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來幫助你。”
請盡量地對你周圍的人施以援手。也許你會說,施予隻能是富人們閑暇時的小品,乏味時的調料。但是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畢竟還有許多無私的人們,默默地用自己卑微的力量擎起足以感動世界的溫暖。
在小鎮最陰濕寒冷的街角,住著約翰和妻子珍妮。約翰是一名裝卸工,工作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務之餘就去附近的花市做點雜活,以補貼家用。生活是清貧的,但他們生活得很快樂。
冬天的一個傍晚,他們正在吃晚飯,突然響起了敲門聲。珍妮打開門,門外站著一個凍僵了似的老頭,手裏提著一個菜籃。“夫人,我今天剛搬到這裏,就住在對街。您需要一些菜嗎?”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綴著補丁的圍裙上,神情有些黯然了。“要啊,”珍妮微笑著遞過幾個便士,“胡蘿卜很新鮮呢。”老人的聲音裏又有了幾分激動:“謝謝您了。”
關上門,珍妮輕輕地對丈夫說:“當年我爸爸也是這樣掙錢養家的。”
第二天,小鎮下了很大的雪。傍晚的時候,珍妮提著一罐熱湯,踏過厚厚的積雪,敲開了對街的房門。
兩家很快結成了好鄰居。每天傍晚,當約翰家響起賣菜老人篤篤的敲門聲時,珍妮就會捧著一碗熱湯從廚房裏迎出來。
聖誕節快來時,珍妮與約翰商量著從開支中省出一部分來給老人置件棉衣:“他穿得太單薄了,這麼大的年紀每天出去挨凍,怎麼受得了?”約翰點頭同意了。
珍妮終於在平安夜的前一天把棉衣趕成了。棉衣鋪著厚厚的棉絮,針腳密密的。平安夜那天,珍妮還特意從花店帶回一枝處理的玫瑰,插在放棉衣的紙袋裏,趁著老人出門賣菜,放到了他家門口。
兩小時後,約翰家的木門響起了熟悉的篤篤聲,珍妮一邊說著聖誕快樂一邊高興地打開門,然而,這回老人卻沒有提著菜籃子。
“嗨,珍妮,”老人興奮地微微搖晃著身子,“聖誕快樂!平時總是受你們的幫助,今天我終於可以送你們禮物了,”說著老人從身後拿出一個大紙袋,“不知哪個好心人送到我家門口的,是件很不錯的棉衣呢。我這把老骨頭凍慣了,送給約翰穿吧,他上夜班用得著。還有……”老人略帶羞澀地把一枝玫瑰遞到珍妮麵前,“這個給你。也是插在這紙袋裏的,我淋了些水,它美得像你一樣。”
嬌豔的玫瑰上,一閃一閃的,是晶瑩的水滴。
隻要擁有一顆純潔的美麗的心靈,人人都可以成為尊貴無比的上帝。打開靈魂的天窗給那些需要你幫助的人吧,那一片摯誠融化得掉所有冬夜的寒冷。
煩惱如沙
佛門有句名偈: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與其讓煩惱揉搓得肝腸寸斷,何不把它寫在沙灘上讓包容一切的潮水將其撫慰得平平整整呢?看著煩惱消失的背影回首張望,溫柔的春光早已爬上二月柳梢頭。
小灰對自己在北京讀大學時的一段經曆耿耿於懷:
有一回在學校附近碰見一個勞動人民長相的大姐站在大樹底下兜售布袋——一種長方形單麵有圖案的純棉購物口袋,價錢相當便宜,隻售一元。於是他一口氣買了5個。
布袋拿回宿舍,同學都紛紛詢問在哪撿到的寶,都躍躍欲試去買幾個回來。不料一位細心的同學驀然驚呼:“怎麼上麵有個‘死’字!”定睛一看,布袋的圖案四周原來還環著一圈外文,幾個較長的單詞不認識,字典裏也沒有,中間一個“die”卻赫然觸目驚心!再細看圖案本身,幾個簡單而形狀怪異的色塊拚湊在一起,誰也辨不出那究竟是什麼。
“我說這麼便宜!”“準是邪教的圖騰!”“巫婆!”“咒語!”同學們大呼小叫。
雖說小灰向來不信邪,照用不誤,但挎著口袋上街時還是小心地把有圖案的一麵向裏,以免引來旁人注目。有次他要寄衣物回家,那些口袋是再好不過的包裹,但瞅著那個礙眼的“die”,心裏仍有些別扭,總不能往家裏寄去一份不祥吧?後來想出個好主意,用同色的彩筆在“die”後麵加上“t”,成“飲食、節食”之意。自忖破去一劫,頓時心安理得。
直至一年後,結識了一個外語學院的朋友,“咒語”之謎方水落石出:那句奇怪的外文其實是德語。“die”是德語中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冠詞,發音為“地”,用法相當於英語“the”,專用以修飾陰性名詞,“咒語”全句的意思是“保護世界環境”。
恍然悟過之後回頭再看那神秘的圖案,原來竟是世界七大洲的板塊!為了這個自尋煩惱幾月,真讓人哭笑不得!
