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簡單生活的味道(1 / 3)

生活原本就是單純的,如果你堅持要待它如臨大敵,那就是你的不對了。

先將風馳電掣的生活暫停,冷靜地看看除了金錢、權力之外你還剩下了什麼。不需驚詫,健康早已不知所蹤,精神再不知“放鬆”是怎樣的滋味,頭腦裏除了物欲絲毫沒有再為年少時純淨的美好留下些位置。也許這一切失去的你都會說我不在乎,可是當你麵對自己心靈的時候,不知是否還有這樣直白的勇氣。

所以,要記得,這個世間還有太多不能放棄的東西,它們才是人生真正的溫暖。

小心精神崩潰

弦繃得太緊,一撥就會斷。人繃得太緊,就容易精神錯亂。弦斷了,尤可續,人斷了,哪怕你擁有三千裏大好河山,都絲毫不能體會到任何的存在,別說是幸福了。

每個時代總有一種流行性傳染病,而精神崩潰,便是現代文明社會的一種調整擴張的傳染病。

我們生活在這個旋風般緊張的文明社會裏,我們的身心常常有不能維係的危險。就像一架豪華的新型飛機,雖然裝備先進發動機,但因載貨過重,在強烈的旋風中墜落是不足為奇的。

所以,許多現代優秀人物,在緊張的生活中猝然離世,我們除了惋惜外就隻能再加一句“可以理解”了。

精神崩潰有兩種:一種是由於嚴重的疾病,破壞了控製人的全部身心活動的神經中樞,這是真正的精神崩潰。好比電話總局被炸,電線全被破壞,電話總局不得不停止營業,因為它的機構,從根本上已經損壞了。

第二種精神崩潰,和神經中樞沒有關係,並不是真正的“精神崩潰”。比如電話總局的機構本是完整的,但因生意太好,裝電話的人太多,局裏接線員應付不了這樣的忙碌;有些構造部分本來不很堅固,再加上業務過分忙碌,就會影響到全局,各個部分都出毛病,不能通話,於是也不得不暫時停業,以便進行整頓和修理。

所以,一個人的工作過於忙碌,忙得無法完成他的工作,或當他的神經中樞被一種嚴重的疾病破壞了的時候,那種情形也就是這樣的,而其原因與治療之道,則大不相同。

你如果覺得你的精神出了毛病,大有崩潰危險之時,最重要的自然是請醫生檢查。如果醫生檢查證明,你有一種屬於器官方麵的病,那麼你必須信任他,請他為你調治。

如果醫生檢查後確定你的身體本身並沒有什麼毛病,那麼你應當給自己開一張關於你生活狀況的清單,自我檢查為什麼你的生活會給你這樣的打擊,使你不能在生活的戰鬥之中取勝?檢查明白之後,才可以徹底加以治療和補救。

所以像這樣的精神病症狀,實在是致命的先兆,它告訴你,你需要暫時停止工作,因為還有更大的危險在後麵。

有些人在失去金錢或愛人後,便有精神崩潰的危險。因為他們的生活一向是建築在金錢給他們的自尊和愛人給他們的自信上,一旦失去金錢和愛人的支持,他們就難以生活下去,就有精神崩潰的危險,因為他們害怕當威脅突然襲來的時候,沒有武器可以抵擋。

日本人當眾受辱之時,會剖腹自殺,就是因為承受不住那種侮辱;生活在西方世界裏的人,不會采取剖腹自殺的方法,有更“文明”的方式——精神崩潰。

精神崩潰的發生,有時候在高中或大學畢業的前後,或正打算要幹一件大事以前,或想到老年要依靠親戚生活,或在大病之後,想到權力、能力全都失去,將來如何生活的時候。

精神崩潰,並不是能力弱的表現,它表示你承受不住過重的負擔。沒有一個人,可以誇口說從來沒有精神崩潰的症狀,有了精神崩潰的症狀,也不必慚愧。因為它表示你的誌向已經超過了你的能力,或是為命運所迫,必須承擔過重的責任,而你實際上不能承擔的原因。

保持精神健康惟一的方法,是采用了解、激勵和啟發的方法,重新評估自己的價值,讓自己重新回到人群和工作中去,回到娛樂和愛情的世界裏去做自己的上帝,拯救一切。

自殺和解脫不是一個級別

自殺?為什麼?難道生活對你吝嗇得都要取走你的生命嗎?佛說,自殺者根本不能解脫,他們隻能加重自己的罪孽。隻有善終才是大智慧。因為自我了斷是殘忍的,毫無生命希望的。他不但給社會以損失,更會讓親友陷入無盡的痛苦。如此惡行,佛祖怎麼讓他重登新生的彼岸?

