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提高1%”的威力是無窮的,隻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力,堅持到“第28天”以後,你進步的程度會讓自己都感到驚訝。
一個人,如果每天都進步一點點,就沒有什麼能阻擋他抵達成功。成功與失敗的距離其實相隔不遠,就是在別人都靜止的時候你能夠向前行進,哪怕隻比他多做1分鍾。
壓抑憤怒等於自殺
有了負麵情緒如果不能發泄出來,無疑於引火自焚。
一天深夜,一個陌生女人打電話來說:“我恨透了我的丈夫。”
“你打錯電話了。”對方告訴她。
她好像沒有聽見,滔滔不絕地說下去:“我一天到晚照顧小孩,他還以為我在享福。有時候我想獨自出去散散心,他都不肯;自己卻天天晚上出去,說是有應酬,誰會相信!”
“對不起。”對方打斷她的話,“我不認識你。”
“你當然不認識我。”她說,“我也不認識你,現在我說了出來,舒服多了,謝謝你。”她掛斷了電話。
生活中,大概誰都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不良情緒。每一個人都難免受到各種不良情緒的刺激和傷害。但是,善於控製和調節情緒的人,能夠在不良情緒產生時及時消釋它,克服它,從而最大限度地減輕不良情緒的影響。
不良情緒產生了該怎麼辦呢?一些人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克製自己的感情,不讓不良情緒流露出來,做到“喜怒不形於色”。但人畢竟不同於機器強行壓抑自己的情緒,硬要做到“喜怒不形於色”,把自己弄得表情呆板,情緒漠然,不是感情的成熟,而是情緒的退化,是一種病態的表現。
那些表麵上看起來似乎控製住了自己情緒的人,實際上是將情緒轉到了內心。任何不良情緒一經產生,就一定會尋找發泄的渠道。當它受到外部壓製,不能自由地宣泄時,就會在體內發泄,危害自己的心理和精神,造成的危害會更大,因此,偶爾發泄一下也未嚐不可。
有些心理醫生會幫助患者壓抑情感,忽略情緒問題,借此暫時解除患者的心理壓力。患者便對負麵能量產生一定的控製力,所有的情緒問題似乎迎刃而解了。
壓抑情緒或許可以暫時解決問題,但是等於逐漸關閉了心門,變得越來越不敏感。雖然你不會再受到負麵能量的影響,卻逐漸失去了真實的自我。你變得越來越理智,越來越不關心別人。或許你可以暫時壓抑情緒,但在不知不覺中,壓抑的情緒終將反過來影響你的生活。
麵對情緒問題時,心理醫生的建議是:如果有人傷害了你,你必須回憶整個過程,不斷描述其中的細節,直到這件事不再影響你為止。這樣的心理治療方式隻會讓感情變得麻木。你似乎學會了壓抑痛苦,但是傷口仍然存在,你仍會覺得隱隱作痛。
另外有些心理醫生則會分析患者的情緒問題,然後鼓勵患者告訴自己,生氣是不值得的,以此否定所有的負麵情緒。這些做法都不十分明智。雖然通過自我對話來處理問題並沒有什麼不對,但人不該一味強化理性,壓抑感情。因為長此下去你會發現,你已背負了沉重的心理負擔。
一個會處理情緒的人完全能夠定期排除負麵能量,而不是依靠壓抑情感來解決情緒問題。敏感的心是實現夢想的重要動力,學會排除負麵情緒,這些情緒就不會再困擾你,你也不必麻痹自己的情感。
如果你生性敏感,當你學會如何排除負麵能量後,這些累積多時的負麵情緒就會逐漸消失。此外,你還必須積極策劃每一天,以積蓄力量,盡情追求夢想,這是你最好的選擇。
最高貴的品質
佛說:“就是我自己,最難訓練和約束。”
