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走向夢想的天堂(2 / 3)

沒有人可以永遠按照事情的輕重程度去做事。但是按部就班、條理清晰地做事,總比想到什麼就做什麼要好得多。

如果蕭伯納沒有給自己定下嚴格的計劃,每天必須寫出五頁稿紙的文字,他可能永遠隻是個銀行職員。甚至,連漂流到荒島上的魯賓遜每天也為自己定下一個作息表呢!

良好的工作習慣之三:做事要講究效率,決不拖遝。

德國的馬爾頓說:“拖延的習慣最能損害和降低人們做事的能力。”

美國鋼鐵公司董事會成員赫威爾曾經說過,有一段時間,董事會開會常常拖拖遝遝,許多問題被提出來商討,卻很少能當即作出決定,以致大家經常把一大堆報告帶回家研究。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赫威爾說服董事長作出了一個規定:一次隻提一個問題,直到解決為止,不得拖延。表決之前可能需要研究其他資料,但為了讓問題及時得以解決,除非前一個問題已經處理,否則不討論第二個問題。這種辦法果然有效:備忘錄上的有待處理的問題解決了,日程表上也不再排滿預定處理的事項。大家不必再抱一大堆資料下班,也不用被尚未解決的問題弄得緊張焦慮。

這個好習慣,當然不隻對美國鋼鐵公司董事會有效,也可惠及你我。

良好的工作習慣之四:讓自己有組織、授權與督導的能力。

美國的H·米勒說:“真正的領導不是要事必躬親,而在於他要指出路來。”日常工作中,很多人常因不懂得授權他人、事必躬親,結果經常陷身在煩瑣細節中,卻收效甚微。當然,學會授權給別人是非常困難的。即便如此,身為主管人員還是得學習怎樣委派他人,否則永遠免不了疲於奔命,因為即使你能力再強,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

尼克鬆也說:“如果他想把每件事情都做好,那就不可能把真正重要的事做得非常出色。”

無論哪一階層的管理者,如果不懂得組織、授權與督導,多半會在五六十歲即死於心髒疾病——這是長期緊張勞累、心力交瘁的結果。本節要告訴你的就是,要使你不至於過度勞累與憂煩,做事時一定要講究條理清晰、有條不紊以提高辦事效率。

請記住,快樂並不因為你是什麼人,或你擁有什麼,它完全取決於你的內心感受和如何安排自己的生命。最後還是那句話: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你將受益無窮!

完善你自己

這個世界上最動人的語言,不是誇耀,不是奉承,不是雄辯,而是別人悉數你的缺點時用的詞語。因為,它的作用是幫助你將自己完善成一件傑出作品的畫筆。

我們必須承認,除了少數別有用心的人惡意誹謗攻擊外,有一部分批評確實是由於我們的弱點和失誤給了對手可乘之機。所以,在生活或工作中,我們與其等待敵人來攻擊我們,倒不如自己先檢查一下自己。對自己嚴一點,在別人抓到我們的弱點之前,我們應該首先認清並處理這些弱點。達爾文就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當達爾文完成其不朽的著作——《物種起源》時,他已意識到這一革命性的學說一定會震憾整個宗教及學術界,也一定會招來不少的批評、指責甚至辱罵。因此,他主動開始自我批評,並耗時15年,不斷查證資料,不斷向自己的理論發出挑戰,以批評完善自我。

我們被人批評的時候,如果認為保持自己的個性很重要,而不提醒自己改變一下應對策略,往往會不假思索地采取防衛姿態,拒絕接受他人的批評。但聽到別人談論我們的缺點時,急於辯護並不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每個沒頭腦的人都會這樣做。我們不妨聰明一點也更謙虛一點,我們可以大器地說:“如果讓他知道我其他的缺點,恐怕他還要批評得更厲害呢!”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聖人,都不可避免地會做一些蠢事,也許隨著歲月的流逝,想起少不更事時做的傻事,自己都會臉紅。有一位名人說:“我經常責怪別人,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但願也同時長了一點智慧——我最後發現應該責怪的隻有自己。”很多人隨著歲月的流失漸漸地認清了這一點。拿破侖被放逐到聖海倫島時說:“我的失敗完全是咎由自取,不能怪罪別人。我最大的敵人其實是我自己,這也是造成我今天不幸命運的根本原因。”

平凡的人往往因他人的批評而憤怒,有智慧的人卻從中受益頗多。詩人惠特曼曾說:“別以為你隻能向喜歡你、仰慕你、讚同你的人學習,從反對你、批評你的人那兒,你可能會得到更多的教益。”