自殺是弱者的行為,是對生命意義無知的表現。其實一個人之所以想要自殺,不外乎太自私、太為自己著想,沒有能力應付外來的壓力。一個人如果天天隻想“我”、“我想”、“我要”、“我愛”,就會感到生命很有限。隻要能夠活出責任,活出心中有人,自然不會想要自殺。一個人要愛大自然,這麼美好的山河大地,為什麼要離開呢?一個人要愛國家、愛社會、愛眾生,這麼有成就的社會,何以不愛它就想離開呢?想到家人、朋友,他們不是都愛過你、幫助過你嗎?你何以忍心離開大家呢?所以能夠活出責任,活出心中有人,自然不會想要自殺。

現代社會因競爭激烈、變動加大,壓力也往往隨之而來。加上家庭等支持係統功能減弱,讓許多人一時找不到情緒出口,嚴重者就容易產生輕生念頭。

一個人會自殺,通常會先曆經三個關卡:第一關為“出現自殺意念”,第二關是“研擬自殺計劃”,第三關則是“進行自殺行動”。

防止自殺的方式之一,就是減少“危險因子”,增加“保護因子”。所謂的危險因子包括中年失業、情感挫折、債台高築、久病厭世等眾多因素;保護因子則涵蓋親情與友情的支持、宗教信仰的寄托、個人的應變能力、調適環境的能力等。

當危險因子增多時,保護因子必須也跟著提高,才能維持一個人的身心平衡。

除了可能因危險因子增加造成自殺幾率提高外,“憂鬱症”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統計發現,出現自殺行為的族群中,有八成至八成五的比例患有憂鬱症;而門診病人中,也有六至七成出現憂鬱症症狀。因此,如何幫助自己或他人擺脫憂鬱,亦成了預防自殺的重點之一。

盡管憂鬱症看似無形,但仍是“有跡可尋”。當一個人身心出現長時間沮喪、記憶力或注意力變差、食欲下降、體重減輕、容易疲倦、麵帶愁容、失去熱忱活力,甚至產生輕生意念時,就代表他可能已經出現輕度憂鬱症的症狀。

現代人工作忙碌,加上許多人因為追求完美、希望獲得他人肯定而不斷給予自己壓力,加上又過度壓抑情緒,壓力指數也就一直降不下來,一旦時間久了就容易出現憂鬱症。因此,適時為情緒找出口,以及旁人的陪伴與傾聽也益加重要。

想要真正走出生命“憂”穀,除了可求助精神科醫師或心理谘詢師等專業治療外,對當事者而言,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出自己的壓力源頭,學習如何處理壓力、解決問題,才能避免壓力如影隨形,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防止自殺之道,人們除了要有挫折教育,要有抗壓能力以外,還要找出自己的人生目標。有目標,路就會走得遠,走得長,因此要防範自己萌生自殺念頭,惟有找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活出生命的尊嚴與歡喜。

人的一生隻能活一次,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別人代替不了,所以,要正視“生命的一次性”與“不可替代性”,對自己的生命給予重視與尊嚴。當你懂得尊重生命,知道生命存在的可貴與難得,就會珍惜生命,而不會因一點挫折就自暴自棄,甚至喪失生存的意誌而自殺。

如果能夠了解生命的真相,就有力量去忍受、接受、化解。所以,希望想要自殺的人都能勇敢、堅強,以生命來服務、奉獻大眾,這不是比尋死要好得多嗎?簡單生活外在的榮光隻是虛偽的假象,隻有心靈的舒適才是幸福之源。簡單生活,自然的狀態讓心如明鏡般綻放。

某一個寧靜的夜晚,德克在自己郊外的小屋中和家人圍坐在爐火前望著窗外的星空,靜靜地聆聽,靜靜地觀察。桌上幾支蠟燭跳動著火焰,爐中的鐵鍋冒著熱氣。每一次小屋之行都讓德克一家感到家庭的溫馨和對生活的感恩,夜晚也充滿了神秘和憧憬。

當然,倡導無電的簡單生活並不一定是物質的匱乏,但它一定是精神的自在狀態;簡單生活也不是無所事事,隻是心靈的單純。一個清潔工和一個公司總裁同樣可以選擇過簡單生活,一個隱居者和一個百萬富翁如果都認同簡單的做法,他們同樣可以更充分地吸取生活的營養,然後快樂終生。“簡單”的關鍵是你自己的選擇和內心感受。就像素食主義隻是簡單主義者的一種選擇,但並非簡單生活的實質。

有人問我,“簡單生活”是否意味著苦行僧般的清苦生活,辭去待遇優厚的工作,靠微薄的存款過活,並清心寡欲?事實不是這樣。“簡單”意味著“悠閑”,僅此而已。豐富的存款,如果你喜歡,那就不要失去,重要的是要做到內心的滿足與平衡,不要讓金錢給你帶來焦慮,不要讓金錢讓你違背本意地去做令人良心受到質問的事情。

當我們為擁有一幢豪華別墅、一輛漂亮小汽車而拚命地工作,每天晚上在電視機前疲憊地倒下;或者是為了一次小小的提升,而默默忍受上司苛刻的指責,並一年到頭陪盡笑臉;為了無休無止的約會,精心裝扮,強顏歡笑,到頭來回家麵對的隻是一個孤獨蒼白的自己的時候,我們真該問問自己幹嗎這樣,它們真的那麼重要嗎?