古人雲:“君子慎獨。”就是告誡我們做人無論何時,都要努力克製自己,保持良好的操行。
自我克製是一種後天修練得來的品質,是一種最理性,最高尚的,因為一切美德的根本體現便是人的自我克製。如果一個人僅由本能和激情來支配,那麼他極易喪失道德上的行動能力和良心的自由,他就會淪為強烈的個人欲望的奴隸。由於有道德戒律和自我克製,人才能抵製本能的衝動,也正是通過抵製本能的衝動,人類才把握了自我發展的主動權。所以是自我克製能力區分了純粹的物欲生活與道德生活,也是自我克製能力構成了所有高尚品德的主要基礎。
格西班是11世紀西藏的一位學識淵博、卓有成就的僧侶,他以持戒嚴謹並致力於利他事業而聞名於世。
有一次許多有學問的僧眾及學者被邀請到西藏南部的一戶富貴人家修法並接受供養。格西班坐在這長列僧眾中間,座位是依長幼順序排定的。
在當時,依習俗茶、食物和其他供養品都是按列分送到每位喇嘛麵前。侍者們沿著行列,從前頭最年長者開始,直到後麵最年輕的一位。格西班注意到,正在分配的酸乳酪是上等的質料做成的,他內心此時怕輪到自己時已經沒有了——緊接著,他就發現自己竟有如此貪欲、不合宜的念頭,便對自己喊道:“貪嘴的家夥!真是貪吃!”他立刻伸手將麵前桌上的木碗倒扣起來。
當侍者提著酸酪壺來到他麵前請他將碗放正時,他拒絕了,解釋道:“我貪婪的心已經享用過酸酪了。”
以這種方式,像格西班這類的修行人,嚴格地看管自己的每個念頭、言語和行為,使一切言行思想都融入靈修正道。
自我約束和克製是人們避免滑向人生負麵的最主要方法。中國一些專家曾對監獄中的16萬名成年犯人作過一項調查,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這些不幸的男女犯人之所以淪落到監獄中,有90%的人是因為缺乏必要的自製,因此,未能把他們的精力用在積極有益的方麵,而且由於缺乏自製,在處理各種人生問題時就偏離了正常和正義的軌道。
一個人要有力量,但不是用拳頭打人,也不是以惡口罵人就有力量。最大的力量是從內心自發出來的,也就是要有自我克製的力量、有管理自己的力量。
做人應該時刻都保持自製力,對於任何事情都要保持冷靜的頭腦和自我克製,特別是在你麵對突發事件的時候,更要如此。當一個人心潮洶湧澎湃的時候,他肯定就無法做到謹慎和理智。
而這種難以控製的力量,會誘導你走上錯誤的道路。並且很多時候,你再也沒有回頭的機會了。
孤獨出走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美人是孤獨的,所以她的一凝眸,一蹙眉都是詩情畫意般的哀傷。名士是孤獨的,竹林七賢看似絕塵的無奈,清初學者憂愁和憤慨,既讓今天人歎息,又讓今人憐惜。孤獨是可恥的,隻有勇敢地走出它的陰影,才能享受到世間通俗的美好與快樂。你我皆凡人,不是嗎?
有位孤獨者倚靠著一棵樹曬太陽,他衣杉襤褸,神情萎靡,不時有氣無力地打著哈欠。一位智者從此經過,好奇地問道:“年輕人,如此好的陽光,如此難得的季節,你不去做你該做的事,懶懶散散地曬太陽,豈不辜負了大好時光?”
“唉!”孤獨者歎了一口氣說,“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軀殼外,我一無所有。我又何必去費心費力地做什麼事呢?每天曬曬我的軀殼,就是我做的所有事了。”
“你沒有家?”
“沒有。與其承擔家庭的負累,不如幹脆沒有。”孤獨者說。
“你沒有你的所愛?”
“沒有,與其愛過之後便是恨,不如幹脆不去愛。”
“沒有朋友?”
“沒有。與其得到還會失去,不如幹脆沒有朋友。”
“你不想去賺錢?”
“不想。千金得來還複去,何必勞心費神動軀體?”