佛家對煩惱的擺脫解釋得最簡單,也最灑脫。梵誌到佛前獻合歡梧桐花,佛陀對他說:“放下吧!”梵誌放下左手的一株花,佛陀又說:“你放下吧!”梵誌又放下右手的一株花,佛陀再說:“你放下吧!”
梵誌說:“我現在兩手都空了,還要放下什麼呢?”
佛陀說:“我不是叫你放下花,而是教你放舍從外境來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從內心來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六塵與六根相應所生的見識,把它們全部舍卻,直到沒有可舍的地方,才是你安身的地方。”
梵誌當下徹悟。
簡單的兩株合歡梧桐花,包含著莫大的智慧,它閃爍的光芒足以讓一個人大徹大悟,其實隻用兩個字就可以指點迷津,那就是:放下。放下,是一種束縛的解脫。隻有體悟到永恒的真我,才能突破俗世的纏縛。六祖惠能在未修行出家之前,就已看清外在的束縛是沒有意思的,惟有撥開一切外在的形式,才能體現物的本來,這才是真正的佛性。故而有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其實未開悟之前的佛祖和凡夫俗子一樣,常常被恐懼、沮喪、愁苦、欲望、無知所束縛,所不同的是他們懂得放下,能超越束縛,最終達到一種自在的境界。
放下萬物的附庸,方能顯出真情靈性,放下水草的羈絆,方能透出湖水的清透。你要能放下煩惱,那自然的本色就會指引你過得精彩紛呈。
何必一時衝動
有人說人生就是搏一場痛快,隨心所欲唯我獨尊。所以沉醉於一時的“快樂”,飛蛾撲火般地投向一個個已知的和未知的陷阱,等到清醒過來,往往追悔莫及。早知如此,當初何必與魯莽、草率搭伴前行呢?
一隻狐狸不小心掉進一口非常深的井裏,沒有辦法脫身。這時一隻口渴的山羊,來井邊飲水,它看見狐狸在下麵,就問井水味道如何。狐狸盡力掩蓋自己的狼狽相,不斷地稱讚井水味道好得不能再好了。山羊一心想著喝水,聽完後迫不及待地跳了下去,等它喝完了水,不再口渴了,才發現自己和狐狸的困境。
這時狐狸想出一個所謂共同出井的辦法,它說:“你把前腳抵在井壁上,低下頭,我先踩著你的後背上去,然後想辦法拉你上來。”山羊就照它吩咐的做了。於是,狐狸跳上山羊背,蹬著羊角,飛身跳出了井口,然後就要溜走。山羊氣得大罵狐狸不守信用,狐狸轉頭回敬道:“你這頭笨羊!如果你頭腦靈活,就應該在看清出路之後,再決定跳不跳,那樣就不會有這樣的危險了,真是白長了一把胡子!一點腦子也沒有!”