林肯的國防部長愛德華·史坦頓就曾經這樣罵過總統:當時,為了討好一些利欲熏心的政客,林肯簽署了一次調動兵團的命令。史坦頓不但拒絕執行林肯的命令,背後還指責林肯簽署這項命令是蠢到了極點。有人告訴林肯這件事,林肯平靜地回答:“史坦頓如果罵我愚蠢,我多半是真的愚笨,因為他幾乎總能做對。我會親自去跟他交流一下。”

林肯果然前去拜訪史坦頓。史坦頓還是不客氣地指出他這項命令是錯誤的,林肯接受了他的建議。因為他相信對方是真誠的,是真心幫助他的。

著名法國作家拉勞士福古曾說:“敵人對我們的看法比我們自己的觀點可能更接近真實情況。”

名牌汽車公司——福特公司為了了解管理與作業上存在的問題,特地邀請員工對公司提出批評,從而有力地促進了福特公司的飛速發展。

一位推銷員,為了改善自己的工作主動要求人家給他批評。他在剛開始為高露潔推銷香皂時接的訂單很少,擔心自己會失業,但他確信產品或價格都沒有問題,所以問題一定是出在他自己身上。他經常反省自己什麼地方做得不對,是表達得沒有說服力?還是熱情不夠?有時他會重返回去,問那位商家:“我不是回來賣給你香皂的,我希望能得到你的意見與指正。請你告訴我,我剛才什麼地方做錯了?你的經驗比我豐富,事業又成功。請給我點指正,直言無妨,請不必保留,我會非常感謝。”

這位推銷員的態度為他贏得許多珍貴的忠告。他後來升任高露潔公司總裁,這位推銷員就是李特先生。隻有心容萬物的智者,才能成為善於積極進行自我批評的人,才能不斷完善自己,以致成功或輝煌。

不要把手伸得太長

談到古代的冷兵器,有這樣一種說法: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意思就是越長的兵器就越是在戰爭中占有優勢。但是,在商場這一殺人不見血的江湖中,卻不能將自己的手伸得太長,否則就會損失更多,人生也是一樣。

有人問商場驕子李澤楷:“你父親教了你一些怎樣成功賺錢的秘訣?”李澤楷說他父親什麼也沒有教,隻教了他一些做人的道理。李嘉誠曾經這樣跟李澤楷說,他和別人合作,假如他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最後拿六分就可以了。

李嘉誠的意思也就是說:他讓別人多賺二分。所以每個人都知道,和李嘉誠合作會賺到便宜,因此更多的人願意和他合作。你想想看,雖然他隻拿了六分,但現在多了100個人,他現在多拿多少分?假如拿八分的話,100個會變成5個,結果是虧是賺可想而知。

還有一個關於“荷包蛋”的故事:

父親做兩碗荷包蛋麵條,一共做了三次,每一次都是一碗蛋臥上邊,一碗上邊無蛋。

兒子第一次搶吃上麵有蛋的,結果發現父親碗裏有兩個蛋。

第二次兒子吃無蛋的那碗,而父親碗裏又有兩個。

第三次,兒子學會了謙讓,結果發現自己的碗裏也有一個荷包蛋。

生活就是這樣,不想占別人便宜的人,生活也不會讓他受什麼損失!當我們還在對別人念叨著“占小便宜吃大虧”的時候,當我們還在嘲笑別人占小便宜的時候,我們從未意識到,自己也是如此。當誘人的金錢、權力向你撲麵而來時,如果你隻看到短期的利益,覺得能撈多少就撈多少而沒有考慮到更長遠的目標時,你就掉進了生活給你挖的陷阱。

事實上,不僅利不能貪,功不能貪,名也不能貪;不僅功要讓,利要讓,名也要讓。有一分退讓,就受一分益;吃一分虧,就積一分福。相反,存一分傲慢,就多一分侮辱;占一分便宜,就招一分災禍。一個人,對於事業上的失敗,要能歸罪於己,在有成就時,要能讓功於人。

不居功的人以其謙讓的胸懷表達出了一種成功境界,這時,人即事業,事業即人,人即生活,生活即人。所以說他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無法辭去的。即使他不在其位,不謀其職,其思想仍然指導整個事業的運作。

把真誠和熱情隨身攜帶

生活就是一麵鏡子,你對它笑,它也對你笑。如果你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真誠的世界裏,那麼看到的就是鮮花和陽光。反之,恐怖的魔鬼和無間的地獄就會對你露出猙獰的麵孔。真誠和熱情,確實是把打開通往天堂之門的鑰匙。

