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斯瑞利所選擇的有錢寡婦既不年輕,也沒有美貌,也不聰明——甚至表現得比平常人還要糊塗。她的說話充滿了令人發笑的錯誤。例如,她“永不知道希臘人和羅馬人哪一個在先。”她對服裝的品位是古怪的;她對屋舍裝飾的品位是奇異的,但她是一個天才,一個真正的天才。她的天才表現在婚姻中最重要的事情上:處置男人的藝術。
她沒有用她的智力與狄斯瑞利對抗,因為她知道這樣做無濟於事。
當他整個下午與機智的公爵夫人們勾心鬥角地談得筋疲力盡以後回家時,恩瑪莉的輕鬆閑談使他鬆弛,家庭使他日增愉快,成為他獲得心神安寧溫存的地方。
那些與他的年長夫人在家度過的時間,是他一生最快樂的時間。她是他的伴侶、他的親信、他的顧問。每天晚上他從眾議院匆匆回來,告訴她白天的新聞。而最重要的無論他從事什麼,恩瑪莉簡直不相信他會失敗。
30年時間,恩瑪莉為狄斯瑞利而活,而且隻為他一個人。甚至他看重她的財產,隻是因為財產能使他的生活更安逸。反過來說,她是他的女英雄,在她死後他才成為伯爵。但即使他還是一介平民時,他就成功勸說維多利亞女王擢升恩瑪莉為貴族。所以,在1868年,她被升為畢根非爾特女爵。
無論她在公眾場所顯出如何無知,或者是幼稚,他從不批評她;他從未說過一句責備的話;而且,如果有人譏笑她,他馬上站起來忠誠地為她辯護,幫她解圍。
恩瑪莉不是完美的,但30年時間,她從未厭倦談論她的丈夫,她總是不斷稱讚他。
而狄斯端利這邊呢?
“我們已經結婚30年了,”狄斯瑞利說,“她從來沒有使我厭倦過。”
“謝謝他的恩愛,”恩瑪莉習以為常地告訴他與她的朋友們,“我的一生簡直是一幕長長的喜劇。”
在他倆之間,有一句笑話。“你知道的,”狄斯瑞利會說,“無論怎樣,我不過為了你的錢才同你結婚。”恩瑪莉笑著回答說,“是的,但如果你再重新選擇一次,你就要為愛情而與我結婚了,是不是?”
而他承認那是對的。
不,恩瑪莉不是完美的,但狄斯瑞利能夠聰明地使她保持她本來的麵目。
像詹姆斯所說的:“與人交往,第一件應學的事,就是不幹涉他們自己快樂的特殊方式,如果那些方式不與我們的過分衝突的話。”
這太重要了,值得再說一遍:“與人交往,第一件應學的事,就是不幹涉他們自己快樂的特殊方法……”也許,這也是使你愛情和婚姻成功的絕妙法則。照那樣去做,你會收獲滿筐的幸福。
所以,如果你要使你的家庭生活快樂。一個絕妙的點子就是,不要改造你的愛人,這會讓你們生活在活力之中,永不消沉,永不消失。
不合拍的婚姻
愛情存在於人們想象中的,是優然典雅的古典音樂,是愉快活潑的輕音樂,是輕輕幽默的詼諧曲。但是當愛情變身為婚姻,所有名貴的樂器就會退場而讓位給鍋碗瓢盆。既然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偶爾合不上拍混亂了節奏,是再正常不過了,何必大動幹戈搞得如此緊張?
有人做過調查,提到婚姻裏的個性衝突的問題。被調查者個個都是血淚滿腔地控訴著,比例之高,情節之嚴重讓人瞠目結舌。
這豈非怪事?當初兩情相悅,自認個性相合,才會非君莫嫁,非卿不娶。為什麼結婚幾年後才來抱怨對方與自己的種種不合?
是愛情使人盲目?還是結了婚的人變得更加古怪挑剔了?使他(她)在別人眼中還不錯的配偶,卻遭到許多獨到的批評?
