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是飛鳥,就要尋找春天(1 / 3)

有些事情對你來說,美則美矣,但總是縈繞著絲絲縷縷惱人的遺憾,幽怨著,心痛著。

曾經執著的努力,也許已讓你變得高大而堅強。可回首風浪之中,那個不知畏懼的少年,看起來是柔弱而渺小的。

時間在曆練,他在滄海桑田中毫不吝惜地施舍自己的智慧,等待人們來發現和擁有。

是的,你並不聰明,但卻是有緣人。這一切,隻因為擁有一顆踏實的心。

吹牛的禁忌

有人曾告誡過你不要胡亂吹牛皮嗎?自吹自擂的人腦袋是迷糊的,心底是茫然的,出手是寒酸的。就像河魚總是驕傲地說我住在世界上最大的河裏,而鯨魚則倘徉於無盡的深海。

吹牛皮絕對不是一個好的性格特點,可社會中卻到處是吹牛的人,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些自吹自擂的癖好,好像不吹一吹,別人就看不起,自己心裏那種癢癢無法撓息,直至吹牛變成一種令人討厭的習慣。

自吹自擂也許一時一事一地可能會撈到好處,蒙別人一把,滿足自己一下,可從長遠來看,若養成信口開河、自吹自擂的習慣,那你必定招致周圍人的討厭,影響你事業的成功、做人的完美。

1.自吹自擂的人在他人心中沒有傷害。你總能出現在別人的話題裏:某某的話不能信,十句有八句半是吹牛皮的,還有一句半是不兌現的。你在人們心目中是這樣的印象,誰還會跟你合作、做你的朋友、相信你呢?

自吹自擂不但被人嘲笑挖苦,也會讓自己變得一無是處。你在那兒吹得天花亂墜,唾沫星子四濺,可周圍的聽眾要麼打哈哈,要麼揭破你的牛皮,要麼在那兒看你的熱鬧,要麼幹脆走開。你這樣的人在那些正經人的眼中,無異於人生舞台上的跳梁小醜,醜態百出,愚不可及。

2.自吹自擂給自己招災致禍。某男,在酒桌上多喝了幾杯,便開始吹噓自己如何如何能耐,簡直有通天的本事,似乎無所不能。幾位朋友說起生意上或事業上的難處,這位老兄便拍胸脯、打包票說:“好說好說,事全包在老兄身上。”待酒一醒,才發覺他攤上了麻煩,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幫人辦事,也許找人能辦事,可也得大費周折,求爺爺告奶奶。這牛吹得把自己都給繞進去了。幫不上忙,朋友麵前多沒麵子,可真要幫忙,還確實是力不從心,怎麼辦?自然讓家裏大人孩子數落個不停。

自吹自擂確實是在現實中常見的通病。因為有本事的看不起沒本事的,有錢人看不起沒錢人,家境一般者若一點牛皮不吹,恐怕就隻有灰頭土臉不敢出來見人了。所以,一般來說,在社交場上,牛皮不可一點也不吹,有時候吹牛是一種策略,是一種進退之間的攻勢或守勢,但是要把握好分寸和力度,吹個聰明的給人看。

1.吹牛皮別吹太大。有時候,為了活躍交際場合的氣氛,給大家助興,開開玩笑、吹吹牛,也沒什麼了不起,大家一笑置之,並不往心裏去。記住,自吹自擂要適度,別吹得太大,如果你吹到雲山霧罩,驢頭不對馬嘴,油嘴滑舌,還賣弄才學,這就屬於過度了。

2.吹牛別讓自己下不來台。自吹自擂最好別傷你的麵子,也別傷大家的麵子。魯迅先生有一則笑話:一個紳士有錢有勢,人們都以能和他攀上話說而引以為榮。有一天,一個愛吹牛皮的小癟三跟別人吹牛說:“四大人和我講過話了。”別人問他,“跟你說什麼?”小癟三回答說:“我站在他們門口,四大人出來了,對我說,滾開去!”