工作的人都有抱怨自己命苦的時候。可是,如果不把工作視為生活之外的煩人事項,而是要把工作融入我們的生活,融入我們的心中,那麼,我們自然而然就會心甘情願地付出,也才會用最熱情的心去感受這個生活中的必需。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著名的脫口秀主持人拉裏·金,出生於紐約的布魯克林區,10歲時父親因心髒病去世,從此靠著公眾救濟金長大成人。

從小便向往廣播生涯的他,從學校畢業後先是到邁阿密一家電台當管理員,經過一番努力才坐上主播台。

他曾經寫了一本有關溝通秘訣的書,書名叫《如何隨時隨地和任何人聊天》。書裏提到他第一次擔任電台主播時的經曆,他說,那天如果有人碰巧聽到他主持的節目,一定會認為:“這個節目完蛋了。”

那天是星期一,上午8點30分他走進了電台,心情緊張得不得了,於是不斷地喝咖啡和開水來潤嗓子。

上節目前,老板特地前來為他加油打氣,還為他取了個藝名:“叫拉裏·金好了,既好念又好記。”

從那一天開始,他得到一個新的工作、新的節目與一個新的名字。

節目開始時,他先播放了一段音樂,就在音樂放完準備開口說話時,喉嚨卻像是被人割斷似的,居然一點聲音也發不出來。

結果,他連播了三段音樂,之後仍然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這時,他才沮喪地發現:“原來,我還不具備做專業主播的能力,或許我根本就沒膽量主持節目。”

這時,老板忽然走了進來,對著滿臉喪氣的拉裏·金說:“你要記得,這是個溝通的事業!”

聽到老板這麼提醒,他再次努力地靠近麥克風,並盡全力地開始他的第一次廣播:“早安!這是我第一天上電台,我一直希望能上電台……我已經練習了一個星期……15分鍾之前他們給了我一個新名字……剛剛我已經播放了主題音樂……但是,現在的我卻口幹舌燥,非常緊張。”

拉裏·金結結巴巴地一長串說了下來,隻見老板不斷地開門提示他:“這是項溝通的事業啊!”

終於能夠開口說話的他,似乎信心也喚回來了,這天,他終於實現了夢想,也成功地完成了夢想!

那就是他廣播生涯的開始,從此以後,他不再緊張了,因為第一次廣播經驗告訴他“隻要滿懷熱誠地能說出心裏的話,人們就會感受到你的真誠,並且,善良地接受它。”

身為著名主播,拉裏·金的經驗是“談話時必須注入感情,表現你的熱情,讓人們能夠真正地體驗並分享你的真實感受”。

對拉裏·金來說,廣播不隻是一項溝通的事業,更是充實他精彩人生的第一要素,所以,他在書中一直告訴我們“投入你的情感,表現你對生活的熱情,然後,你就會得到你想要的回報”。

這不僅是拉裏·金在奮鬥的道路上所體悟出來的成功秘訣,也是每一個希望能成功經營自己的有心人最為有用的成功指引。

如果你缺少一顆充滿愛、真誠與熱情的心,那麼無論你身處多麼優越的地位,擁有一份多麼令人眼紅的工作,你的日子依舊了無生趣,甚至會因絕望而做出愚蠢的選擇。

請把真誠和熱情隨身攜帶吧!

不要讓“假如。”

糾纏不休

被問題糾纏確實是一件令人煩惱的事情。既然生活中有那麼多麻煩事對付不過來,幹嗎還要讓莫名其妙又沒什麼意義的“假如”來折磨你可憐的腦神經呢?

你是否也曾經為了一個假設性的問題,而沉悶不已?或是為了一個人們的臆測而困擾不已呢?

阿三與阿四兩個人因為欠了一屁股債,遭到債主的追討,於是兩人趁著黑夜,逃離居住的地方。

跑了一個夜晚,就在天快亮時,他們決定找個地方休息一下。

阿三氣喘籲籲地說:“找個地方休息一下吧!我們已經離開城鎮很遠了,我想他們不會追來了!”

阿四也點頭表示:“好!”

於是,他們來到一棵大樹下休息乘涼。

隻見他們躺在樹下,放鬆了心情,閑聊起來。

阿三忽然想到一個問題,便問阿四:“如果我在路上撿到了一筆錢,你覺得我要怎麼處理?”

阿四聽到阿三的白日夢,精神忽然一振,開心地說:“如果撿到一大筆錢,那當然你一半,我一半啦!”

阿三一聽,急著說:“你想得美!誰撿到了錢,就是誰的,如果是我撿到的話,憑什麼要分一半給你?”

阿四一聽,氣憤地說:“你這可真不夠義氣,我們一起逃亡,一起趕路,你撿到了錢,我也在你身邊,我也看見了,你憑什麼獨吞?你真是個貪財鬼,一點也不夠朋友,真是禽獸不如!”