我們在做事之前,都要在心裏頭圍個圈兒,畫個譜兒,必須用心去觀察和思考,選準自己的方向。而不是一時為了“有種”意氣用事,盲目行事,那樣衝動的結果隻會因小失大,一無所獲甚至跌進別人給你設下的騙局裏,毀你家財百萬,一世英名,更可怕的是結果你的性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凡事三思而後行,全麵地分析形勢,找準自己的出路,才會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誠。”
的投資學說
有的人不會為人,所以被壓在人堆裏鬱鬱不得誌;有的人不會處事,所以失敗多,成功少;有的人既不為人,又不處事,所以即使才華泛濫得縱橫四海,也終沒有出頭的那一日。其實,人與人之間,就像樹木和大地,你給它心愛的綠葉,它還你豐富的養料。
我們生活在群體中,平常和別人相見,不論相識與不識,都必須打聲招呼,表示溝通、友好。人和人之間,有四道橋梁,可以使彼此相處愉快,減少摩擦與衝突。
第一道橋梁,相逢三句話。中國人說,見麵三分情,大家有緣相見,為了表達我們的友善,你好,今天很好,今天天氣很好;或是,你來了,你辛苦了,請坐。讚美的語言,像香水,一滴能使四周彌漫迷人的香氣,我們聽了都很開心。見麵三句話,讚美和祝福,搭起我們每一道友誼的橋梁。
第二道橋梁,相逢要微笑。不論是故舊或新交,一張有表情、有笑容的臉孔,使人如沐春風,彼此心無城府地笑談人間事。一個肌肉緊繃的人,就像一朵失去顏色和香味的花,得不到別人讚賞的眼光。
第三道橋梁,生氣慢半拍。如果感覺自己如憤怒的火山,即將爆發時,不妨深呼吸,把到嘴邊的話,慢個半拍。比方,我們唱歌,你慢半拍,就和不上節奏,同樣當生氣的暴風雨曲目正要上演時,你稍微慢個半拍,你的心境,就大不相同,即使餘怒未息,至少減弱許多生氣的殺傷力,不致對彼此建立的情感,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
第四道橋梁,煩惱自說好。煩惱時,不要傷害自己,更不要波及別人。目前社會上流行說提高我們的EQ(情緒智商),其實就是佛教所說的身心管理。煩惱來時,先不要厭惡排拒它,要以迎接老朋友般的歡喜心情來看待。情緒就像一團亂麻,讓你剪不斷,理還亂,當我們不剪也不理時,隻是先澄靜我們的心,再用這份澄靜之力,替煩惱整束穿繩,不再糾纏零亂我們的身心。
見麵三句話,相逢要微笑,生氣慢半拍,煩惱自說好。搭起這四道橋梁,橋上行旅平安吉祥,路人狹橋相逢時,自有一份“今生一照麵,多少香火緣”。彼此疼惜,歎為稀有的美麗心情。
如果心是近的,遙遠的路也是短的。人與人之間貴在一個“誠”字。隻要這座橋搭到彼此心裏去了,那麼嫉妒、猜忌,勾心鬥角還會有容身之處嗎?如果互相依賴,互相信任,那麼無疑你會從中得到充分的自由,創造和享受自己的人生。
做人做事的糊塗準則
糊糊塗塗做人,清清楚楚做事。人至察則無徒,所以太過聰明的人都不能容於當世。但做事時還是得心中有譜,明察秋毫,否則失之毫厘,就謬之千裏了!
孔子遊列國時,看到兩個人為了一件事而爭論得麵紅耳赤,唾沫橫飛。孔子詢問他們在爭論什麼,原來為了一道算術題。矮個兒說三八等於二十四,高個兒堅持說三八等於二十三,各持己見爭論不休,以至於幾乎動起手來。最後,兩人打賭請一個聖賢做裁定,如果誰的答案正確,誰就可以得到一塊銀子。二人請孔子裁定,孔子說那個認為三八等於二十三的人說得是正確的,但孔子的這種裁判矮個兒不答應,他氣憤地說:“三八二十四,這是連小孩子都不爭論的真理,你是聖人,卻認為三八等於二十三,看樣子也是徒有虛名呀!”
孔子笑道:“你說得沒錯,三八等於二十四,是小孩子都不爭論的真理,你堅持真理就行了,幹嗎還要與一個根本就不值得認真對待的人討論這種不用討論也再明顯不過的問題呢?”矮個兒似有所醒。孔子拍拍他的肩膀,說道:“那個人雖然得到了一塊銀子,但他卻得到了一生的糊塗,你是失去了一塊銀子,但得到了深刻的教訓!這不是各得其所嗎?”
