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做情海裏那一朵依戀的白雲(3 / 3)

所以,可以十分肯定地說,當今孩子們需要的是父母親,而不是同伴。他們需要有人幫助他們做出成熟的決斷。雖然他們會有所爭辯,但孩子們本能地知道,他們還不夠成熟,對一些重要事情還無法做出良好的決斷。可是,他們在家裏不需要同伴,他們需要父母親給予充盈的愛。並且“不行”對於孩子而言是上策時,堅決對其說“不”。因為,隻要出於愛的動機,即便孩子還不能完全理解,最終你的決定也會被接受。學著做孩子人生的舵手,你的家庭生活會很快樂,而且暢通無阻。

與父母談心

我們可以為自己奮勇撕殺而得到崇高的獎賞——地位,金錢、榮譽所感到的驕傲,但同時,請不要忘了,我們是父母的兒女。

在你開始獨立生活之前,你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那時你無論幾歲,都是不懂事的小孩,他們是大人。這段曆史很可能揮之不去。當你有個重大的建議或決定,準備說:“我在這幾年有了一些新的經曆,我現在想同你們談一談我的想法和感受,這樣你們就能更好地了解我了。”這時,他們可能會先是震驚,後又感到悲傷,但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他們把子女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你的父母肯定會有興趣了解你的生活,也會因為你給予他們了解你真實的自我而感動的。但與此同時,你就已經長大了。

一旦你同父母之間的關係變得真實,你就會輕輕鬆鬆,走出那個我們習慣於倒退的永遠是孩子的角色。相反,你的父母會看到你的另一麵,一個已經長大的你,這對你們雙方都有好處。

通過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傾心交談,雖然,雙方並不能了解對方的一切思想、行為,但親情的紐帶會更牢固,更緊密。

俗話說,“樹老根多,人老話多”,人一到老肯定嘮嘮叨叨。恐怕這是每個子女都頭痛的問題。老人的嘮叨有兩個方麵,一方麵是對子女做的事不放心,總是嘮叨沒完,在父母的心理上,往往不自覺地把子女當作兒時的孩子,對子女所做的事總是不放心,這其實是長輩的愛心的表現。碰上這種情況,子女應該想一想,父母嘮叨的事情,究竟是對還是錯,如果他的羅嗦是對的,就改正,他也就不再嘮叨了,要理解這嘮叨之中的愛,體會這種慈愛。如果不對,子女也應該容忍,和和氣氣地跟他講一下道理,如果不見效,暫時離開也就沒事了。這時加強溝通也可使父母了解你做事的原則、方法,讓他們對你有信心,這樣他們自然也就放心了,嘮叨也就少了。另一方麵是有些老人喜歡嘮嘮叨叨談自己過去的事,這就是老人的懷舊感,正如梁啟超所說的,老年人多回憶過去。碰上這種情況,做子女的最好是耐心聽,在老人回憶年輕輝煌時就讚美幾句,在老人提及傷感時就多勸慰老人鼓勵他們多享受現實生活。

有時候老年父母有些和時代不合怕,子女討厭他,遠離他,他當然感到自卑,感到生活沒有樂趣,甚至感到活在世上沒有意思。有的老人還有固執的性格,總是固執己見。因為他在社會經曆較長,在不同的生活方式中,積累了許多積極的成功的經驗,消極的失敗的教訓,形成了他的一套生活模式,而且總認為他的觀點和方法是對的,為了替子女考慮,他也希望子女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工作生活。遇到這種情況最好耐心聽老人說完,盡量采納其中合理部分,不要公開與他頂撞,那樣會嚴重刺傷老人的自尊心。對他不合理的地方耐心向他作些正麵說理,態度應誠懇,使老人在自願的基礎上不再堅持那些不符合實際的做法和看法。有時為了教育孫輩或是處理家政,子女和老人可能產生隔閡,做子女的要尊重老人,需要與老人溝通以消除誤會。化解矛盾要講究方法,已婚子女不要同時在場,子女態度要誠懇。隻有這樣,雙方才能心平氣和地討論矛盾的焦點,尋找解決的辦法。記著,無論你是否坐擁金山,名豐譽滿,隻要在父母麵前,你就是他們的兒女。因此,沒事兒多和他們聊聊天,你會發現,原來有些人生的智慧真是用時間換來的。