的確,吹牛本是為抬高自己的麵子,如果吹得不適當,吹得愚蠢,反而有損自己形象,讓你難以下得來台。

3.吹牛格調還要高一些。有的人吹牛極其庸俗,比如撿黃色段子來吹。吹牛要有藝術性,文雅有涵養,吹得低級庸俗就沒水平、無價值、降低身份,貶損自己的人格魅力。

4.吹牛要因地、因人製宜。有些人吹牛不看對象、不分場合,比如麵對一些正經、嚴肅的人去吹,或者在一些重要的會議、談判場合去吹,這樣往往是自取其辱、自討沒趣,真的是招人嫌了。

對於自吹自擂這種不良的性格,我們應盡力去克服。主要的辦法就是提升自己的知識麵和經驗,不要讓沒有意義的虛榮心害了自己,隻要你變得自信、自尊起來你自然就不會再去自吹自擂了。

計劃和變化的較量

死胡同不要亂闖,牛角尖不要亂鑽。這世事原本變化無常,既明白這個道理,為什麼還認準一件事情不撞南牆不回頭呢?過日子沒個計劃無異於浪費人生,可是有了計劃堅定不移地執行到底卻也不見得就是聰明人幹的事。“計劃”,先有想後有做,幹嘛不訂得靈活些?

你是否常常會有這種情況:一旦在腦海裏形成了什麼計劃的話,就要馬上去實行,怕夜長夢多。當然,有機會向夢想挺進是好的。然而,很多人在形成自己的計劃之前考慮不周的地方往往太多,以致於有意外發生時,他們的行事方案往往受到影響,事務的延誤給他們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他們常常因此而苦惱不已。

一位作家曾談到過他對變通計劃的一些看法。他說,自己通常喜歡在淩晨創作他的大部分作品。他一般會先擬訂一個計劃,趕在家裏的其他人還沒起床之前就完成其中的一兩條。如果他4歲的小女兒有一天突然早起到書房來看他,他的計劃當然會被打亂,他又是如何應付這種情況的呢?他通常在這種時候會將可以做的事提到前麵來做——他也隻能這樣做。試想,如果一個人計劃在去上班之前要先進行晨練,而他辦公室突然打來緊急電話使他不得不改變計劃時,他又該如何對待呢?所以,還是將計劃訂得靈活一點好。

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不計其數——一些事情沒有像我們預想的那樣發生,致使我們不得不改變計劃:你的朋友答應你的事卻沒有做到;你發現口袋裏的錢並沒有你原來計劃的那麼多;有人未經你的允許而打擾了你的午休;突然冒出來的什麼事使你赴約的時間沒有你預料中那麼充裕……諸如此類的事情一旦發生,你正確的反應應該是:第一,坦然地接受事實,而不是一味抱怨甚至惱怒;第二,思考一下,想想哪件事情乃是當務之急,而其他事務則可延後。

由於計劃改變而導致你的某些事情不能如期完成,你可不能以此為借口,認為處理不好是很自然的事,因而原諒自己的過失——這時,你應該想辦法彌補。你應該認識到,造成這種過失的真正原因在於你錯誤地判斷了自己“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再拿前麵的例子來說,是嚴格地完成寫作計劃重要,還是陪一陪4歲的小女兒重要?不管怎樣,你總得二者擇其一——不可因“猶豫不決”而白白浪費掉30分鍾時間而什麼也不做。通常我們考慮的都是“到底什麼更重要?是做當時該做的還是繼續履行計劃?或者將計劃變通一下?”顯然,如果你希望自己在這種情況下能鎮定自若的話,那麼你最好在訂計劃時就別做得過於死板,試著考慮一些你事先預想可能會遇到的情況並為其留足餘地,使計劃不致於一遇麻煩就付諸東流。事先將計劃做得有一定變通性,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幫助極大的。如果你在預想中允許存在這種變通性,則一旦有什麼事突然發生了,你就可以平靜地對自己說:“這是預料中的事。”

還有,當你習慣於將計劃做得很靈活時,你會發現生活中又有了許多美妙的事情:處理事務時你會覺得很輕鬆,用不著再多花氣力。自然,你也用不著為浪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而苦悶不堪。當然,辦事的靈活性不應成為你拖拉懶散的借口,如果沒有什麼大的幹擾,你就必須時刻告誡自己:“我一定要在計劃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為此,你得對自己負責,千萬不能對自己有所放鬆。這樣,你既能妥善地處理同周圍人的關係,又不用為自己計劃的臨時改變而揪心不已。最重要的是,當你本來打算的東西完工時,你不會因為自己曾為它耽誤了許多事情而懊惱了!快樂的生活存於變化中。

聰明與智慧

有時候運用小聰明做事是很讓人滿足和快樂的,畢竟它至少證明了你比別人“有頭腦”。可問題是,上帝會“大方”到一直拋給你這樣的免費午餐嗎?