個性不合的故事,有千種萬狀,形形色色,其複雜、其特異,常令局外人驚訝,這隨手拈來的兩個範例,就是局內人深受其苦,而旁觀者很難了解的“不合”僵局。
所以,我們不免要問,既然個性不合,當初為何會結婚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婚姻中為何有那麼多不合?就是因為彼此結婚了!若和一位個性不合的人隻做朋友,很多個性的難纏處根本沒有機會碰觸到,自然不會激起“戰鬥的火花”;個性不合的同事或上司,再不合,也有職位權限的約束,必須維持表麵的合作及安全的距離,所以也會相安無事。
但是,在非常封閉、親密的婚姻關係裏,距離很近,短兵相接,個性不合的潛在因子完全得以自由彰顯,那可就難纏了。
由於利害與共,做朋友時不見得構成麻煩的不合之處,都會凸顯成大問題;由於關係密切,別人可以一笑置之的差異,婚姻中人卻可能因長年累月地忍受而感到痛苦萬分。
在婚姻裏,“最好的和最壞的都是你”是常見的問題。
如果和同事吵架了有後遺症,和朋友吵架對方會掉頭而去,大不了你也可以與他斷交。
隻有配偶和小孩,無論你們怎麼爭吵,隻要還沒有到撕破臉的地步,他(她)都不能一走了之;無論你們的衝突一而再,再而三地升級,隻要還沒有到“非暴力不合作”的時候,雙方就還會忍耐下去。
“看我能勉強你到什麼程度而你不會走掉?”這又是婚姻裏的另外一種遊戲。所以,“不合”成了大問題。
既已結了婚,不能像換個公司或與人拆夥那樣瀟灑地向“不合”說再見,隻能在發現“不合”的事實後想辦法與之共同生活。
而且,要小心維護,不要讓與“不合”勉強共處的怨氣及無奈侵略了愛情的地盤,使婚姻中的“不合”現象擴大,而感情的相合逐漸消失。
妙的是婚前的“相合”,也可能正是婚後的“不合”。
恨丈夫亂買東西的老婆,婚前可能正是因為對丈夫的慷慨,印象深刻而心許;討厭老婆直話直說的丈夫,當初就是因為欣賞這個女人談戀愛的坦誠大方啊!
既能載舟,便能覆舟。婚前的“相合”,可能就是婚後的“不合”,隻是我們在選擇對象的條件而心動時,常常見樹不見林,沒有遠見而已。因此,想要釋懷,要麼放棄這棵大樹,武裝好自己的頭腦到森林中再撿棵回來;要麼對症下藥,平平靜靜地拿時間去磨平。婚姻不合,本來就是件正常的事。
婚姻的智慧
愛情成功地締造了婚姻,可如果兩個人的心都不夠好,那麼幸福的生活就會對你非常吝嗇了。
一位教授走進教室,把隨手攜帶的一疊圖表掛在黑板上。然後,他掀開掛圖,上麵用毛筆寫著一行字:
婚姻的成功取決於兩點:
1.找個好人。
2.自己做一個好人。
“就這麼簡單,至於其他的秘訣,我認為如果不是江湖偏方,也至少是些老生常談。”教授說。
這時,台下嗡嗡作響,因為下麵有許多學生是已婚人士。不一會兒,有一位中年女子站了起來,說:“如果這兩條沒有做到呢?”