經營好你的人際圈

人是社會的動物,一舉一動都與之密不可分。既然是身處其中,那麼想過得瀟灑自如些又當如何呢?擁有了廣泛的人際關係,才能建立起一個龐大的信息網,這樣就比別人多了一些成功的機遇和橋梁。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能夠成功地贏得競選,就是因為他擁有廣泛的人際關係。在他競選過程中,他擁有高知名度的朋友們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些朋友包括他小時在熱泉市的玩伴、年輕時在喬治城大學與耶魯法學院的同學,及日後當羅德學者時的舊識等。他們為了克林頓能夠成功,四處奔走,全力地支持他。所以,克林頓在任總統後,還不無感慨地說:朋友是他生活中最大的安慰。

根據《行銷致富》一書作者坦利的說法,“成功是一本厚厚的名片簿。更重要的是成功者廣結人際網絡的能力,這或許便是他們成功的主因。”百萬富翁們不僅曉得有誰被蘊藏在他們厚厚的名片簿裏,更願意把這些資源與其他百萬富翁分享。

想要有在成功之路上得力的人際關係,你不僅須用基本常識去“感受”,更要有極大的行動去“執行”。“人際網絡前進後的意義,其實比一般人所能想象得到的都還深遠。”這是魏斯能為他即將出版的書《不上,則下》訪問了280位企業總裁後所發表的感想。他說:“那些企業總裁們,非常致力於發展互需關係的基礎。雖然每個人都有他們如何步步高升到金字塔頂端的精彩故事,但大多數人把他們的成功歸功於身旁的人的提拔。”

根據美國作家柯達的說法:“人際網絡非一日所成,它是數十年來累積的成果。如果你到了40歲還沒有建立起應有的人際關係,麻煩可就大了。”

要想成功,就必須經營好一個人際圈子,要知道僅憑一個人的能力是很難完成自己的事業的。隻要有人願意幫你,不斷地給你提供各種資源,你才能有更多的成功機會。但是,人際關係的圈子是需要你來培養的,隻有用真誠和愛心才能鞏固起你的人際關係。也隻有團結他人,你手中的力量才會更強大。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再大的力量也是由點滴個人力量聚集而成……

黃昏時候,洪水最終撕開了江堤。一個個小院子成了一片汪洋澤國。清晨,受災的人們三三兩兩在堤上凝望著水中的家園。

忽然,有人驚呼:“看,那是什麼?”

一個黑點正順著波浪漂過來,一沉一浮,像一個人!有人“嗖”地跳下水去,很快就靠上了黑點,但見他隻停了一下,掉頭回遊,轉瞬上了岸。

“一個蟻球。”那人說。“蟻球?”人們不解。

說話間蟻球正漂過來,越來越近,看清了:一個小足球大的蟻球!黑黑乎乎的螞蟻密匝匝地緊緊抱在一起。風起波湧,蟻球漂流不斷有小團螞蟻被浪頭打開,像鐵器上的油漆片兒剝離開去。

人們看得驚心動魄。

蟻球靠岸了。蟻球一層層散開,像打開的登陸艇。蟻群迅速而秩序井然地一排排衝上堤岸,勝利登陸了。岸邊水中仍留下了不小的一團蟻球,那是英勇的犧牲者,它們再也爬不上來了,但它們的屍體,仍然緊緊抱在一起。人心所向,眾誌成城,如果你有能力經營好你的人際圈子,那麼就能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輝煌的成就!

應酬的學問

生活中難免有大大小小的應酬,你完全拒絕是不可能的,除非是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要想感情融洽,應酬是條不錯的紐帶。

生活中的應酬,是一門人情練達的學問。為人處事,同事之間有許多事需要應酬:張三結婚,李四生日,王五得了貴子,馬六新升了職務,這些事要躲當然也能躲開,但別人會說你不懂得人情世故。善於社交的人,常常很熱衷於這類事,幫人湊份子、送禮請客,皆大歡喜。為什麼?因為他把日常生活中的應酬,看作是一門人情練達的學問。應酬是一門社交藝術,隻有善用心思的人,才能達到聯絡感情的目的。