“噢,”智者若有所思,“看來我得趕忙幫你找根繩子。”
“找繩子?幹嗎?”孤獨者好奇地問。
“幫你自縊!”
“自縊?你叫我死?”孤獨者驚詫了。
“對。人有生就有死,與其老了還會死去,不如幹脆就不出生。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多餘的,自縊而死,不是正合你的邏輯麼?”
孤獨者無言以對。
“蘭生幽穀,不為無人佩戴而不芬芳;月掛中天,不因暫滿還缺而不自圓;桃李灼灼,不因秋節將至而不開花;江水奔騰,不以一去不返而拒東流。更何況是人呢?”智者說完,拂袖而去。
孤獨原本是人類的自然本性。但是極度的孤獨或長期的孤獨,使自己與別人隔絕,這就是失敗個性的特征了。
這類孤獨個性的形成,是由於與生活隔絕、與真實生活遠離而造成的。一個人如果遠離真實的生活,就會將自己與生活的基本接觸完全隔開。那些孤獨的人時常生活在惡性循環之中,因為他感到自己的獨立,所以與別人的接觸並不能使他獲得快樂,甚至會使自己更加孤獨。
當你感覺到孤獨的時候,翻一翻你的通訊錄,也許你可以給某位久未見麵的朋友寫封信,或者給哪位朋友打一個電話,約他去看一場周末上映的電影;或者是請幾位朋友來吃一頓飯,你親自下廚,炒上幾個香噴噴的菜,這都別有一番情趣。
要隨時跟朋友們保持聯係,不應該隻是在你感覺到孤獨的時候才想起他們。要知道,別人也都跟你一樣,能夠體會到友誼的溫暖。或者為別人做點什麼。跟人們相處時感到的孤獨,有時候會超過一個人獨處時的10倍。這是因為你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就像你突然來到一個語言不通的國度一樣,你無法跟周圍的人進行必要的交流,你也無法進入那種熱烈的氣氛裏麵,你不由自主地覺得自己很孤單,而他們之中那種熱烈的氣氛更是襯托出你的被冷落。
要打破這種尷尬的局麵,惟有“忘我”。想一想你能夠為人家做點什麼,這很有好處。記住:溫暖別人的火,也會溫暖你自己。
另外,適度地離開熙熙攘攘的塵囂世界,接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樂趣。也是排遣孤獨的良好方式。隻不過忙碌於名利和生計的人們,早已沒有恬適的心情去品味自然的美妙之處。
雖然,你還可以選擇更多的方式去驅除內心的苦悶和陰影。一些有過痛苦經驗的人都說,當他們遭到厄運的襲擊,而又不能夠對人傾訴時,他們會不由自主地走到江邊去,被清爽的江風吹著,心情就會慚漸地開朗。有一個感情豐富的女孩子說,她常常跑到最熱鬧的街道上去,她覺得隻要置身於川流不息的人流,就會忘掉自己的寂寞。
最後,你可以通過確立人生目標的方式來起到驅趕孤獨感的目的。也許因為人類早在原始社會就過慣了群居生活,所以現代社會才有了“孤獨”這樣一種世紀病。人害怕自己跟他人不一樣,害怕被別人排斥,害怕在不幸的時候孤立無援,害怕自己的思想得不到旁人的理解……總之是一種內心的恐慌。似乎人類的心靈越來越脆弱了。
要想從根本上克服內心的脆弱,莫過於給自己確立一些目標和培養某種愛好。一個懂得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麼的人,是不會感到孤獨的。
快樂是萬能方
快樂是一首自由的歌,但它不是自由。它是你們的欲望綻放的花朵,但不是它們的果實。它是深穀對高峰的呼喚,然而它既不深沉也不高聳。它是囚禁在籠中展翅的鳥兒,而不是環抱的空間。哦,的確,快樂是首自由的歌。我願你們全心全意地歌唱它,不願你們在歌唱時迷失自己的心。