簡單的好處在於:也許我沒有海濱前華麗的別墅,而隻是租了一套幹淨漂亮的公寓,這樣我就能節省一大筆錢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比如旅行或者是買上一台早就夢想已久的DV機。我也再用不著在上司麵前唯唯諾諾,我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提升並不是惟一能證明自己的方式,很多人從事半日製工作或者是自由職業,這樣他們就有更多的時間由自己支配。而且,如果我不是那麼忙,能推去那些不必要的應酬,我將可以和家人、朋友交談,分享一個美妙的晚上。

我們總是把擁有物質的多少、外表形象的好壞看得過於重要,用金錢、精力和時間換取一種有目共睹的優越生活,卻沒有察覺自己的內心在一天天枯萎。事實上,隻有真實的自我才能讓人真正地容光煥發,當你隻為內在的自己而活,並不在乎外在的虛榮時,幸福感才會潤澤你幹枯的心靈,就如同雨露滋潤幹涸的土地。

我們需求的越少,得到的自由就越多。正如梭羅所說:“大多數豪華的生活以及許多所謂的舒適的生活,不僅不是必不可少的,反而是人類進步的障礙,對比豪華和舒適,有識之士更願過單純和粗陋的生活。”簡樸、單純的生活有利於清除物質與生命之間的樊籬,為了認清它,我們必須從清除嘈雜聲和瑣事開始,認清我們生活中出現的一切。哪些是我們必須擁有的,哪些是過分奢侈的,哪些是必須丟棄的。

當我們發現不能接近他人,因隔閡而不能相互溝通,不過是匆忙、疲憊造成的假象。隻有當我們輕鬆下來,開始悠閑的生活才能真正體驗親密和諧,友愛無間。我們將不再在生活的表麵遊蕩不定,而是深入進去,聆聽生活本質的呼喚,讓生活變得更有意義。世界如此美好,可是你的繁瑣、浮躁卻破壞掉原本真實而又純淨的生活意義。你擁有一分簡單,便會釋放出一股輕鬆;保持一分單純,便會萌生出一縷恬靜,守候一分真我,便會得到一種瀟灑。用簡單清澈的眸子去觀察世界,你將得到關於生活的全部本質。

改善你的生活環境

要想在工作中輕裝上陣,就必須卸下身上的包袱。家裏和辦公室裏那些不必要的東西給心理造成的負擔,往往比許多人預想的要嚴重得多。永遠堆積如山的舊報紙是恐怖的,淘汰了卻舍不得扔掉的舊電器是危險的,以“百”為單位計量的衣服是愁人的……如果你不想再遭受它們的折磨,就要大氣地把它們從生活中清理出去,重給自己自由。

如何避免舊家什帶來的可怕後果?

房間中長期的無序混亂狀態,不僅不便於清掃,更會給你的身心帶來持久的傷害。你表麵上可能會慢慢地適應,可你的潛意識卻不會這樣。因此,你必須要付出行動了。

1、舊家具的增肥功效

舊家具也能使人變胖,這絕不是開玩笑。英國清理廢棄物的女專家卡·金斯頓經過4年的研究,驚奇地發現:那些在房間裏堆放了過多廢棄物的人,體重往往都會超標,原因很可能是脂肪和物質財富都是用來自我保護的。身體超重經常和情緒上的“堵塞”有關:就像你對某些舊的紀念品無法釋懷而將其積攢起來一樣,你體內的新陳代謝也沒能正常進行,而是變為脂肪的積累。

給你的建議是:為你擁堵的房間製定一套“減肥”方案吧,這一過程其實比真正意義上的減肥容易得多。接下來就是行動了。一位女士曾這樣說道:“在空蕩蕩的房間裏,那種壓抑的感覺再也沒有了。”

2、“儲藏”而非“收藏。”