一位同事生日,有人提議大家去慶賀,你也樂意前行,可是去了以後發現,這麼多的人,偏偏來為他賀歲,他們為什麼不在你生日的時候也來熱鬧一番?這就是問題所在,這說明你的應酬還不到位,你的人際關係還有欠佳的地方。要扭轉這種內心的失落,你不防積極主動一些,多多提高自己掌握應酬的技巧。

比如你新領到一筆獎金,又適逢生日,你可以采取積極的策略,向你所在部門的同事說:“今天是我的生日,想請大家吃頓晚飯,敬請光臨,記住了,別帶禮物。”在這種情形下,不管同事們過去和你的關係如何,這一次都會樂意去捧場的,你也一定會給他們留下一個比較好的印象。

重視應酬,一定要入鄉隨俗。如果你所在的公司中,升職者有宴請同事的習慣,你一定不要破例,你不請,就會落下一個“小氣”的名聲。如果人家都沒有請過,而你卻獨開先例,同事們還會以為你喜歡招搖。所以,要按約定俗成來辦。

重視應酬,還有一個別人邀請,你去與不去的問題。人家發出了邀請,不答應是不妥的,可是答應以後,一定要三思而後行。對於深交的同事,有求必應,關係密切,無論何種場麵,都能應酬自如。淺交之人,去也隻是應酬,禮尚往來,最好反過來再請別人,從而把關係推向深入。能去的盡量去,不能去的就千萬不能勉強。比如同事間的送舊迎新,由於工作的調動,要分離了,可以去送行;來新人了可以去歡迎。歡送老同事,數年來工作中建立了一定的情緣,去一下合情合理;歡迎新同事就大可不必去湊這個熱鬧,來日方長,還愁沒有聚會的機會嗎?

重視應酬,不能不送禮,同事之間的禮尚往來,是建立感情,加深關係的物質紐帶。

同事在某一件事上幫了你的忙,你事後覺得盛情難卻,選了一份禮品登門致謝,既還了人情,又加深了感情。同事間的婚嫁喜慶,根據平日的交情,送去一份賀禮,既添了喜慶的氣氛,又加深了自己的人緣。像這種情況,送禮時要留意輕重之分,一般情況心意到了就行了,千萬不要買過於貴重的禮品。

同事間送禮,講究的是禮尚往來,今天你送給我,我明天再送給你,所以,不論怎樣的禮品,應來者不拒,一概收下。他來送禮,你執意不收,豈不叫人沒有麵子?倘若你估計到送禮者“別有用心”,推辭有困難,不能硬把禮品“推”出去,可將禮品暫時收下,然後找一個適當的借口,再回送相同價值的禮品。實在不能收受的禮物,除婉言拒收外,還要有誠懇的道謝。而收受那些非常禮之中的大禮,在可能影響工作大局和令你無法堅持原則的情況下,你定要撕破臉麵不收,也比你日後落個受賄嫌疑強。

朋友多了路好走

讀怎樣的書,也就是在交怎樣的朋友;交怎樣的朋友,也就是在讀怎樣的書。朋友的類型越多,說明你讀的書的種類也就越多,涉及到的生活領域也就越多,積累的人生經驗也就越豐富,你的生活過得也就越幸福。

瀟灑的日子無過於8個字“左右逢源,八麵玲瓏”。如果你自命是塊聖潔的水晶,永遠應該站在塵世間的那些凡人之上的話,那麼你“絕世而獨立”的身影恐怕隻要稍做晃動就會從萬丈高樓跌下,輸掉整個人生。

古話說得好:“萬兩黃金容易得,知音一個也難求。”“能得一知己,死而無憾。”魯迅先生也發出感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這都是說明知己朋友難覓。知己朋友難覓,是不是因此就要少交朋友了呢?或者一味強調交友的審慎,就認為這個也不可靠,那個也信不過呢?當然不是。人既然生活在大千世界之中,處在各種社會關係之中,交友是必然的,不但要有生死與共、患難不移的朋友,也要善於和有這樣那樣的缺點錯誤甚至是反對自己的人交朋友。