教授翻開掛圖的第二張,說:“那就變成4條了。”
1.容忍,幫助,幫助不好仍然容忍。
2.使容忍變成一種習慣。
3.在習慣中養成傻瓜的品性。
4.做傻瓜,並永遠做下去。
教授還未把這4條念完,台下就喧嘩起來,有的說不行,有的說這根本做不到。等大家靜下來,教授說:“如果這4條做不到,你還想有一個穩固的婚姻,那你就得做到以下16條。”
接著,教授翻開第三張掛圖。
1.不同時發脾氣。
2.除非有緊急事件,否則不要大聲吼叫。
3.爭執時,讓對方贏。
4.當天的爭執當天化解。
5.爭吵後回娘家或外出的時間不要超過8個小時。
6.批評時,你的話要出於愛。
7.隨時準備認錯道歉。
8.謠言傳來時,把它當成玩笑。
9.每月給他或她一晚自由的時間。
10.不要帶著氣上床。
11.他或她回家時,你一定要在家。
12.對方不讓你打擾時,堅持不去打擾。
13.電話鈴響的時候,讓對方去接。
14.口袋裏有多少錢,要隨時報賬。
15.堅持消滅沒錢的日子。
16.給你父母的錢一定要比給對方父母的錢少。
教授念完,有些人笑了,有些人則歎起氣來。教授停了一會兒,說:“如果大家對這16條感到失望的話,那你隻有做好下麵的256條了。總之,兩個人相處的理論是一個幾何級數理論,它總是在前麵那個數字的基礎上進行二次方。”
接著,教授翻開掛圖的第四頁。這一頁已不再是用毛筆書寫,而是用鋼筆,256條,密密麻麻。教授說:“婚姻到這個地步,就已經很危險了。”這時,台下響起了更強烈的喧嘩聲。
不過在教授宣布下課的時候,有的人坐在那兒沒有動,他們流下了淚。
相愛的心,猶如兩顆相遇的流星,撞擊出光和熱,光和熱中你我融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處又如兩顆恒星,明明亮亮,雙雙懸在生活的夜空,而婚姻就是那讓你們相依相偎的廣闊天空,隻有無私的愛和高於一切的美德能挽留,並隨著愛意的加深越來越牢固,越來越美好。
愛戀親情
如果你隻是沉醉於愛情的歡喜與憂愁中,那無異於是在漫無目的地搜尋散落森林的玻璃球。而經過野獸的恫嚇,暴雨的襲擊或是欣賞過花叢的芳香後,都還是要回到林中的小屋。因為,它是惟一讓你覺得安全的地方,連裏麵的空氣都是溫暖的。這個小屋就叫做親情。
親情,這個充滿溫馨、甜蜜的字眼,讓人歡喜,備感親切。它是我們人生之初最直接體味到的,更是人生的風雨中惟一的庇難所。
沒錯,親情是滋養萬物的雨露和陽光。當我們剛剛開始人生之旅的時候,是父母用親情和深愛哺育我們長大;當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是親情的溫暖情懷給我們安慰和新的自信。毫無疑問,正是因為生活中有了親情,溫暖才時時環繞著我們;正是因為生活中有了親情,我們的心靈才有了寄托和歸宿。
親情之愛是一種“真情實感”,人人皆有。保持和提升親情,是保持家庭和睦與穩定的關鍵。“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儒家強調孝,原因就在這裏,即實現親情之愛。任何人,從出生到走上獨立生活的道路,都是在父母的撫育、愛護下成長的,幼兒園和學校都不能代替父母的愛護和教育。這一點對任何一個社會而言都沒有例外。孔子說“三年無免於父母之懷”,這是一個千真萬確的事實。有人可以請保姆、家庭教師,但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聯係是不能割斷的。
父母、子女之間的真情的愛,是一種天賦稟性,我們更應重視不隻是動物式的母愛。人與動物之間有一種連續性,但人之所以為人之性,也就是人類的道德情感。這裏沒有絲毫的虛假與功利打算。孔子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就是出於真情實感,具有超曆史的永久價值。如同孟子所說,“幼而知愛其親,長而知敬其兄”,並不需要特別的灌輸與教育,是自然而然具有的,隻要加以保護、培養就能夠“擴充”。這就是儒家家庭倫理的基礎。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今世界,我們麵臨著激烈的競爭,家庭的溫情、和諧和凝聚力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在緊張的工作之餘可以放鬆自己,享受溫馨的天倫之樂,而且能為現代人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從而發揮更大的創造性。有一個美滿和諧的家庭,是人生中的最大幸福。
冰心說過:“愛在左,友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香花彌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是悲涼。”
這愛情、這友情,再加上一份親情,就一定會使你的生命充滿陽光,是你在經曆風雨時的精神支持。
親情,與生俱有,源於血緣,但又不囿於血緣。歲月的洗禮,會體現親情的濃淡;物欲的考驗,會證明親情的真假。
最真摯的親情不因遠離而疏遠,不因久別而淡漠,離久越遠,親情彌足珍貴。
家庭教育之你我
優秀的父母第一要務,不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多麼優越的生活環境,而是要竭盡全力去幫助他們建立起高尚的品德體係,讓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和社會對他們尊敬的人。
通用電子公司最年輕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傑克·韋爾奇,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身材矮小,還有點口吃,但他對自己卻有著無比的自信。
當韋爾奇上高中那年,參加了一場冰上曲棍球賽。那年是傑克·韋爾奇在塞勒姆高中的最後一年,他所帶領的球隊在連贏了三場比賽後,接下來卻一路慘敗,而且五場下來全都隻差對手1分。
在最後一場比賽中,他們重新振作,因為他們不能再輸了。
但是,從2:2開始,兩隊比分差距逐漸拉大,最後他們還是輸了,這已是連續第七場失利,傑克·韋爾奇滿臉沮喪,憤怒地將球棍摔向場地對麵,隨即獨自回到休息室。
當大家都回到了休息室後,不一會兒,門突然被打開,傑克·韋爾奇的母親大步走了進來。
接著,她竟一把揪住韋爾奇的衣領,罵道:“你這個窩囊廢!如果你不知道失敗是什麼,你就永遠都不會知道怎樣成功;如果你真的不知道這個道理,你就別再參加比賽了!”