世間的許多事情就是這樣,有的事不明白就不會牽腸掛肚,就會少一分煩惱多一分自在。佛陀說“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講人不可自尋煩惱,人說我癡,我就癡給他看。
在人與人的接觸中,不免會產生矛盾,有了矛盾平心靜氣地坐下來交換意見,予以解決固然是上策,但有時事情不那麼簡單,因此,值得提倡“裝傻”二字。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與人相處就要互相諒解,經常以“難得糊塗”自勉,求大同存小異。有肚量,能容人,你就會有許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諸事遂願;相反,“明察秋毫”,眼裏不揉半點沙子,過分挑剔,什麼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爭個是非曲直,容不得人,人家也會躲你遠遠的;最後,你隻能關起門來“稱孤道寡”,成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異己之徒。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種優秀的品質,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於求大同存小異,團結大多數人。他們極有胸襟,豁達而不拘小節,大處著眼而不會目光如豆,從不斤斤計較,糾纏於非原則的瑣事,所以,他們才能成就大事,立大功業,使自己成為不平凡的偉人。
不過,要真正做到不較真、能容人,也不是簡單的事,這需要有良好的修養,需要有善解人意的思維方式,需要從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地考慮和處理問題。多一些體諒和理解,就會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和諧,多一些友誼。
用睜開的眼睛尋找世界的美麗,用閉著的眼睛遺忘世間的無奈。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可謂是活出了味道,雖然不能拿著放大鏡去觀察這個並不完美的世界,但是在做事時,卻還是明察秋毫的好,否則真的糊塗了就會葬送掉自己一世的英名。
氣量與成功
有人說,氣量是大人物才應該有的品德,而事實上是惟有氣量才能夠造就大人物。你之所以還在平凡中徘徊,很可能才智俱備,惟有“氣量”還不夠恢宏罷了。
我們說,氣量是一種高尚的人格修養,一種胸襟,一種大將風度,一種海納百川的氣勢。
《尚書》說:“必定要有容納的雅量,道德才會廣大,一定要能忍辱,事情才能辦得好!”如果有一點不如人,便勃然大怒;遇到一件不稱心的事情,立即氣憤感慨,責罵他人或社會,這表示涵養欠缺,同時也是福氣淺薄的人,不可能做得出大事業。
應該承認,有些高貴品格是普通人畢生企望但仍不可能達到的;可人的雅量卻是完全能夠通過修煉而得到的。
唐代婁師德,氣量超人,當遇到無知的人指名辱罵時,就裝著沒有聽到。有人轉告他,他卻說:“恐怕是罵別人吧!”那人又說:“他明明喊你的名字罵!”他說:“天下難道沒有同姓同名的人。”有人還是不平,仍替他說話,他說:“他們罵我而你敘述,等於重罵我,我真不想煩勞你來告訴我。”有一天入朝時,因身體肥胖行動緩慢,同行的人說他:“好似老農田舍翁!”婁師德笑著說:“我不當田舍翁,誰當呢?”
清代中期,當朝宰相張廷玉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廷玉出麵幹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做詩勸導老夫人:“千裏家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書明理,立即把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把牆退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這樣的氣量,能不當好宰相嗎?
德國的大文學家歌德有一次在魏瑪公園的小路上散步。那條小路很窄,偏偏遇上了一個對他心存敵意的評論家。他們都停下來看著對方。評論家開口了:“我從來不會給一個傻瓜讓路。”
“但我會。”說完,歌德退到一旁。
人有一分氣量,便有一分氣質;人有一分氣質,便多一分人緣;人有一分人緣,必多一分事業。氣量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後天學習、熏陶培養中凝結在人身上的一種光彩。正如一個土陶罐,若容不得別人在上麵畫畫寫寫,那又怎麼能變成精美的瓷器呢?
所以說,你的氣量不顧別人,隻顧自己,那隻能養自己;假如你的氣量能涵容全家,你就能做一家之長;你的氣量能包容一縣,就能做縣長;能包容一省,就能做省長;能包容一國,就能做國王。不為別的,就衝你這份盡收山河於胸中的氣量。
佛雲: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能把虛空宇宙都包容在心中,那麼你的心量自然就能如同虛空一樣的廣大。反之,就會將自己囿於一個狹窄的圈子裏,勞碌而無所得。人生,難道不應該再大氣一些嗎?生命有限,宇宙無限。心量狹,不隻是讓人生暗淡,把氣量拓展得寬廣些,生命的外延就得到了伸展……
讓“習慣。”
走開
你的生活之所以過得煩悶無聊,是因為被“習慣”的生活拘泥住了。誰說牆壁一定是白顏色的?何不把凡·高的《向日葵》搬來,給自己一個感天動地的驚喜?