毛澤東胸懷博大,善於結交各種各樣的朋友。青少年時期,靠一張《二十八劃生征友啟事》,他和蔡和森、陳潭秋等人組織了新民學會,結交了一大批有誌之友。投身革命後,有朱德、周恩來等一批親密戰友在他身邊。同時,毛澤東還與李淑一、章士釗、柳亞子等許多平民百姓、民主黨派人士,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通過朋友,他掌握了社會各階層各黨派的情況,為發展統一戰線、製定黨的方針政策,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見“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結交各式各樣的朋友,對於取長補短、開闊視野、活躍思維,都是有益的。

唐代畫家吳道子出身貧寒,後被唐明皇召入宮中做供奉,與將軍裴曼、長史張旭結交為友。在洛陽,裴曼請吳道子到天宮寺作畫,並厚贈與金帛,吳道子婉言謝絕,隻求觀賞裴曼的劍術。於是裴曼拔劍起舞,吳道子“觀其壯氣”奮力揮毫,寫出了絕妙的草書。這真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廣泛結交不同身份、不同職業、不同愛好的朋友,就能相得益彰。

雖然廣泛交友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又要審慎選擇。魯迅先生曾經說的:“我還有不少幾十年的老朋友,要點就在彼此略小節而取其大。”略小節,取其大,就是不斤斤計較小節,而要從大處著眼。看人首先看大節大誌向,大情趣,不是盯住對方的缺點錯誤和小毛病不放,而是用發展的、變化的觀點看人。如果不能略其小,取其大,就不能與人為善,也就不能全麵地客觀地評價一個人。而可能一葉障目,不識泰山,最終失去朋友,得不到真正的友誼。

近代知名學者王國維是個不可多得的才子。他博聞強記、智力過人,在甲骨文研究上卓有成績。後被羅振玉賞識,結為朋友,後又成了兒女親家。王家貧窮,羅振玉常在經濟上接濟王國維,但他隻是為了將王國維當成賺錢的機器。羅大量收進甲骨文,讓王國維來考釋,但發表文章的署名卻都用羅振玉的名字,使他賺了大量的錢。而王國維最終由於經濟上有勒逼,壯年投湖自盡。這都是他交友不當害了他。

郭沫若曾指出:王國維之所以戛然止步,甚至遭到犧牲,主要是朋友害了他。而魯迅之所以始終前進,一直在時代的前頭,也未始不是得到了朋友的幫助。魯迅之所以能成長為共產主義戰士,除了主觀上的原因之外,也得益於他身邊的那些良師益友。

在誌同道合和高尚情趣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友誼,是萬古長青的,不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褪去溫暖的顏色。與品質高尚的人交朋友,結下的真摯友誼是提高你自身素質和生活品位的催化劑。因此,有這麼一句話:朋友不嫌多,有水平的朋友不嫌少。

友愛之光

用真誠的心,熾熱的情造出友情的佳釀,透明如我們的清純,甘甜似我們的熱情,幹杯的時候落進彼此最真的祝福,清甜芬芳的滋味足以讓我回味一生。

有一首名叫《友情》的歌,歌詞的開始:“友情,人人都需要友情,不能孤獨走向人生旅途。”是的,在人生的路上,有你有我,有朋友的偕伴,才不會孤單寂寞。成功時,有朋友的掌聲鼓勵;失敗時,有朋友的熱情安慰,這就是友情的可貴。

莎拉坐在客廳裏,緊握著拳頭氣憤地說:“我永遠也改不了,我一錯再錯!”

莎拉所指的是她一次又一次地聽從她的朋友奧黛莉勸她做這做那。這一回,她聽了奧黛莉的意見,把她的廚房糊上一層最新式的紅白條牆紙。“我們一塊去商店選中了這種牆紙,因為奧黛莉喜歡這一種,說這牆紙能使整個房間活躍起來。我聽了她的話。而現在,是我在這個蠟燭條式的牢房裏做飯,我討厭它!我怎麼也不習慣。”她感到,這一折騰既花費了錢,又一時無法改變。

莎拉意識到自己不僅是對選牆紙一事憤怒,而且氣憤自己又受了奧黛莉意誌的擺布。

同樣也是奧黛莉,說莎拉的女兒太胖了,勸她叫女兒節食。她還說她的房子太小,使她為此又花了一筆錢。

莎拉問題的關鍵在於要學會尊重自己的意見。過去她的意見總要事先受奧黛莉的審查或者某個類似奧黛莉的人物的審查。後來她有了進步,盡管奧黛莉說那雙鞋的“跟太高,價也太貴”,她還是買了那雙高跟鞋。莎拉回憶說:“我差點又讓她說服了。但我還是買了,因為我喜歡,您可以想象當時奧黛莉的臉色有多難看!”最有趣的是,最後奧黛莉自己也買了一雙同樣的鞋,因為鞋樣式很時髦。