母親絲毫不顧他的顏麵,當場羞辱他,讓他在朋友們麵前出醜,實在令韋爾奇相當難堪。
但是,這段記憶與話語卻從此深植韋爾奇的心中,韋爾奇自我反省,明白那是母親的愛與失望,促使她不得不闖進休息室來訓他一頓。
傑克·韋爾奇回憶,他能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因為他的母親。
母親的忍耐力與進取心,外加熱情而慷慨的個性,讓他學會了如何與人交往與溝通。
韋爾奇說:“母親對人相當熱情,如果親戚朋友們看中了櫥櫃裏的玻璃水杯,母親會毫不猶豫地送給對方。但是,如果有人辜負了她的信任,那麼她說什麼都要討回公道。我想,我是繼承了母親的這些性格特點。”
對於他的口吃,母親總是這麼對他解釋:“孩子,因為你夠聰明,或許別人的嘴快,但他們絕對比不上你的聰明腦袋!”
事實上,韋爾奇從來都不為自己的口吃而憂慮,因為,他充分相信母親的話“那是因為,我的大腦比我的嘴轉得快”。
“這麼多年來,我都數不清,母親在我身上,究竟傾注了多少關愛。”傑克·韋爾奇深情地說。
傑克·韋爾奇因為有母親給予最恰當的教育,而擁有了樂觀且積極的人生觀,例如,當她看見兒子失敗時的情緒失控,會立即教育他“如果你不知道失敗是什麼,你就永遠都不會知道怎樣成功”,並給予他正確的生命態度,告訴他:“失敗是一切成功的必經過程。”這是多麼明智的一種教育方式啊!我們身邊有很多家長,如果孩子失敗了,就跳出來指責打罵,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別人家的孩子是多麼的優秀,而你卻如何無能。毫不留情麵,這是相當錯誤的做法。因為,那除了讓孩子養成更加無禮的性格、自卑的人生外別無它處。
我們都知道,從出生開始,父母親的言行就已開始影響下一代了,不管求學時間有多長,不論社會影響有多大,一切都不會大於父母親的影響力。
父母親對孩子們的教育責任始終都是最大的,因此,孩子們是否擁有正確的人生觀,最關鍵的影響來自於生育他們的父母親。
逾越代溝
在一些家長看來,代溝像似有萬丈深淵的峭壁,根本難以逾越,但在另一些家庭中它根本就沒有蹤跡。其實,消除代溝不是件困難的事,隻要你願意,就會與孩子結成“忘年交”。
代溝就是一個溝,也是一個存在於兩代之間缺乏交流和溝通而產生的互不理解的現象。由於它的存在,使得大人和孩子雖在同一屋簷下,卻“相見不相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你要知道,小孩的本性就是活潑好動,模仿性強、喜歡說話、喜歡表現,以這些吸引大家的注意。似乎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都希望小孩很“乖”,希望他們不哭不吵,不叫不鬧。似乎這樣才算得上有教養,有大家風範。於是爭先恐後地硬要把活潑的下一代教成少年老成、沉默寡言的樣子。不然父母就覺得不放心,仿佛小孩沒調教好。今天,到處都是“競爭”、“積極表現”的生存空間,小孩若能在社會中表現,非得要有足夠的表達能力不可,而表達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最重要的環境與時機就是家庭中幼兒的成長時期,做父母的千萬疏忽不得。當兒童咿呀學語時我們就應鼓勵他說話,更不要忘了,孩子上小學、初中、高中時,當客人來訪,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他的表達能力與權利、表達機會與表達技巧。這就是最好的溝通法則,比一味傳教要靈活得多。