一個人擁有智慧的頭腦是值得驕傲的,但是聰明並不代表一切,聰明是天賦,是先天的優勢,但是成功卻等於1%的天賦加上99%的汗水。倘若你比他人有天賦,那說明你比他人離成功更近,你有更多的資本走上成功的捷徑。這是件值得慶祝的幸運的事。但並不代表成功,如果僅僅想要依靠聰明天賦來成就一番事業,而不願意腳踏實地、勤奮努力地做事,那即使有再高的天賦也是無用的,因為成功還必須有付出和努力。

聰明也並不代表智慧。很多人在不同的方麵都有些小聰明,但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卻寥寥無幾。

因為真實的情況是,一個人如果把心思過多地用在小聰明上,他必定沒有精力去開發和培植他的大智慧。聰明和智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智慧有益無害,聰明益害參半,把握得不好的小聰明則貽害無窮。

擁有太多小聰明的人,往往都用於追逐眼皮底下的急功近利,看不到長遠的根本利益。相反,具有大智慧者很少會在眾人麵前炫耀自己的聰明才智,他們更不會自作聰明地幹一些實際上愚蠢至極的事情。真正的聰明者不需要通過投機取巧來加以表現,自作聰明者常常反被自以為是的小聰明所累。

從前有個小男孩,非常聰明,但在長久的誇獎聲中,他漸漸開始偷懶,想靠投機來獲得成功。

這天,小男孩有幸和上帝進行了對話。

小男孩問上帝:“一萬年對你來說有多長?”

上帝回答說:“像一分鍾。”

小男孩又問上帝:“100萬元對你來說有多少?”

上帝回答說:“相當一元。”

小男孩對上帝說:“你能給我一元錢嗎?”

上帝回答說:“當然可以。請你稍候一分鍾。”

一位哲人說過:“投機取巧會導致盲目行事,腳踏實地則更容易成就未來。”

我們的成功需要智慧,更需要腳踏實地地付出。人要站得牢才能走得穩,投機取巧走捷徑或許在一時能得到好處,但是因為沒有厚實的基礎,腳步太過輕快,導致的結果隻會是在長途跋涉中落後於別人。作為一個渴望獲得成功的人來說,我們的眼光永遠看向前方,但是前進的道路卻在我們腳下,隻有實實在在地走好每一步,才能走得更遠。

世界上絕頂聰明的人很少,絕對愚笨的人也不多,一般都具有普通的能力與智商。但是,為什麼許多人都無法取得成功呢?

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們習慣於投機取巧,用小聰明來替代所必須付出的心血,不願意付出與成功相應的努力。人們都懂得“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道理,可是一旦攤上自己做事,馬上就又回複到“投機取巧”的“捷徑”上來了。

投機取巧會使人墮落,無所事事會令人退化,隻有勤奮踏實地工作才是最高尚的,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幸福和樂趣。成功者的秘訣就在於他們能夠摒棄“投機取巧”的壞習慣,無視那些小聰明,用自己的努力開創屬於自己的輝煌。

下一站成功

滾滾人潮中,最容易迷失的就是自己。這並不是說找不到了回家的路,而是你穿著和別人一樣的衣服,邁著和別人同樣大小的步子,在同一條路線上,用兩種表情走來走去,走來走去……

易卜生曾經說過:“倘若你把整個世界弄到手,卻丟了‘自我’,那就等於把王冠扣在苦笑著的骷髏上。”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迷失自我。一旦在盲從中失去了自我,無論如何是換不來幸福的。