莎拉現在所做的調整隻是與另一個女人的關係的界限。她仍然把奧黛莉當作好朋友。

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類似的朋友,在特殊情況下,有的人願意受朋友的控製,是因為他缺乏主見,產生了對朋友的依賴,而過分的依賴會讓朋友產生反感。

塔娜是位年輕婦女,她願意讓一位朋友擺布她的生活。與莎拉不同的是,塔娜卻是主動要求受控製。當她的垃圾處理裝置出毛病後,她給好朋友瑪莎打電話,問她怎麼辦。訂閱的雜誌期滿後,她也去問瑪莎是否再繼續訂。有時她不知晚飯該吃什麼時,也給瑪莎掛電話問她的意見。瑪莎一直像個稱職的母親一樣,直到有一天出了亂子。那天,瑪莎的一個兒子摔了一跤,衣袖給劃了個口子,需要縫針。塔娜又打電話問問題了,由於非常疲倦,瑪莎嚴厲地說道:“天哪!看在上帝的份上,塔娜,您就不能自己想想辦法?就這一次!”說完就掛了電話。

塔娜對瑪莎的拒絕感到迷惑不解,她說:“我還以為瑪莎是我的朋友呢,連這樣的小問題都不肯幫忙,太讓人傷心了。”

過分的依賴會損害你和朋友的關係,而且是雙方的,朋友並非父母,他們沒有指導和保護你的義務,他們能給你支持,但不可能包辦代替,你必須清楚,他隻不過是朋友而已。你自己不能做決定,缺乏主見,就會使你受到朋友正確或錯誤的意見的影響。為此,你應該立刻決定,擺脫對朋友的依賴。

不要失掉朋友

朋友,是我們在成功時刻歡喜的分享者,是我們在失意時刻憂愁的分擔者,是我們在無聊時刻煩躁的對抗者。朋友,在生活中應該有著絕對崇高的地位。一個人失去了朋友,成功就會棄他而去。

著名作家傑克·倫敦的童年貧窮而不幸。14歲那年,他借錢買了一條小船,開始偷捕牡蠣。可是,不久之後就被水上巡邏隊抓住,被罰去做勞工。傑克·倫敦瞅空子逃了出來,從此便走上了流浪水手的道路。

兩年以後,傑克·倫敦隨著姐夫一起來到阿拉斯加,加入到淘金者的隊伍。在淘金者中,他結識了不少的朋友。他這些朋友中三教九流什麼都有,而大多數是美國的勞苦人民,雖然生活困苦,但是在他們的言行舉止中充滿了生存的活力,而且對待朋友十分真誠。

傑克·倫敦的朋友中有一位叫坎裏南的人,他來自芝加哥,他的辛酸曆史可以寫成一部厚厚的書。傑克·倫敦聽他的故事經常潸然淚下,而這更加堅定了傑克·倫敦心中的一個目標:寫作,寫淘金者的生活。

在坎裏南的幫助下,傑克·倫敦利用休息的時間看書、學習。1899年,23歲的傑克·倫敦寫出了處女作《給獵人》,接著又出版了小說集《狼之子》。這些作品都是以淘金工人的辛酸生活為主題的,因此,贏得了廣大中下層人士的喜愛。

傑克·倫敦漸漸走上了成功的道路,他著作的暢銷也給他帶來了巨額的財富。

剛開始的時候,傑克·倫敦並沒有忘記與他共患難同甘苦的淘金工人們,正是他們的生活給了他靈感與素材。他經常去看望他的窮朋友們,一起聊天,一起喝酒,回憶以往的歲月。

但是後來,傑克·倫敦的錢越來越多,他對於錢也越來越看重。他甚至公開聲明他隻是為了錢才寫作。他開始過起豪華奢侈的生活,而且大肆地揮霍。與此同時,他也漸漸地疏遠了那些窮朋友們。