許多人在心底壓抑著對快樂的追求,因為他們覺得那樣做是“自私”或“錯誤”的。無私的確能帶來快樂,因為它不僅使我們能夠創造一個新的自我,而且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充實自己。人類最快樂的東西就是想到有人需要自己,想到自己很重要,有能力幫助別人得到更多的快樂。但我們必須明確的一點是:快樂不是一種報酬和獎品。它應該像紀伯倫詩歌中所說的,是一種自由,一個尋找過程的自由,無論你是為自己,還是為別人。
快樂不在未來而在現在。很多人不快樂,因為他們總是企圖按照一個難以實現的計劃而生活。他們現在不是在享受,而是在等待將來發生的事情。他們以為等到自己找到好工作之後,買下房子以後,孩子大學畢業以後,完成某個任務或取得某種勝利以後,就會快樂起來。這種人恐怕始終都無法快樂起來。快樂是一種心理習慣,一種心理態度,如果不在現在就開始嚐試與享受,將來也永遠體會不到。快樂不是在解決某種問題後能產生的——一個問題解決了,另一個問題還會出現。生活本身就是一係列問題。如果你想要快樂,你就快樂吧,不要“有條件”地快樂。
快樂來自什麼地方呢?快樂其實就來自我們的心靈與身體。我們快樂的時候,可以想得更好,幹得更好,感覺得更好,身體也更健康。人在快樂的思維中,視覺、味覺、嗅覺和聽覺都更靈敏,觸覺也更細微。人進入快樂的思維或看到愉快的景象,視力立即得到改進;有人發現:人在快樂的思維中記憶力大大增強,心情也很輕鬆。精神醫學證明:在快樂的時候,我們的胃、肝、心髒和所有的內髒會發揮更有效的作用。幾千年前,賢明的老索羅門王有一句格言:“快樂的心猶如一劑良藥,破碎的心卻吸幹骨髓。”
不快樂是一切精神疾病的惟一原因,而快樂則是治療這些疾病的惟一藥方。“疾病(disease)”一詞意味著一種不快樂的狀態——dis(不),ease(安樂)。最近有一項調查表明,大體上說,樂觀開朗的企業家“注意事物光明的一麵”,他們比悲觀主義的企業家更能有所成就。
我們常說:“好好幹,你會快樂。”或者教別人“仁慈、愛別人,你就會快樂”。其實更正確的說法是:“保持快樂,你就會工作得好,你就會走向事業的成功,擁有寶貴的健康,生活也會更加美滿。”
也許你還曾經聽過這樣的一個故事:
有個王子,一天吃飯時,喉嚨裏卡了一根魚刺,醫生們束手無策。這時一位農民走過來,一個勁兒地扮鬼臉,逗得王子止不住地笑,終於吐出了魚刺。
快樂就是保持生命健康的惟一藥物,它的價值是千百萬,但卻不要花費一分錢。
心甘情願的生活
隻有為你所熱愛的傾情付出,你才可以得到其中的酣暢滋味,哪怕此時的你正在做著一種“沒有出息”的工作。生活,就要心甘情願,方能理解個中真我。
當你還是學生時你一定發過感歎:“背啊!記啊!算啊!考啊!什麼時候才會結束?生活怎麼能被這麼多無聊的東西白白耗費掉了呢!”幾年後,你步入了社會,“我終於自由了,放鬆了!”你興奮地表露情感。但是很快你便不能適應單位夜班與睡眠、休閑娛樂的矛盾,甚至歎息道:“收入不高,又終日緊張,上班都得小跑,天天看老板的臉色……”於是你開始辭職、跳槽、下海、失敗、成功,周而複始……
你努力追尋新的生活方式,希望能夠享受生活——不過,你肯定還會繼續發出悲憤的感歎。
生活的滋味便是如此,看你怎麼想,如何看待。你不是畫家,但擷取美的片刻是你的心願;生活本身即是書,即是畫。每一天都是內容不同的一本書、風格迥異的一幅畫。隻因你的腳步太匆忙了,常常忘記去讀它、欣賞它,你隻是隨意地瀏覽過去,便斷言生活是一味地今日抄襲昨日,隻是公式化的衣食住行罷了。你羨慕別人光鮮的生活,是否知道他們也正在尋找你這種平淡的幸福呢!