在這裏所說的迷失自我,換種說法叫從眾效應。它是指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對於這種行為要求的依據或必要性缺乏認識與體驗,跟隨他人行動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表現為“隨大流”、“無主見”。在認知事物、判定是非的時候,多數人怎麼看、怎麼說,自己就跟著怎麼看、怎麼說,人雲亦雲;多數人做什麼、怎麼做,自己也跟著做什麼、怎麼做,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你騎著自行車來到一個十字路口,看到紅燈亮著,盡管你清楚地知道闖紅燈是違反交通規則的,但是你發覺周圍的騎車人都沒有停車,而是對紅燈視而不見往前闖,於是你猶豫了一下,也跟著大家一起闖紅燈。要不過後肯定罵自己幾千幾萬句“傻子”。

比如,你經過幾天幾夜的思考,獲得了一個自以為很好的新想法。當你把這個想法告訴一位同事,那位同事說:“你錯了!”你又告訴第二位同事,第二位同事還是說:“你錯了!”於是,你告訴自己:“大家都認為我是錯的,看來我的確是錯了。”

再比如,你與朋友們上街購物,在琳琅滿目的商品中挑來揀去,你選中了一件自己喜歡的首飾,但朋友們普遍認為這件首飾不怎麼好,不怎麼適合你,而且太貴等等,羅列了一大堆意見。迫於多數人這種“無形的意見壓力”,你最終放棄了自己的意見。典型的乘興而去,敗興而歸。這些都是丟失了自我的盲從。

在生活中,經常聽到這樣的廣告:你買我買大家買。一片轟轟烈烈。既然“大家”都買了,如果我還不動手,豈不是要與時尚脫鉤了?殊不知,正是這一味盲目地從眾,卻扼殺一個人的積極性、判斷力和創造力。曾聽到過這樣一種論斷:“一項新事業,在10個人當中有一兩個人讚成就可以開始了;有5個人讚成時,就已經遲了一步;如果有七八個人讚成,那就為時太晚了。”一個缺乏主見和個性的人注定不會獲得多麼驚人的成功,至多隨大流地獲得一些小利益罷了。

牛津大學教授馬蒂亞斯·夏爾曼也曾經說過:“我們不是培養綿羊,而是培養有高度個性的人,這些人今後無論在什麼形勢下,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而這些選擇的出現,證實了人要以他獨特的標誌開始耕耘屬於自己的人生。

盲從,還會引發一個人敢不敢重用自己的問題,它的答案對大眾、對權威的挑戰性活動、對一個人的事業起決定作用,而智力的高低、學業的優劣僅在其次。為什麼有些在學生時代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走上社會以後反而不如成績中等的學生更有建樹?原因往往是前者不如後者能更好地重用自己。他們在社會上丟失了方向,混入人際,迷失了自己。

敢於重用自己,終究必有大成。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潛能是無限的,大有越開發越豐富之勢,敢於重用自己的人,總是努力開發自己的潛能去完成其高遠的目標,雖然他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常常會遭受一些挫折和失敗,但他從挫折和失敗中學到的東西,比從成功和順利中學到的東西還要多。每一次的挫折和失敗都是向成功邁進了一大步,所以他終必有大成。

也許成功就是在這樣與人們開著玩笑,它挑選特立獨行者,是欣賞他們敢與天公試比高的勇敢精神和不隨風亂晃的硬骨頭吧。

細節之美

人們常說“魔鬼藏於細節”。而事實上,全心全意喜歡與這個“魔鬼”共同生活的人,往往在舉手投足之間,都散發著濃鬱誘人的魅力和典雅聖潔的光輝,如同那一朵選擇白雪來點綴自己高雅美麗的幽藍色的雪蓮。

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建築師之一密斯·凡·德羅,在被要求用一句話來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時,他也是隻說了五個字:“成功在於細節。”他反複地強調如果對細節的把握不到位,無論你的建築設計方案如何恢弘大氣,在上麵花費了多少心思都不能稱之為成功的作品,就因為瑕疵的存在。老子也曾說過“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同樣告訴我們細節的重要用途。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細節構成的,如果一切歸於有序,決定成敗的必將是微若沙礫的細節,細節的競爭才是最終和最高的競爭層麵。