清人王永彬在他的《圍爐夜話》中緩緩道來:為人循矩度,而不見精神,則登場之傀儡也;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權變,則依樣之葫蘆也。
人們為了更快更好地達到目的,根據生活的經驗製定了各種規矩讓人們來遵守,如果把規矩當作一個圈不敢逾越,一味地拘泥於形式,就不但不能把事情辦好,還會事與願違。這樣的人老謀深算像戲台子上的傀儡,隻是機械地受人製約,毫無一絲一毫生機。死守著規矩沒有精神的人隻能受人操縱,注定一輩子“鬱悶”到底了。
一次,一艘遠洋遊船不幸觸礁,沉沒在汪洋大海裏,幸存下來的8個人拚死登上了一座孤島。
但接下來的情形更加糟糕,島上除了石頭,沒有任何可以用來充饑的東西。更為要命的是,在烈日的暴曬下,每個人都口渴得要命,水成了最珍貴的東西。
盡管四周都是海水,可誰都知道,海水又苦又澀又鹹,根本不能用來解渴。現在8個人惟一的生存希望是老天爺下雨或別的過往船隻發現他們。
等啊等,沒有任何下雨的跡象,天際除了海水還是一望無邊的海水,沒有任何船隻經過這個死一般寂靜的島。漸漸地,他們支撐不下去了。
人們相繼渴死,當最後剩下一個人的時候,他實在忍受不住地撲進海水裏,“咕嘟咕嘟”地喝了一肚子海水。這個人喝完海水,一點兒也覺不出海水的苦澀味,相反倒覺得這海水非常甘甜,非常解渴。他想:也許這是自己渴死前的幻覺吧,便靜靜地躺在島上,等著死神的降臨。
他睡了一覺,醒來後發現自己還活著,他非常奇怪,於是他每天靠喝這島邊的海水度日,終於等來了救援的船隻。
後來人們化驗這裏海水發現,這裏由於有地下泉水的不斷翻湧,所以,海水實際上是可口的泉水。
習以為常,耳熟能詳,理所當然的事物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使我們逐漸失去了對事物的熱情和新鮮感。經驗成了我們判斷事物的惟一標準,存在的當然變成了合理。隨著知識的積累、經驗的豐富,我們變得越來越循規蹈矩,越來越老成持重,於是創造力喪失了!於是想象力萎縮了!於是我們在裹足不前的麵前終於有了冠冕堂皇的借口。然而這些,對於你的人生來說,無疑是可悲的。
所有成功者的標誌之一就是突破思維的瓶頸,敢於標新立誌,勇於追求。就像亨利·福特,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直到40歲,生意才獲得成功。他沒有受過多少正規的教育。在建立了他的事業王國之後,他把目光轉向了製造八缸引擎。他把設計人員召集到一起說:“先生們,我需要你們造一個八缸引擎。”這些聰明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工程師們深諳數學、物理、工程學,他們知道什麼是可做的、什麼是行不通的。他們以一種寬容的態度看著福特,好似在說:“讓我們遷就一下這位老人吧,怎麼說他都是老板。”他們非常耐心地向福特解釋說八缸引擎從經濟方麵考慮是多麼不合適,並解釋了為什麼不合適。福特並不聽從別人的意見,隻是一味強調:“先生們,我必須擁有八缸引擎,請你們造一個。”
工程師們心不在焉地幹了一段時間後向福特彙報:“我們越來越覺得造八缸引擎是不可能的事。”然而,福特先生可不是輕易能被說服的人,他堅持說:“先生們,我必須有一個八缸引擎,讓我們加快速度去做吧。”於是,工程師們再次行動了。這次,他們比以前工作得努力一些了,也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和資金。但他們對福特的彙報與上次一樣:“先生,八缸引擎的製造完全不可能。”
然而對於福特,在這位用裝配線、每天5美元薪水、T型與A型改良了工業的人的字典裏,根本不存在“不可能”之說。亨利·福特炯炯有神地注視大家說:“先生們,你們不了解,我必須有八缸引擎,你們要為我做一個,現在就做吧。”猜猜接下來如何?他們製造出了八缸引擎。
老觀念不一定對,新想法不一定錯,隻要打破心理枷鎖,突破思維定勢,你也會像福特一樣成功。
失去了也別哭泣
一盆水潑出去了,就再也收不回來了;一件事情辦錯了,就不可能再變身為正確的了。在你打翻了杯子以後,與其痛罵自己的粗枝大葉,倒不如告誡自己下次一定要輕拿輕放,不要損失掉另一個杯子。
在現實生活裏,我們常常不自覺地露出人生的破綻,但在吸取教訓之後,我們不需為那個過去的錯誤而終日懊悔不已。如果我們老是念念不忘,那麼它便猶如一個沉重的包袱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
所以,犯了錯誤並不可怕。怕的是執著於過去而不能釋懷。或是不吸取教訓,繼續犯同樣的錯誤。
人貴有自知之明,經常分析自身的錯誤才能不斷提高。海涅說得好:“反省是一麵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那麼,怎樣來反省自己呢?