聽到阿四這麼激動地怒罵,阿三也火了,他生氣地吼著:“你這是什麼話!什麼叫禽獸不如?你再說一遍!”

阿四也不甘示弱,他挑釁地說:“說就說!誰怕你啊!你真是個禽獸不如的家夥!”

阿四一說完,阿三氣得揮了一個拳頭過來,這一揮拳,兩個人就這麼扭打了起來。這時,有個人走了過來,連忙上前勸阻:“喂,你們別這樣,有什麼事不能說開呢?別打了,說來聽聽!”

阿四立即不平地說:“我們原來是好朋友,但是這家夥撿到了一筆錢居然不願分給我,想要自己獨吞!”

阿三一聽,立即辯駁:“是我撿到的,當然是我的啊!我想給誰就給誰,我不想給就不……”

阿三話還沒說完,火氣甚旺的阿四立刻揮了一拳過來,還怒氣衝衝地說:“還說不願意,我就讓你嚐嚐我的大拳頭!”

路人看他們打得不可開交,轉念一想,開口問:“你們先別急,讓我幫你們和解。你們撿的錢在哪裏?一共多少錢?”

這一問,兩個人還真的停止扭打了!

因為,他們頓時都呆住了,還異口同聲地說:“咦?還沒撿到啊!”

路人這會兒瞪大了眼,搖了搖頭說:“連個影子都沒有,那麼你們兩個幹嗎吵成這樣?”

這下子兩個人可呆住了,他們看著彼此的鼻青臉腫,尷尬地苦笑著。

你覺得這樣的爭吵有意義嗎?既然是荒唐和可笑的,幹嗎你總是沉溺在獨自的憤憤不平中難以自拔呢?若有這個時間,讀幾頁書,和朋友聊幾句天,或者計劃一下下步的打算,不是更有意義嗎?還“假如”個什麼勁!

小問題的殺傷力

美國有句諺語說:“小漏洞也會沉沒一艘大船。”

我們常常抱著僥幸的心理,認為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情是沒有必要占領寶貴時間的,殊不知,習慣忽略一些細節的人,最後必定會給自己招致一些莫名其妙的本來是可以避免的災禍。

不要忽視每一個小缺點,也不要輕視生活中的每一個小危險,小事件若不懂得及時補救,隨時都會造成突如其來的災害。

有個非常懂得經營的商人,帶了不少貨物到市集上販售,這天的生意相當好,中午前他便把所有貨品都賣完了。

愉快的商人背起了塞滿金子和銀子的袋子,開開心心地收拾東西準備回家。

“天黑前我們一定要趕到家!所以你得把車趕快一點。”商人對著仆人說。

他將背包放到馬背上,然後騎著馬往家趕。

中午時分,他們經過一個小村落,於是主仆兩人便在這裏休息了一會兒,然後才繼續趕路。

準備上路時,仆人將馬牽到商人的麵前說:“主人,馬後蹄的鐵掌上掉了一根釘子,我想我們應該釘好它。”

商人看了看,卻說:“沒關係啦!我們隻剩6個小時的路程,這馬蹄鐵應該不會掉下來,還是快點趕路吧!”

下午時,商人再次下馬休息,並交代仆人,拿點糧食和水去喂馬。

忽然,仆人跑了過來,緊張地對他說:“主人,馬蹄鐵已經掉啦!我要不要去重打一個?”

商人不耐煩地搖了搖頭:“那有什麼關係!隨它去了,我們隻剩下兩個小時的路程而已,我看這匹馬應該還挺得住,天快黑了,我們還是快點趕路吧!”

於是,他們就騎著缺了一塊馬蹄鐵的馬繼續趕路了。

但是走沒多久,馬的腳步變成一拐一拐的。他們繼續撐了一段路後,馬終於支持不住,跌倒了,而商人也從馬背上跌了下來。

看著腿已經折了的馬,商人隻好將馬丟下,背起了包,步行回家。

結果,原本隻有兩個小時的路程,他花了將近3倍的時間,而且損失了一匹馬。

精疲力盡的商人一進門,便氣呼呼地對著睡眼惺忪的家人說:“今天真是倒黴透了,這全怪那根該死的釘子。”

真的嗎?真的是那釘子的過失嗎?