“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禮不辭小讓,細節決定成敗是一個神話般的真理。在中國,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願意把小事做細的人很少;我們不缺少雄韜偉略的戰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執行者;我們不缺少各類管理規章製度,缺少的是規章條款不折不扣地執行。我們必須改變心浮氣躁、淺嚐輒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

在當今社會,關注細節始終被反複強調,但是由於長久以來“抓大事,放小事”的做法,讓許多人忽略了細節的重要性,養成了隻關注大事,而忽略細節的壞習慣。甚至更多人對小事、對細節不以為然,認為隻要抓住一些主要問題,這些細枝末節都沒有必要計較。

但是,千裏之堤,毀於蟻穴。許多時候,恰恰是看似與結果毫無關係的細節,決定了事物的成敗。我們可以將細節比喻成精密儀器上的一個細微的零部件,雖然隻是一個細小的組成部分,卻起著重要的作用,一旦這個“零部件”出錯,那就意味著全盤皆輸。

在日本,河豚加工程序是十分嚴格的,一名上崗的河豚廚師至少要接受兩年的嚴格培訓,考試合格以後才能領取執照,開張營業。在實際操作中,每條河豚的加工去毒需要經過30道工序,一個熟練廚師也要花20分鍾才能完成。但在中國,加工河豚就跟做其他海鮮一樣,加工過程隨隨便便,烹飪過程也沒有經過太多的工序,其後果可想而知。

我國前些年澳星發射失敗就是細節問題:在配電器上多了一塊0.15毫米的鋁物質,正是這一點點鋁物質導致澳星爆炸。

國際名牌POLO皮包憑著“一英寸之間一定縫滿八針”的細致規格,20多年立於不敗之地。

微軟公司投入幾十億美元來改進開發每一個新版本,就是要確保多方麵細節上的優勢,不給競爭者以可乘之機。隻要保證產品在一比一的競爭中能夠獲勝,那麼整個市場絕對優勢就形成了,因而對於細節的改進是非常合算的。

著名的瑞士Swatch手表的目標就是在手表的每一個細微處展現自己的精致、時尚、藝術、人性。此外,隨著季節變化,Swatch不斷地變化著主題。針盤、時針、分針、表帶、扣環……無一不是Swatch的創意源泉。它力圖在手表這樣一個狹小的空間裏,每一個意念都得到最完美的闡釋。Swatch尤其受到年輕人的擁護,其每一款圖像、色彩,在每一個細微處,都暗含年輕與個性的密碼,或許這就是它風靡市場的原因。

細節是一種創造,細節是一種修養,細節是一種藝術,細節更是一種實力和領導力的體現。

或許細節的競爭從來不會叱吒風雲,也不會立竿見影,但卻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一點一滴的關愛、絲絲入扣的服務,都將鑄就細節之美,體現細節的無窮魅力。重視細節的完美是為別人,也是為自己。

說謊者的伎倆

由於你的善良,你上當了;由於你的無知,你受騙了;由於你的輕信,你翻船了……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騙子,他們以騙為生並且技藝嫻熟,對此,任何人都無能為力。但不管何時你都要做到嚴守自己,不要被行騙者的外表所迷惑。

一天下午,道森先生正在辦公室工作,門鈴響了起來。他那隻漂亮的大麥平犬像往常一樣熱情吠叫起來,直衝向前門。

道森先生從樓梯頂部望過去,還以為是他的外孫來了。打開門,眼前站著一位窈窕淑女,有一頭映得人眼睛疼的金發。

她笑容可掬、極為熱情地告訴道森先生說,她是應他隔壁鄰居的建議來的。她介紹自己是某慈善機構的代表,來推銷兒童雜誌的,以贏得去倫敦的旅遊。她說,大家購買的雜誌,將由慈善機構捐贈給兒童醫院。還說,現在每個家庭的雜誌多得看不完,不如為醫院裏的孩子們做點好事。

道森先生請她進屋解釋一下她的用意。坦率地說,雜誌的種類太多了,她真說不上哪些雜誌適合孩子們閱讀。於是他問她,所出售的雜誌在內容上是否關注倫理道德,並以信仰為根基。她向道森先生保證說,這些雜誌是經過仔細挑選的,絕對符合他所說的標準,並分類提供給孩子們。