有一次,坎裏南來芝加哥看望傑克·倫敦,可傑克·倫敦隻是忙於應酬各式各樣的聚會、酒宴和修建他的別墅,對坎裏南不理不睬,一個星期中坎裏南隻見了他兩麵。

坎裏南失望地走了。從此,傑克·倫敦的淘金朋友們也永遠地從他的身邊離開了。

離開了生活,離開了寫作的源泉,傑克·倫敦的思維枯竭,他再也寫不出一部像樣的著作了。於是,1916年11月22日,處於精神和金錢危機中的傑克·倫敦在自己的寓所裏用一把左輪手槍結束了一生。

朋友也許會吃你

我們要知道,無論何時,都不能放棄那些曾經患難與共的朋友,因為隻有他們,才是你心中最值得珍藏的財富,而且會陪著你,直到地老天荒。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一句話可謂道盡所有世態炎涼。雖然利益可以讓你過上富貴榮華的日子,可是有一種東西是金錢所不能左右的,那就是感情。如果朋友之間讓利益的腥味兒盯上,那麼你的人生就會變得危機四伏。

“朋友”在中國傳統中是兩彎相映的明月組合,講究一個肝膽相照,義字當先,可惜當今正在為一個“利”字浸泡。

1990年8月,馮醫生在桂林進修,碰到一個叫修竹的女人心髒病發作。救死扶傷為馮醫生的信條,他馬上組織搶救,這以後,兩人自然結成朋友。修竹戴金絲眼鏡,看起來溫柔可人,常說要報救命之恩。1990年8月,說自己所在的深圳公司給她分了4個股份,每股2500元,三個月後可獲利2萬,並表示讓兩股以示謝恩。此等朋友、此等友情,馮醫生不由不信,立即將5000元交給她。

1991年春節後,修竹又對馮醫生說:“上次股紅沒分,是公司用股紅做一筆大生意,三個月每股回報3萬。因為是老朋友,親戚我都沒給,再讓兩股給你,每股3000元。”話熱語情熱乎乎的,馮醫生又把父親多年積攢的6000元交給修竹,修竹說他這個朋友“爽”,不久,又把他介紹給自己的兒子誌新。

誌新對馮醫生說:“你是我媽的朋友,我就算你的幹兒子,我一定要在經濟上幫你。”

又說:“我和北京一個朋友在內蒙古辦了個養殖廠,做皮毛出口生意,年純利幾十萬元,衝你是媽媽的朋友,把一個3萬元的股份給你吧,半年賺10萬元。”

馮醫生友情難卻,況且利大,扯債拉債借了3萬元交給誌新。

他天天盼分紅還債盈利,不料,1991年7月的一天,得到的消息是雙方的生意都虧了,馮醫生一聽,頓時一頭栽倒,暈了過去。

莫非修竹是騙子?不像,因為她的兒子誌新又來了,晃一晃50元一紮的現金,拿出一張4萬元的欠條,說要去買一隻價值連城的玉璧,買了回來能賣150萬元,還他馮醫生後還有多的。

人家舉債設法還錢嘛,馮醫生再次為朋友之情感動,拱手又讓出4萬元。

哪知誌新這一走音信全無,馮醫生的錢也一去不回頭了。

馮醫生這以後病倒床上,好在病後向公安局報了案。

公安局說這叫“殺熟”,一種當前極其普遍的宰朋友手段。

“殺熟?”馮醫生聞所未聞,他不懂朋友之道何以變得這樣險惡。

馮醫生的教訓是慘痛的,但不算巨大。殊不知到處有“殺熟”的慘劇,如1991年6月,江蘇國營新洋農場油米場給深圳一位董姓的朋友騙去600噸大米價值63萬元;1992年W市210名窮教書匠給一位代理新疆某油田內部債券的朋友涮去100萬元。著名的“殺熟”例子恐怕得首推全國最大賄案犯曾利華。她慣用的手法是以朋友的推心置腹和朋友的熱情奔走,幫要房地產項目的“朋友打通關節”,當然,“關節費”是要的,一次是44萬元人民幣和1000美元,一次是60萬人民幣和2.8萬美元,要到後則大大咧咧地揣到私囊裏頭。

人們記憶猶新的傳銷活動害得多少親朋好友傾家蕩產,走投無路。因此,大家一定要記住:不要過分相信朋友,尤其在金錢的問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