首先,要以“自知”的鏡子來反照自己。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若要了解自己行為的得失,則必須用“自知”的鏡子來自照。反省如同一麵明鏡,在反省的明鏡中,自己的本來麵目將顯現無餘。一個人的眼睛不要總是盯著別人,重要的是要先認識自己。從反省中去認識自己,從自知的鏡子中了解自己的真麵目。
其次,要有悔改的勇氣。孔子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這是孔子對於過錯的看法:一個人有過錯不要緊,隻要能改過就好了,如果有過錯而不肯改這就是大過,真正的過錯。有些人犯了錯,卻不肯承認,因為他怕因此而失了麵子。如果能夠消除傲慢的習氣,就會生起悔過自新的勇氣來。時常反省自己的過失,發現了錯誤,就要及時改正。痛痛快快、切切實實地做事。比如,害了盲腸炎的病人,一定要把那段腸割掉,以除後患。一個人有了過失,也要用反省、懺悔的快刀把它切除。李世民是曆史上最有名的賢君之一,他之所以能成就千秋萬世的偉業,主要原因是他肯虛心反省自己。《貞觀政要》一書中,記有一段他的自述:“朕每閑居靜坐,則自內省,唯恐上不稱天心,下為百姓所怨。”可見一個偉人之所以能成功,的確有其為常人所不及的地方。今天有了過錯,如果沒有反省,明天還會照樣犯。若能及時反省自己,知道犯錯的緣由,隨即改正過來,那麼?以後就不會再有類似的過錯。
人對待錯誤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及時從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亡羊補牢,將功補過,而不是過多地自我譴責,自我責備。英國有句諺語是:“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意即:你去為已經無可挽留的損失而哭泣隻會浪費你的好心情,聰明的人是會反省錯誤,之後吸取教訓,然後堅毅地忘掉不幸,以更大的勁頭、更熱忱的心去彌補損失,而不是過多地自責。
生活調味劑
假如生活這道茶還需要些調味劑,那麼第一種要加進去的是幽默,第二種也是幽默,第三種還是幽默……
“幽默是生活送給樂觀者的禮物”,這話是很有道理的。幽默的談吐是建立在說話者思想健康、情趣高尚的基礎之上的。如果它對人提出善意的批評和規勸,必然要求批評者有較高的思想境界和較高的涵養。一個心地狹窄、道德敗壞的人是不會有幽默感的。幽默者品德要高尚,要心寬氣朗,對人充滿熱情。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很大一方麵要歸功於他們在與人講話、談心時,言談話語間時常流露出幽默感,使人感到分外熱情、親切。也是這種樂觀的精神,高尚的情緒拉近了與人的距離,幫助自己的生活和事業走上了更加一帆風順的道路。
在美國曾有這麼一件令人稱道的事:
美國哲學家喬治·桑塔亞那選定在某天結束他在哈佛大學的教授生涯。是日,他在哈佛大禮堂講最後一課的時候,一隻美麗的知更鳥停在窗台上,不停地歡叫著。桑塔亞那出神地打量著小鳥。許久,他轉向聽眾,輕輕地說:“對不起,諸位,失陪了,我與春天有個約會。”講畢,邁著輕快的步子走了出去。
這句美好的結束語充滿了詩意,頗具幽默感。可以肯定地說,不熱愛生活的人,無論如何也說不出這種詩一般的語言。
恩格斯曾經說過:“幽默是表明工人對自己的事業具有信心並且表示自己占有優勢的標誌。”
有樂觀的信念,才能對於一些不盡如人意的事也可泰然處之。
有一次,林肯在森林裏遇到一個老婦人,她對林肯說:“你是我見到過的最醜的一個人。”
林肯回答她說:“請多包涵,我是身不由己。”
老婦人笑了,說:“我倒不以為然,你卻應當待在家裏不出門啊!”
