仗的時候,管仲躲在後邊,鮑叔牙為他解脫說是因為家中有年邁的老母親,並非貪生怕死。做生意時,管仲多分錢,鮑叔牙體諒他是因為家中生活貧困。而當齊桓公要殺管仲的時候,鮑叔牙則力陳他的種種優點。管仲成了曆史上一個偉大的人物,但這其中鮑叔牙的功勞是不可忽視的。
在管仲與鮑叔牙之間,鮑叔牙對管仲的付出無疑要比管仲對鮑叔牙付出得多,那這樣鮑叔牙豈不是虧了嗎?他怎麼就沒有為此耿耿於懷,反而還多次為管仲說好話呢?
這是因為鮑叔牙懂得與人、與朋友交往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什麼。那就是諒解,是將心比心,而不是拿自己的付出來要求對方的回報。
然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真正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卻實在太少了。許多人都要拿自己的付出來要求對方的回報,甚至是在自己不付出的時候。而且這種回報等值的還不滿足,還想著要有更多的回報。
這是由社會的某些現實決定的,在很大程度上,人與人的交往都演變成了一種交易,而人也是在利用別人的同時被別人利用著。這就注定使人形成一種觀念和意識:我付出就一定要有獲得,否則絕對不會付出。每個人都不想自己吃一點點小虧。
其實,吃一點小虧又如何呢?尤其是與自己熟悉的人之間。丁是丁,卯是卯,分毫必爭,這樣隻會加速彼此關係瓦解的速度。
讓自己學得豁達一點,開闊一點,時常為同事或朋友做一點付出,不僅會使你自己的心胸變得寬闊,減少許多不必要的誤解與猜疑,同時,還會給他人留下一個好印象,說你這個人比較大氣,有人緣,在與人交往中,人們當然會選擇比較寬容的人。這樣,你的好人緣豈不是就建立起來了?與人交往辦事不也會變得方便、順利很多嗎?
與人交往,固然也存在著交易、想從對方身上獲得一些對自己有利的因素這一方麵。但排除掉這些,還有更重要的,那就是作為一種精神和心靈上的依托和安慰。這時候,你還要算計付出與獲得之間是否守恒嗎?
交真心的朋友,不是做生意,更不是可以用計算器計算一下,或是放到秤盤上稱一下,到底多少錢一斤,值不值得花時間與精力同對方交往下去。如果人變成這樣,不僅卑俗而且悲哀了。
有很多人緣好,並且最後取得一定成就的人,都曾吃過不少虧。他們是在吃過了虧以後,才逐漸有了好的人緣、成功的事業的。也可以說,正是由於他們當初吃得起虧,才有了後來的一切。
誰都不是冷血動物,即使他的心腸再硬再黑,他也會有溫情的那一麵,對於你的付出,他也會心存不安,他心存不安,就會尋求報答。他之所以有這種行為,是在你的感召之下形成的。如果你能這樣去感召你周圍所有的人,那麼你所擁有的就不僅僅隻是好人緣了,而是做人的信條。你會受到他人的尊敬、愛戴,他人都會以你為核心,團結在你的周圍,那時候,你還有什麼事情辦不成的呢?
有一種決定讓人抱憾終生
你在失意後萬分沮喪的時候,千萬不要試圖做什麼重大決定。因為沮喪的心情讓你的智商情商全部下降到白癡狀態。這樣的決定,往往會讓人抱憾終生。
一個人在精神上受了極大的打擊而感到沮喪時,需要暫時的安慰。在這個時候,他往往無心思考其他任何問題。當女人遭受了極大痛苦後,她竟會決定去嫁給自己並不真心愛著的男子,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男人有時竟然會因為事業遭受暫時的挫折而宣告破產,但實際上隻要他們繼續努力下去,是完全可以成功的。
有很多人在麵臨著巨大的痛苦和打擊時,他們竟會想到自殺。雖然他們明明知道,所受的痛苦是暫時的,以後必然能從中解脫出來。但他們還是沉陷其中不能自拔。因此,當人們的身體或心靈承受著極大痛苦時,他們往往就失掉了正確的見解,也不會作出正確的判斷。
在希望徹底破滅、精神極度沮喪的時候,要做一個樂觀者,仍然能夠善用理智。這雖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裏,才能真正地考驗一個人的意誌。
那麼,什麼時候最能顯示出一個人究竟是否有真實的才幹呢?當一個人事業不如意,朋友們都勸他放棄這項工作,說他在做著注定無法成功的事情,說他是多麼愚蠢時,而他仍然抱著堅毅的精神,努力地工作著,這才最能顯出他的真實才幹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可以聽見一些上了年齡的人說這樣的話:“倘使我一開始就努力,即便遇到挫折,但仍舊照著我的誌向去做,恐怕已經頗有成就了。”許多人都是在壯誌未酬和悔恨中度過自己的晚年的,這種悔不當初的懊喪,都是由於他們年輕時立誌不堅,一受挫折便終止了自己的努力的結果。
不管前途是怎樣黑暗,心中是怎樣愁悶,你總要等待憂鬱過去之後,才決定你在重大事件上的步驟與做法。對於一些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必須要有最清醒的頭腦和最佳的判斷力。在悲觀的時候,千萬不要解決有關自己一生轉折的問題,這種重要的問題總要在身心最快樂、頭腦最冷靜的時候去決斷。
頭腦中一片混亂、深感絕望的時候,乃是一個人最危險的時候,因為這時人最易作出錯誤的判斷、荒謬的計劃。如果有什麼事情要計劃、要決斷,一定要等頭腦清醒、心神鎮靜的時候。
如果處在恐慌或失望中,人就不會有精辟的見解,就不會有正確的判斷力。因為健全的判斷,基於健全的思想;而健全的思想,又基於清楚的頭腦、愉快的心情。因此,憂慮、沮喪時千萬不要作出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