你我都是普通人,平凡之中,應該努力學會享受平淡。一簇插花是藝術的,但不可使每一朵都太絢麗——那樣看上去會很刺眼。一簇中隻需幾朵可人,大多數比較普通,才能展現協調的色調——清雅淡素,生活就應如此平實。仔細想想,在你辛苦地工作與奔波之後,總會有一定的成績為你帶來欣慰——這不正是生活中那可人的幾朵鮮花嗎?隻要保持住這樣一種心境,平凡與樸實就會不斷澆開美麗的鮮花,為你裝點清雅的生活氛圍,這樣的欣喜,其實已是足夠。
一個農夫想得到一塊土地,地主對他說:“清早日出時,你從這裏往前跑,跑一段就插一根旗杆作為標記。隻要你在太陽落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杆的地都歸你。”那人聽了之後,就不要命地跑啊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陽落山時他終於回來了,但此時他已經精疲力竭,摔了個跟頭倒地就死了,於是有人挖了個坑,將他埋了起來。牧師在給這個農夫做祈禱時,看著麵前這座小小的墳頭歎道:“一個人要多少土地才夠呢!就這麼大。”
有一位西方人類學家說:人類最不能滿足的是欲望。貪婪是每一個人的共性,貪婪時刻給我們帶來煩惱。所謂知足常樂,並非是叫我們安於現狀,而是要求我們正確權衡與處理自己的需求,不要讓過分的需求擾亂我們的心情,影響人生的快樂。
是的,當你過分追求某些事物的時候,就連最完美的事物都成了你眼中的疵品。隻有滿足的心,才會交給你一個滿意的結果。而且,隻要你願意,就算是帶苦味兒的生活,嚐起來都也是甜滋滋的呢!
低調的優雅
做第一,高處不勝寒,何不退一步海闊天空?
人生如一場比賽,誰都渴望能贏,但並非都得到第一才有意義。每個人可各有主張。劉德華說得就很通俗:“我就是喜歡做第二。做第二很好,前麵永遠有個目標追,做第一,高處不勝寒,無敵也很寂寞。”
劉邦的軍師張良,幫助劉邦取得天下,知道盛極必衰的道理,知道高處不勝寒的真諦,講了一番很能說明他的心境的話:“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鬆子遊耳。”於是張良不理朝中事務,痛痛快快地出走,專心於修行養生。
實際上很多成功人士都沒有張良的這種心態,成就的功名似乎成了他們的累贅,導致了他們的不快樂。當初他們眼裏隻有一個目標,並不顧一切地向這個目標奮力推進,根本無視周圍的其他事物。當他們終於氣喘籲籲地來到山頂,卻發現他們的背後空無一人,高高的山上隻有自己。空虛、失落、孤獨使他們忘掉享受成功的樂趣,因為沒有羨慕的享受似乎味同白開水。有句老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可是,我們為什麼要拚死拚活地要做那個人上人呢?你站得越高就越加寒冷,並且跌得也就越重。
曆史上曾有一個野心、權力欲極大的人,名叫亞曆山大。他征服了波斯,征服了埃及,侵占了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國家,侵占了印度的大片領土,他的士兵們告訴他,他沒有征服的地域就隻剩下茫茫的大海了。
於是亞曆山大說:“那麼真是的,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是我的。東、南、西、北再沒有可征服的地方了。但是,這畢竟是一個多麼小的王國!”