人們都知道生病是痛苦的,所以都盡力地保養自己的身體。就像預防勝於治療的道理一樣,如果商人能立即解決小釘子的問題,自然就不會有“倒黴的事”發生了。

千裏之堤潰於蟻穴,小問題如果不重視起來及時解決,等到變成大麻煩時,你所損失的就相當“可觀”了。

所以,不要覺得小問題無關緊要,隨時更正我們的小錯誤,也隨時修正錯誤的步伐,忽視它的結果是可怕的,而動手處理一下,不過是舉手之勞,為什麼不肯去做呢?無論你做什麼都要清楚,即使隻有一秒鍾的時間,小麻煩也可能會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他的建議,你的經驗

或許,我們經常聽到別人的忠告,自己也常常對別人提出忠告。

然而,當人們給予你建議或忠告時,你是仔細聆聽是否有理,還是認為人們故意找你麻煩呢?分清別人的意見是否切實可行,對於你而言那是最寶貴的一筆財富。

有個獵人抓到一隻鳥兒,神奇的是,這隻鳥居然能說70種語言。

被關在籠子裏的鳥兒,哀求說:“求求你,放了我吧!隻要你放了我,我就送給你三個生存秘訣。”

獵人停頓了一下,說:“好,不過你得先說,我才放你走。”

鳥兒聽了之後,懷疑地看著獵人。

獵人看見鳥兒似乎不大相信,他舉起手立誓:“我發誓,隻要你說了,我一定會放你走。”

鳥兒看見獵人發誓了,便說:“那麼你聽好了!第一條是,做了就不要後悔。第二條是,如果有人告訴你一件事,隻要你認為不可能,就千萬別相信。第三條是,當你做不到時,就別勉強去做。”

忠告說完後,鳥兒便問獵人:“可以放了我吧?”

雖然獵人還沒消化完這些忠告,不過他仍然遵守諾言,將鳥兒放了。

鳥兒開心地飛到樹上,接著朝著獵人大聲喊道:“你這個蠢蛋,謝謝你放了我啊!不過,你一定沒有料到,在我嘴裏正含著一顆價值連城的大珍珠,而且就是這顆珍珠,讓我如此聰明的。”

獵人一聽,連忙跑到樹下,他瞪大了眼,心中開始盤算著,要如何再將這隻鳥兒捉住。

獵人懊悔地站在樹下,過了一會兒,隻見他開始往上爬,但是當他爬到一半時,卻不小心掉了下來,還摔斷了腿。

這時,鳥兒嘲笑他說:“笨蛋!我剛才不是告訴你了嗎?怎麼馬上都忘了呢?我不是說一旦做了就別後悔,為什麼你現在又後悔了呢?還有,我說,如果有人對你說了你認為是不可能的事,就千萬別相信他。可是,你居然相信我的小嘴含得住大珍珠。最後我不是說,如果做不到時,就別勉強自己嗎?你看看,你為了捉住我,勉強爬上這棵大樹,結果卻摔斷了腿,真是得不償失啊!”

鳥兒在飛走前,還送了獵人這麼一句話:“對聰明的人來說,隻要受過一次教訓,他就會警惕;然而,愚笨的人即使受了一百次教訓,恐怕還不一定知道問題所在。”

就像這隻會說70種語言的鳥兒所說的,如果不能從經曆中吸取教訓,那麼即使人們告訴他前麵有個陷阱,他也一樣躲不過。

不要狹隘地看待人們給出的意見,我們需要的是鑒別別人的建議,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這些建議。

況且聽一聽,並不會讓我們有任何的損失,或許我們真的能從這些建議中,找出自己的缺失、調整自己的步伐,讓我們能夠不斷從失敗的教訓中,獲得最完整的經驗累積。

吃虧的人情味

“吃虧”對我們而言往往是指物質上的損失,但是一個人是否覺得自己幸福,卻不在於手裏所得“便宜”有多少,而在於一種平穩自得的心境。如果我們損失外在的東西,換來了心靈上的平和和強烈的幸福感,那無疑是值得的,是公平的,沒有“虧”讓你吃。

1898年冬天,幽默大師威爾·羅吉士繼承了一個牧場。

有一天,他養的一頭牛,為了偷吃玉米而衝破附近一戶農家的籬笆,最後被農夫殺死。依當地牧場的共同約定,農夫應該通知羅吉士並說明原因,但是農夫沒這樣做。

羅吉士知道這件事後,非常生氣,於是帶著傭人一起去找農夫論理。

此時,正值寒流來襲,他們走到一半,人與馬車全都掛滿了冰霜,兩人也幾乎要凍僵了。

好不容易抵達木屋,農夫卻不在家,農夫的妻子熱情地邀請他們進屋等待。羅吉士進屋取暖時,看見婦人十分消瘦憔悴,而且桌椅後還躲著5個瘦得像猴子的孩子。

不久,農夫回來了,妻子告訴他:“他們可是頂著狂風嚴寒而來的。”