道森先生覺得價格有點高,但由於是在做好事,就表示同意了。那個女孩子正在紙上登記的時候,他的妻子回來了。幸而,她不像道森先生那樣輕信人言,便開始詢問她一些問題。女孩解釋說自己是某某的女兒,某某是他們隔壁鄰居的朋友,隔壁鄰居因為知道他們愛孩子,所以建議她過來。妻子又問了她幾個問題,然後說“可以”,就在支票上簽了字。隨後,憑借著“女人的直覺”,妻子覺得這件事有點不對勁,就給隔壁鄰居打去電話。鄰居對她說,那位女孩子曾聲稱是他們派她去他們家的。這下一切都真相大白了!這還算是輕的,還好損失不多。

一般人都會從經驗得知,人要是在一件事情上說謊,就可能在其他事情上也說謊,這不是什麼值得快樂的好事情。

事後道森先生說,他真希望能有機會再見到那女孩,告訴她,她正走在一條危險的道路上,她永遠不會在欺騙、說謊、誤導和盜竊中得到安寧,也不可能獲得長久的成功。他會警告她,一次行騙會引發多次行騙,她必須時時處處提防,而且不利於在聲譽良好的機構裏立足。他還會正告她,這樣的生活方式,她將無法得到美滿幸福的婚姻。

雖然被騙後大多人的結局都是無疾而終,不了了之。但是,被騙一次就得長個記性,提醒自己要謹慎起來,一個人外表漂亮、說話得體,並不能證明他的人品就好,應當根據他的人品判斷某件事情的可信度。而對人品的了解,是需要時間的。最後一句話:不要輕信任何人。

勤的本質

勤勞是最樸素的美德,而惟有腳踏實地才能使之正確地開啟成功的大門。

比爾·蓋茨說:“你能夠使成功成為你生活中的組成部分,你能夠使昨日的理想成為今天的現實。但是,靠願望和祈禱是不行的,必須動手去做才能讓你的理想實現。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有一位名叫西爾維亞的美國女孩,她的父親是波士頓有名的整形外科醫生,母親在一家聲譽很高的大學擔任教授。她的家庭對她有很大的幫助和支持,她完全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她從念中學的時候起,就一直夢寐以求當上電視節目的主持人。她覺得自己具有這方麵的才幹,因為每當她和別人相處時,即便是生人也都願意親近她並和她長談。她知道怎樣從人家嘴裏掏出心裏話。她的朋友們稱她是他們的“親密的隨身精神醫生”。她自己常說:“隻要有人願給我一次上電視的機會,我相信我一定能成功。”

但是,她為達到這個理想而做了些什麼呢?她什麼也沒做,而在等待奇跡出現,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被哪位台長發現邀請她去加盟,一下子就當上電視節目的主持人。

西爾維亞不切實際地期待著,結果什麼變化都沒有發生。

誰也不會請一個毫無經驗的人去擔任電視節目主持人。而且,節目的主管也沒有興趣跑到外麵去搜尋人,相反都是別人去找他們。

另一個名叫艾拉的女孩卻實現了西爾維亞的理想,成了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艾拉並沒有白白地等待機會出現。她不像西爾維亞那樣有可靠的經濟來源,所以不得不白天去打工,晚上在大學的舞台藝術係上夜校。畢業之後,她開始謀職,跑遍了洛杉磯每一個廣播電台和電視台。但是,每一個地方的經理對她的答複都差不多:“不是已經有幾年經驗的人,我們不會雇用的。”

但是,她不願意退縮,也沒有等待機會,而是走出去尋找機會。她一連幾個月仔細閱讀廣播電視方麵的雜誌,最後終於看到一則招聘廣告,北達科他州有一家很小的電視台招聘一名預報天氣的女主持人。

艾拉是加州人,不喜歡北方。但是,有沒有陽光,是不是下雪都沒有關係,她隻是希望找到一份和電視有關的職業,幹什麼都行!她抓住這個工作機會,動身到北達科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