這位橫跨歐亞非三大陸的國王坐下哭了起來,因為再沒有他可征服的世界了。對於亞曆山大而言,到達了權力的頂峰,卻因為喪失追求夢想的權力而痛苦。這“最高處”的滋味看來並不好受。
一個人不可能處處勝於人,有得必有失。命運往往是無常的,你要堅信這一點。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與優勢,也都有自己的缺點與短處。揚長避短才明智,拿自己最不擅長的柔弱之處去硬碰別人修煉得最拿手的看家本領,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人會有各種潛能,但你不可能在所有地方都有機會發揮出來,你隻能在一個地方用足你的力氣,在你沒有用力氣的地方,在你無暇顧及的地方,你必然不如那些在這地方用足力氣的人。你的精力有限,機遇也有限,因此,你能超越別人的地方肯定很少很少,而不如人的地方絕對很多很多。隻有對這一點看明白了,你才有從容的心態,也才能以從容優雅的低調姿態進入第一的行列。校門外,一切打亂重排好漢不提當年勇,不管你的人生經曆過多少輝煌,過去了,一切都將回到原點,重新尋找命運的宿主。就像手中的牌,一局結束,就會打亂重洗。
巧克力之父弗斯·貝裏一生幾乎沒進學校讀過書,可是憑著聰明的頭腦,他經營的喬治王巧克力公司,資產達98億美元,在同行業名列世界第一。
2003年,喬治王公司獲準登陸中國。消息一經發布,該公司在美國的總部信箱,就收到來自中國的400多份自薦信,它們大多是即將畢業的大學生發去的,他們要求進入中國分公司工作。
弗斯·貝裏獲知此事,非常高興,可是在他閱讀了這些信件後,卻猶豫起來,因為在這400多份自薦信中,有300多人的學習成績每科都在90分以上,並且有80%以上的學生曾擔任過學生會幹部,從老師給他們寫的評語看,每個學生的在校表現也都似乎盡善盡美的。
弗斯·貝裏讀完自薦信,沒有對自薦者的誠信產生懷疑,他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中國是一個重視教育的國家,中國學生無論在哪個國家讀書,成績好都是出了名的。不過,他覺得僅憑這些還不能確定誰有資格進入他的公司。他想,要在這些好學生中選一位適合自己公司的人,還必須測試點其他的東西,於是一份別具一格的問卷,被以回執的形式發回自薦者的信箱。
回執是這樣寫的:請你用一句最簡潔的話,回答下麵四位著名人士到底在說些什麼?
1.1954年4月2日,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建校100周年,邀請愛因斯坦回母校演講,愛因斯坦在演講中說了這麼幾句話:我學習成績中等,按學校的標準,我算不上是個好學生,不過後來我發現,能忘掉在學校的東西,剩下的才是教育。
2.1984年10月6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回母校清華大學演講,在接受學生的提問時說了這麼一句話:據我所知,在獲得諾貝爾獎的90多位物理學家中,還沒有一位在學校裏經常考第一,經常考倒數第一的,倒有幾位。
3.1999年3月21日,比爾·蓋茨應邀回母校哈佛大學參加募捐會,在記者問他是否願意繼續學習,拿到哈佛的畢業證書時,蓋茨向那位記者笑了下,沒有回答。
4.2001年5月21日,美國總統布什返回母校耶魯大學,接受榮譽法學博士學位。由於當年他成績平平,在被問到現在接受這項榮譽作何感想時,他說,對那些取得優異成績的畢業生,我說“幹得好”;對那些成績較差的畢業生,我說“你可以去當總統”。
接到回執的400多名同學,均發回自己的答案。2003年3月10日,喬治王巧克力公司中國分公司在北京開業,有一位學生被通知參加開業慶典。他是這麼回答的:“學校裏有高分低分之分,但校門外沒有,校門外總是把校門裏的一切打亂重排。”要知道,學校是一種教育,很唯美,很理性,然而社會是複雜和變幻莫測的,它給予每個人的分數都不以答案的標準與否來確定。一個人在學校裏學習成績好,並不代表著走上社會後的工作和創業能力強。在校門外,主要看的不是學分,而是能力。有時,在校園裏學到的東西,要校門外根本就用不上,所以,在校門外,必須要把校門裏的一切打亂重排,這時候,你是分數上的巨人、能力上的矮子還是相反,就彰顯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