這個故事,是林肯親口給人們講的。林肯的這番趣談,使聽眾笑得前仰後合,又使人們覺得他是多麼堅強,多麼自信啊!他敢於麵對現實,他敢於笑自己,是一個心地誠實的人。幽默能夠經受住曆史長河的考驗,這絕不是偶然的。
說話幽默是一個人生活態度的反映,是對自身力量充滿自信的表現。一個人隻有對自己的前景充滿希望,他才能發出由衷的笑聲,即使暫時處於逆境,他們仍對生活充滿信心,在生活中發掘幽默,用快樂來熨平生活留下的傷痕。而對於整天皺著眉頭的人來說,生活充滿了痛苦、絕望,快樂不過是幻覺,像這樣的人,他們的談吐還有什麼幽默可言呢?
德國偉大的詩人、思想家海涅是一個無神論者,他在臨終告別人世時的最後一句話是:“上帝會不會忘記我——那是他自己的事。”
美國能言善辯的演說家亨利·瓦爾德比徹臨終前說出了他一生中最後一句幽默的話語:“現在,神秘奧妙的世界降臨了。”
無論是海涅還是亨利·瓦爾德比徹都是樂觀者,這裏都看不到對於死的悲哀,看到的是對人生的哲學思考。他們的幽默感一直持續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們人格的魅力,睿智的思想,灑脫的態度都會停留在人們心底,散發著永世不敗的動人馨香。這些,都應是我們這些普通人所要去體味和學習的。也許,終有一天,這種力量會幫助我們快步地走向偉大。
追夢人
不要忘記自己還有一個夢想,盡管它隨時都會在現實的空氣中幻滅。沒有夢想的人生始終是有種缺憾的。所以也注定了不能轟轟烈烈,不能精彩紛呈。這樣的生活,誰又心甘情願呢?
魚的夢想是海洋,蝴蝶的夢想是花叢,美人的夢想是容顏,名士的夢想是寶劍,是名駒,是美酒,是桃園名士或快意江湖。沒有夢想,不會走向成功,不會得到成功。沒有夢想,更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對生命的褻瀆。所以,做一個有夢的人吧。
崇拜夢想的力量是個人進步的助推劑。隻要你相信你的家庭、事業定會成功,一個美好的明天早晚會到來,你所做的,就應該是不斷的努力而已。
但是應該注意,有了夢想同時還須努力實現。隻有夢想而不去努力,徒有願望而不能拿出力量來實現願望,那隻能是可笑的幻想。充滿實際的夢想,加上堅忍地工作,才有用處,才能結出你想要的果子。否則那個夢想一定會夭折。
作文課上,老師給學生們出了一道作文題“我的誌願”。一個學生十分喜歡這個題目,於是在作文本上飛快地寫了起來。
他在文中寫道,他希望將來自己能擁有一座幾千公頃的莊園,並且在遼闊的土地上種滿如茵的綠草,跑滿小鹿的樹林和爬滿山坡的各種顏色的花朵。莊園中有許多小木屋、烤肉區和一座休閑旅館。除了自己舒舒服服地住在那兒外,還讓許多來遊玩的遊客分享自己的莊園,有住處供他們歇息。
作文寫好後交給老師,老師卻在他的作文本上畫了一個大紅,然後發回到他的手上要求他重寫。小學生仔細看了看自己所寫的內容,發現並沒有什麼不對,便拿著作文找到老師。
老師說:“我不是要你們寫這些如夢囈般的空想,我是要你們寫實際的誌願。你能聽懂嗎?”
小學生堅持說:“可是,老師,這真是我的誌願啊!”