羅吉士本想開口與農夫理論,忽然又打住了,隻是伸出了手。

農夫完全不知道羅吉士的來意,便開心地與他握手、擁抱,並熱情邀請他們共進晚餐。

這時,農夫滿臉歉意地說:“不好意思,委屈你們吃這些豆子,原本有牛肉可以吃的,但是忽然刮起了風,還沒準備好。”

孩子們聽見有牛肉可吃,高興得眼睛都發亮了。

吃飯時,傭人一直等著羅吉士開口談正事,以便處理殺牛的事,但是,羅吉士看起來似乎忘記了,隻見他與這家人開心地有說有笑。

飯後,天氣仍然相當差,農夫一定要兩個人住下,等轉天再回去,於是羅吉士與傭人在那裏過了一晚。

第二天早上,他們吃了一頓豐富的早餐後,就告辭回去了。

在寒流中走了這麼一趟,羅吉士對此行的目的卻閉口不提,在回家的路上,傭人忍不住問他:“我以為,你準備去為那頭牛討個公道呢!”

羅吉士微笑著說:“是啊,我本來是抱著這個念頭的,但是,後來我又盤算了一下,決定不再追究了。你知道嗎?我並沒有白白失去一頭牛啊!因為,我得到了一點人情味。畢竟,牛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獲得,然而人情味,卻並不是很容易能得到。”

生活中,大多數的人都在為得失斤斤計較,然而當物質需要得到滿足之後,我們的心是否真的坦實了,輕快了?

人與物之間是無從比較的,真正的無價必定表現於無形,在與人交往中,要講求絕對公平是不大可能的,總有人會得點小利,也就有人吃些小虧。既然這些情況無從避免,那麼與其斤斤計較去生悶氣,倒不如努力創造更多更大的價值,如此一來,吃的小虧就不算什麼了。或者,換個角度去考慮一下,待人處事不苛求,不尖利,那麼你就會擁有一個和諧的生活環境,你的生活必定會順心很多。

就像故事中的羅吉士,盡管失去了一頭牛,卻換得農夫一家人的笑容和幸福以及難得遇見的人情味,這段經曆,更讓他懂得生命中哪些才是無價的。

讚美是無價之寶

不要吝惜你的讚美之詞。要知道,它們不僅僅是一種誇獎,更是認可,是鼓勵,是滿足人人都有的那麼一點虛榮。當然,你在真心讚美別人的時候對方也會在心裏感歎:這個人真棒。對於你而言,至少會認為自己相當大度。

一個可怕的暴風雨和雷電交加的晚上,蒸汽渡輪“埃爾金淑女號”撞上一艘滿載木材的貨輪。

船在漸漸沉沒,船上393名乘客全部掉入密歇根湖水之中。他們拚命地掙紮著等待救援。

一位名叫史賓塞的年輕人奮勇跳入冰冷的湖水中,一次又一次救出溺水者。當他從寒徹入骨的湖水中救出第17個人之後,終因筋疲力盡而虛脫,再也無法站起來。

從此之後,他在輪椅上度過了自己的餘生。

多年後,一家報紙采訪他,問那晚之後最難忘的是什麼,史賓塞的回答是:“17個人當中,竟沒有一個人向我說聲謝謝。”

那位因奮力救人而把自己餘生放進輪椅的青年,他所要的不僅是一聲謝謝,而是對他人格和行為的讚美,然而他失望了。

地球上有30億人每晚餓著肚子睡覺,有40億人在每晚睡覺前,渴望得到一句讚美和肯定的話,然而有多少人得到了呢?

在生活中的每一天,人人都需要有人對他說一句鼓勵的話語“你真棒”。妻子需要丈夫這樣對她說,丈夫也需要妻子這樣說,孩子需要父母說這樣的話語,父母也需要孩子們說這樣的話。工作中,任何一句鼓勵和讚賞,比如“真棒”、“幹得好”、“謝謝你,辛苦了”、“你的聰明真讓人驚訝”等,都會大大激發一個人的工作熱情。這就是每日應做之事,不要等到聖誕節、感恩節、新年、生日或者其他節日時才這樣做。這樣做,不僅你會感到高興,其他人也會感到高興。而且我想,在很多情況下,一句“你是個多麼出色的人啊”對於他人的一生來講,可能是一個重要的轉折。

許多成功者就是從讚美別人脫穎而出的。

英國石油公司的總裁布朗勳爵當時被層層提拔,很快就進了CEO的候選班子,然後又榮升公司的總裁職務。後來,英國石油公司在世界石油市場上獨占鼇頭,布朗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很多場合下,布朗將其成績歸功於前任總裁,是他選拔了他,並讓他獨當一麵。於是有人問前任總裁,當時他是怎樣看準了布朗勳爵的。