有人問,在孩子犯錯時,我們要不要讓他也有申訴的機會?答案仍然是肯定的。哪怕他犯了“滔天大罪”,而且是證據確鑿,他也無從推諉的情況下,必須在處罰之前,讓他有機會申訴自己的理由與意見:此時就算是他的理由太離譜我們也不用太生氣。你必須要記住,小孩有申訴的權利,但是大人有裁決的權利。當孩子犯錯,大人在處罰之前,不要忘了讓孩子表達,此時處罰的效果較好,而父母的心意也較能讓孩子了解與接受。
父母對子女的態度觀點與意見應當一致。如果不是這樣,就會使他們茫然,不知聽哪方為好。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打擊不是責罵而是使他無所適從。當父母對他各有不同的要求與意見時,孩子便會產生混淆、茫然。長此下去,則會使孩子畏縮、憤怒。當父母對他有共同的態度時,他才能弄清是非的標準,進而知道何去何從,怎樣取舍。這種父母親的一致性也可以涵蓋父母親是否相愛。我們發現,有關對子女溝通的技巧不管如何精巧幹練,若是父母兩人不能相愛,子女還是不能健康地成長。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金錢,而是父母之間的相愛對子女的一致性。
父母每天應該與子女有親密的溝通,時間或許不必很多,但溝通的內容不隻限於行為規範、成績的考核,或是為人處世的大道理,而應該是談心情、談感受、談觀點、談人生、談未來,無所不談,方顯得親密無間。什麼時候開始與子女有較深入的溝通呢?答案是從孩子剛剛學會說話時,溝通就應開始。花時間與小孩玩,雖然玩得沒有什麼深度,習慣性地與孩子聊天,雖然談得沒什麼內容,這卻是解決代溝最好的方法。否則,當孩子長大時才會突然發現,做父母的根本不了解他,不認識他,難怪有那麼多的衝突和戰爭。一半天使,一半魔鬼管教孩子是一種必須的手段,同時也是一項“技術”。你既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又得裝成魔鬼來懲罰他們惱人的行為,確實困難。因此,掌握好“度”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可是事實上,有誰說自己從小沒有挨過打呢?多年來總有人善意地勸告為人父母者,在管教孩子時不可施以體罰,以免出現不良後果。但是,對付那些怎麼也不聽話的孩子,大家卻不約而同地果斷地使用“武力”。
有的小孩子確實“欠揍”。一個人的兒子11歲的時候,正好經曆這樣一個階段。那時,他遲鈍、懶惰又不聽話。每次他不聽話,說明他當時正需要管教。最後,他的行為超過了界限,這個人就把他拽到身前,用皮帶抽了他十幾下。不過妙就妙在他掌握好分寸,既要讓兒子感到不好受,同時又不能重到給他留下傷痕。之後,他緊緊地擁抱了兒子一下,告訴他愛他。這時,他們倆都流淚了。
那天剩下的時間裏,兒子活潑、可愛並且聽話。孩子們本能地知道,自己做錯了事。而且他們也明白,一旦行為不端,就得承擔後果。倍受世人尊崇的基督教心理學家詹姆斯·杜布森博士說,當孩子故意不聽話或者故意反抗的時候,就會出現一場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較量,這時父母一定要贏!這是體現父母權威的關鍵時刻。然而,類似孩子灑了牛奶或者把什麼東西掉在地上這樣的偶然事件,父母絕對不應該懲罰孩子。但是,在孩子故意重複錯誤的時候,就要對他們進行管教,包括輕微的體罰。否則,他們以後可能會故意犯更嚴重的錯誤。
必須注意一點,管教是以孩子的利益為出發點的,而懲罰則是為自己的憤怒和失態找借口。管教是應該的,但懲罰有百害而無一利。