老師繼續說得更明白一點:“不,那不可能實現,那隻是一堆空想,你必須重寫。記著,一定要寫你準備要為之效力的事情。”
小學生還是不肯妥協:“可是這才是真正的誌願,我不願意放棄我的夢想。”
老師搖頭:“如果你不重寫,你就不能及格了,你要考慮清楚。”
小朋友還搖頭。最後那篇作文得了個全班最低分。
30年後,即將退休的這位老師在暑假裏帶著一群小學生到一處風景優美的莊園遊玩,這裏有無邊的綠草、舒適的旅館及香味四溢的烤肉。這時一名中年人向老師走來,中年人告訴老師,他就是當年那個作文不及格的小學生。現在,他擁有這片廣闊的度假莊園,千真萬確地實現了兒時的夢想。老師聽後,感慨萬千。
每個人在小時候都擁有夢想,隻是在成長的歲月中被改掉、偷走了,或者因為我們給予的滋養不足,夢想的種子依舊深埋在土裏,難以破土而出。你必須把夢想從記憶裏找出來,不管它藏在何處,或被莫名的煩惱消磨得僅剩些殘存的影子,你都要把它找回來,將它點燃,並且逐步實現你的夢想。
在找回夢想的同時,你將遇到一些反對者,他們可能是你的朋友以及身邊的人,甚至是父母或愛人;他們會在你興致勃勃述說夢想時,神色鄭重地打斷你,然後說:“那是不可能的,你要正視現實!你要腳踏實地!你要先做,以後再來說!別瞎操那不可能的心了!”
如果你本來就是腳踏實地的人,你就不用怕這些人的冷嘲熱諷,因為他們無法偷走你的夢想。你依然在默默努力著。如果你有著令人心潮澎湃的想法,在大家都一門心思奔跑在穩當的致富道路上的時候,肯定免不了地給你潑冷水,降降發熱的頭腦。而所有反對者潑給你的冷水,正好灌溉你夢想的種子,使之茁壯成長,直到夢想實現。這時你應感謝他們潑給你的冷水,感謝這一路來他們不斷給你挖掘出來的錯誤疏漏,並大方地與他們同享成功的喜悅。
真誠是無價之寶
一個人不能誠實地麵對自己,就無法真正擁有成功。用蠟塑成的人或房子,很快就會融化掉。內心不誠摯的人,最終必將顯露真麵目。事實也是如此。
誠實作為人性中第一美德,懂的人多,做的人卻極少。有些人喜歡用誠實來裝飾外表,而內心總在欺騙別人。表裏不一的人,雖能取巧於一時,終究難行久遠,難成大器。
1969年,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約翰·安德森在一張表格中列出了500多個描寫人的形容詞,他邀請近6000名大學生挑選出他們所喜歡的做人品質。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們對做人品質中給予最高評價的是“真誠”。在8個評價最高的候選詞語中,有6個和真誠有關,它們是:真誠的、誠實的、忠實的、真實的、信得過的和可靠的。大學生們對做人品質給以最低評價的形容詞是“虛偽”。在5個評價最低的候選詞語中,有4個和虛偽有關,它們是:說謊、做作、裝假、不老實。
約翰·安德森這個調查研究結果在社會上具有普遍意義。生活中我們總是喜歡真誠信得過的人,討厭說謊不老實的人。一個誠實的人,不論他有多少缺點,同他接觸時,心神就會感到清爽。這樣的人,一定能找到幸福,在事業上有所成就。這是因為以誠待人,別人也會以誠相見。
一個人隻要真誠地待人處事,就容易獲得與他人的合作,甚至他人為你吃虧也不在乎。真誠地做人,則容易讓人接納,能交到更好的朋友。
拳王阿裏由於年輕時不善於言辭以至影響了他的知名度。有一次,阿裏參賽時因膝蓋受傷而表現不佳,觀眾大失所望,對他的印象更加不好了。當時他沒有拖延時間,立即要求停止比賽。阿裏說:“膝蓋的傷還不至於到不能比賽的程度,但為了不影響觀眾看比賽的興致,我請求停賽。”在這之前,阿裏並不是一個很得人緣的人,卻由於他對這件事的誠懇解釋,使大家對他有了極佳的印象。他為了不影響大家心情而請求停賽的確是替觀眾著想,讓他們能夠覺得自己始終都在欣賞一場高水平的表演而沒有白白浪費金錢和熱情。由此而深深地感動了大家。
會做人的人說話技巧表現在打動人心上,阿裏以一句發自內心的真誠之語挽回了觀眾對自己的不良印象,真是一字千金,一鳴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