前任總裁回答說:“布朗總能在許多出色的人中間脫穎而出,而且,他總能吸引很多出色的人到他身邊,他從來不怕紮在聰明人堆裏。顯然,他總有信心、有能力成為其中最出色的,而且,他更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讚美來網羅優秀的人才。”

讚美要讓他人知道,隻有表現出來的讚美,才能感染別人的情緒。

每個人都有優點,讚美別人會使得對方各方麵的情緒得到調動,從而向你展示最好的一麵,發揮出他最大的優勢,從而取得令你驚喜的結果。

如果每個人都可以把這一點做得很好,相信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就會減少,關係也會融洽很多。同時,既然能夠發現,那麼就可以更多地學習別人的優點和長處,使自己在各方麵都達到一個從未實現的高度。

細心是開啟發現之門的金鑰匙

人生不可以處處留情,卻應該處處留心,智慧和財富都隱匿在我們身邊,等細心的人將這些寶藏——挖掘出來並用它們換取幸福。生活中,隻有善於發現,善於學習的人才能順利到達理想的彼岸。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一個酒店裏,斯坦福與科恩圍繞“馬奔跑時蹄子是否著地”發生了爭執。

斯坦福認為,馬奔跑得那麼快,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應是騰空的。而科恩認為,馬要是四蹄騰空,豈不成了青蛙?應該是始終有一蹄著地的。

兩人各執一詞,爭得麵紅耳赤,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兩人就請英國攝影師麥布裏奇做裁判,可麥布裏奇也弄不清楚,不過攝影師畢竟是攝影師,點子還是有的。他在一條跑道的一端等距離放上24個照相機,鏡頭對準跑道;在跑道另-端的對應點上釘好24個木樁,木樁上係著細線,細線橫穿跑道,接上相機快門。

一切準備就緒,麥布裏奇讓一匹馬從跑道的一頭飛奔到另一頭,馬一邊跑,一邊依次絆斷24根細線,相機轉接拍下了24張相片,相鄰兩張相片的差別都很小。相片顯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科恩贏了。

事後,有人無意識地快速拉動那一長串相片,“奇跡”出現了:各相片中靜止的馬互相重疊成一匹運動的馬,相片“活”了。電影的“雛形”經過艱辛試驗終於成熟了。

一天,包克看見一個人打開一包紙煙,從中抽出一張紙條,隨即把它扔到地上。包克彎下腰,拾起這張紙條。那上麵印著一個著名女演員的照片。在這幅照片下麵印有一句話:這是一套照片中的一幅。煙草公司敦促買煙者收集一套照片。包克把這個紙片翻過來,注意到它的背麵竟然完全是空白。包克感到這兒有一個機會,他推斷:如果把附裝在煙盒子裏的印有照片的紙片充分利用起來,在它空白的那一麵印上照片上的人物的小傳,這種照片的價值就可大大提高。於是,他就找到印刷這種紙煙附件的平板畫公司,向這個公司的經理推銷他的主意,最終被經理采納。這就是包克最早的寫作任務。他寫的小傳的需要量與日俱增,以致他得請人幫忙。他於是要求他的弟弟幫忙,並付給每篇5美元的報酬。不久,包克還請了5名新聞記者幫忙寫作小傳,以供應平板畫印刷廠。包克竟然成了編者!最後他如願以償地做了一家著名雜誌的主編。

處處留心皆學問,細微之處有真知。隻要我們內心充滿好奇和求知的欲望,留心生活中的每一瞬間,坦誠己見,並為之爭執、理論,適時求助、探究,就能打開那扇隱藏的發現之門,找到連接到你手中的那條可遇而不可求的金光大道。

“原創。”

人生

發明家和天才在他們事業剛開始時(或將結束時)幾乎總被當作傻瓜。可是,他們的創造卻使自己的生命得到無限的延伸。也就是說,隻有原創才會價值連城,而仿製的永遠都隻是可笑的贗品。你也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創造生活。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幾乎沒有人比阿伯特·戴維森的謀生方式更奇異了。

一天,一個流浪漢向他乞討:“賞個小錢吧,先生。”

當時的戴維森是個演員,已經失業了很長時間。因此他沒好氣地說:“別糾纏我,我也是身無分文。”

在乞丐轉身走開時,戴維森發現他失去了左臂,但是臉色紅潤,衣著一點也不破爛,完全不像個需要別人幫助的人。

“等一等,”戴維森把他叫住,問:“你知道我為什麼一個子兒也不給你?”

乞丐不屑地搖了搖頭,覺得他這個問題太莫明其妙了,不肯施舍也就罷了,還要為自己找什麼理由嗎?除了吝嗇和沒同情心還能是什麼呢?