某報紙專欄作家威廉·馬托克斯說:大量的證據顯示,在遵守聖經真理的前提下,體罰的效果要好一些。1996年公布了一項耗時10年的調查報告,加利福尼亞伯克利大學的戴安娜·鮑姆林德發現,與那些專橫或放任的管教方式相比,正麵鼓勵與嚴格管教(包括輕微體罰)相輔的方式,效果會更好一些。無獨有偶,1995年瑞典政府的一項研究發現,國家以立法形式禁止體罰孩子後,虐待兒童和少年的暴力事件反而大幅上升。
“美國社會學評論》最新發表的一篇報告中,普林斯頓大學的布拉德·威爾考克斯發現,擁有傳統信仰的家庭,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既嚴格又非常溫和,家長與孩子有著和諧的互動關係。這些家長的教子方法是既有體罰也有擁抱。”
馬托克斯接著講:“必須指出,做父母的不可動輒使用體罰,也就是說,不可每次孩子犯錯誤時都動用體罰。”
他還說:“略帶諷刺的是,被調查人群中,表示讚同輕微體罰的人,恰恰小時候受過這種管教,而且效果頗佳,”因此,適度體罰還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做孩子的舵手
對孩子百依百順的父母絕對不是合格的。要知道,你的孩子的人生需要一位老練的舵手,而你是最佳人選。
金克拉的大女兒十幾歲的時候,一天下午放學,她興奮地蹦下校車,一陣風似地衝進家門。她的朋友們在車裏等著她。她奔到爸爸跟前,說:“爸爸,我想和朋友們去××地方,行嗎?”
答道:“不行,寶貝兒。”
她有些呆住了,說:“為什麼不行?”
“因為我知道那些小孩不適合你,他們要去的地方也不是有教養的孩子該去的。”
她用十幾歲孩子典型的方式辯解道:“可別人都那樣做的!”
“寶貝兒!你知道這和你能不能這樣做沒什麼關係。”
“那麼,為什麼我不能去?”
金克拉再一次回答:“去的地方不合適,與你同去的人也不合適。”
她還是繼續堅持著,金克拉耐心地對她說:“寶貝兒,聽我說。車裏等著你的那些孩子,今天是你的朋友,明天或下個星期也許就不再跟你說話了。我隻是想讓你知道,你做任何事情,不管是什麼,都不能阻止我和媽媽對你的愛。”
金克拉也解釋說,他非常愛她,絕不允許她的名聲或生命受到危害。她站在那裏,雙唇微抖著……過了一會,她跳起來,摟住金克拉的脖子,緊緊地擁抱了一下,“謝謝爸爸!其實我也不想去。”
金克拉不知道她是怎麼跟朋友說的,但重要的是,她能夠把責任推在他身上,而在孩子們麵前保住了麵子。
也許以前的你我都有過這樣的經曆。家裏的孩子拿著電話大聲說:“我得問問爸爸、媽媽。”然後他們將電話高舉在空中,使勁地示意你們對他們的要求說“不行”。由於不想身處窘況而希望你們說“不行”,也不知有多少次他們不想去幹別人要求的事情。但你們知道,孩子們需要有人幫著說“不”。
在給孩子,特別是給十幾歲的孩子發指令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孩子的天性。如果孩子容易甚至愉快地接受你們說“不行”,然後設法去做你們指示她不要去做的事情。一旦被抓住這種有意違抗的證據,他總表現出極為聽話的樣子。一旦為這種違拗付出代價,他就不再明知故犯了。
如果另外一些聽到“不”便怒形於色,跺腳走出客廳,嘴裏嘟噥個不停,使勁關上臥室的門,生怕別人聽不見似的,然後的兩天裏可能不理睬家裏的任何人,顯示自己的不悅的話,你們也用不著過於激動,因為他這些舉動從不會傷害你們。相反,任他去做。你們因為怕他出事而不讓他做的事,那才是對你們最大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