“因為你看上去境況比我要好,”戴維森告訴他,“你跟我來。”

回到住所,戴維森拿出自己的化妝盒,開始朝那人的臉上塗抹油彩,一會兒工夫,那人就有了一副蒼白的麵容,臉上呈現出憔悴的皺紋,頭發也被剪得亂蓬蓬的。

“你昨天掙了幾個錢?”戴維森問。

“4元。”

“那好,去試試今天能多掙幾個。”

兩天後,這個乞丐來到戴維森的住所,交給他5元錢。化妝後的第一天,他掙了30元錢,這個數目近乎他從前最高所得的7倍。

沒過多久,其他乞丐也紛紛前來求助於戴維森。

戴維森向每個人收費2元。他把他們裝扮成一副孤獨淒苦和絕望無助的樣子,提示他們恰當掌握哀訴的嗓音。

在頭一個月裏,他每天給18個乞丐常客化妝。一年之後他搬進了一所條件良好的住宅,有了一部小汽車和一大筆銀行存款。一連16年,他接觸了成千上萬的紐約乞丐。後來有一天,紐約市政廳向他們頒布了一項禁令。這是一個不明智之舉,因為這些人全是選民。

有一次,2萬名乞丐在布朗克斯舉行集會。這些人中,有17000人是(或曾經是)戴維森的顧客。他們的首席發言人在會上宣布:“我們需要的是能為我們說話的受過教育的人。”有人提議阿伯特·戴維森,得到了一致通過。戴維森就這樣成了紐約市乞丐協會的秘書長。

戴維森曾經承認,他從未夢想過這種指點乞丐行討的行當,會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這樣幹了幾個月後,他發現自己再難獨撐下去,因此不得不去請幾位演員同伴來做幫手。

智慧是財富之源,一個人隻要擁有了智慧,無論出身多麼卑微,生活多麼潦倒,他都能獲得命運的垂青賺取財富。動用一下智慧,在每個行當中,都有一些能供“創造”的好點子等你去發掘。

語言的力量

無論何時都不要出口傷人。善良體貼或溫厚幽默的語言能溶冰化雪,排除障礙直抵對方的心岸,讓他對你報之以真誠的微笑。一句惡毒的語言卻足以擊破堅實的心靈堡壘,讓他一輩子都為之隱隱作痛,連帶著將出口傷人的你拖入暗無天日的黑名單。

一個小姑娘曾表達這樣一個深刻的道理:

“棍棒與石頭能夠打斷我的骨頭,但言語會打碎我的心。”

G·W·塔蓋特(G。W。Target)多年前寫的一篇題為《窗戶》的短篇小說感動了無數的人。小說裏講的是兩位危重病人同住一間病房。其中一位能夠坐起來一小會兒,以便從肺中排出液體,他的病床剛好挨近病房裏惟一的窗戶,而另一位每天隻能平躺著。每天,挨近窗戶的那位向他的病友描述窗外他看到的一切,以此打發時間。對於另外一位來說,這也是令他愉快的時光,窗外世界的一切活動和色彩開闊了他心靈的視野,給他帶來了活力。

窗戶跟前的病友繪聲繪色地用語言勾畫著窗外附近的公園和湖泊,多姿的天鵝與野鴨,孩子們如何在父母的陪伴下玩著模型船,樹陰、花叢中散步的少男少女如何並肩挽手。總之,他在自己的病床上描繪出一幅幅壯麗的風景。這時,病房裏的病友會閉上雙眼,盡情想象這位朋友描繪的美景,用心靈的眼睛體察窗口那位朋友用言語描繪出的每幅畫麵。

一天上午,靠窗戶的那位病人離開了人世。他在睡夢中平靜地逝去。一切處理過後,剩下的那位病人請求將自己移到靠近窗戶的床位。護士答應了他的請求,並調整了他的床位。他一到那張床上,便用肘部支撐著身子朝窗外望去。然而,逝去的病友描繪過的湖光山色和一切美景蕩然無存,他麵對的隻有一堵白牆。他問護士,是什麼原因使他的病友給他描繪了如此美景。護士回答說:“逝去的那位病友本來雙目失明,連那麵牆也看不見,他或許隻是想給你些鼓勵吧。”

感恩於自己擁有的,不要妒忌他人所有的。畢竟,他人可能隻是為了你的利益而做事。

古代先哲曾經有過這樣的話:“人口中的言語,如同深水;智慧的泉源,好像湧流的河水。”(《箴言》十八章4節)這樣的體驗,我們大家都曾經有過。我們都曾遇到過這樣的人,與其相處片刻,便可因其言談深受鼓舞,仿佛自己的處境立時有所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