每個人都多多少少有收集東西的嗜好,比如發夾、口紅、書、打火機、咖啡杯、毛絨玩具、動物雕像或是郵票等等。這種積攢通常從很小的規模開始,起初可能隻是在書櫃、裝飾櫃裏擺放一些裝飾的東西,漸漸地它就變成了你的一項家務,你開始收集壁紙、桌布、壁畫、手絹、餐巾、餐具,甚至給你收集的小玩具(小青蛙、熊、牛等)做衣服。這種行為背後,潛藏著人類自古以來都在尋求的認同感,就像北美印第安人的圖騰崇拜一樣,而它的結果,則是給房間帶來了難以計數的儲藏品。

你要用批判的眼光審視一下自己所積攢的物品: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收集這些物品的?潛在的原因是什麼?你當時對這種物品的需求現在依然存在嗎?還是你已經被習慣性的收集所束縛?然後,設法停止這種無意義的收集。通常情況下,可以從放棄自己積攢的火車模型或是老式咖啡杯開始做起,這要比直接大量削減自己的“收藏品”容易得多。如果你有位和自己愛好相同的朋友,不妨把這些東西轉送或是賣給他,以此還能給自己帶來不少快樂。如此一來,不但你的生活得到了真正的簡化,你還擁有了更多的自由去做別的事情。

你一定要把“收藏”和單純意義上的“儲藏”嚴格區分開來。真正的收藏應該是係統化、專業化的,比如收集彩繪陶瓷蛋杯,名字相同的人的名片或地址,各種泰迪熊。培養自己的收藏愛好是件好事,為此騰小時間和空間是值得的。

與此相反,儲藏則是非係統性地積攢一些原本和你毫不相關的東西。這些東西你在生活中根本不需要,而為了保存和看管它們,你卻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空間。隨著它們越來越多地被積攢起來,你反而會被它們所控製,它們不斷吞噬你的時間、精力,占用大量的空間,直到最後轉化成一堆垃圾。你積攢這些原本毫無用處的東西的動機有很多種:出於對贈送你物品的人的尊敬,為壞年景做準備,以備不時之需,購買時花了很多錢,或是準備傳給自己的下一代。

出於以上動機保留下來的物品,你可以徹底清理掉了。你要學會有選擇地從自己積攢的物品中挑出有價值的紀念品保存起來,真正的收藏是能夠給你帶來無窮樂趣的。

3、清理你的大衣櫃

必不可少的單品:所有你在最近8周經常穿的衣服,都掛到掛衣杆的最左邊,其中毛衣、T恤衫可以放到專門的格層裏。有些衣服可能不適合在眼下的季節穿,不過你若是覺得氣溫一旦轉暖或轉冷,就會馬上穿著它們出門,那它們也應該歸入這一類。這些挑選出來的衣服就是你最喜歡穿的了,一般它們所占的空間都不會超過衣櫃的四分之一。

“雞肋”衣物:那些你有一年以上沒穿過的衣服,以後大概也不會再穿了。它們占用了你衣帽間裏過多的空間,所以,趕緊把它們都挑出來!即使會有幾件價格昂貴的或是受贈於好友的也不例外,要知道,正是它們浪費了你衣帽間裏寶貴的空間。你可以把它們裝到箱子裏捐贈出去,在二手市場賣掉,拿來送人或是幹脆丟進垃圾箱。

舍棄那些古怪、誇張的衣服,它們很快就會過時,你應該添置些適合各種場合的單色套裝。另外,不要把錢花在那些很少穿著的節日禮服上,你更需要的是平常穿的衣服。再有就是要注意,我們優化後的衣帽間,裏麵放置的都是最常穿的衣物,它並不針對哪個特定的季節,而在領帶、頭巾、飾物這些飾品上,你則不妨根據當前的潮流給予特別關注,因為這些東西往往會根據時間的推移而卷土重來,比如最近時興的複古風。誰說你幾年前買的那個誇張的百合胸針落伍了?

營養平衡

一位法國營養學家指出:一個民族的命運,決定於它吃什麼和怎樣吃。

這個社會不可能每個人都說:“我是為美食而生。”但絕大多數都會說:“我是為工作而生。”於是,忽視了一切的休閑而樂此不疲地工作著,忙碌著,一起被省略掉的,還有那可憐的用餐。

當然,對於那些無聊又始終對美麗“貪婪”的追求著的瘦身女性,我們也抱之以同情,畢竟人家也是以犧牲健康和壽命為代價的。

不管你是工作狂也好,是瘦身狂也罷,你都必須要知道,人要生存,就必須在飲食中取得肌體所需要的能量,用以供給心髒跳動、肺髒呼吸、腎髒排泄,以及維持適宜於生存的體溫,維持骨骼、肌肉的生物緊張度等。

人如得不到能量物質的支持,生命活動就終結了。

也許有人會說,我不願這一生就為“吃”而生存。可是如果你拒絕它,你一定生存不了。“弱肉強食”,連自然界都得承認食物是生命的最高法則,你掙脫得了?不過話又說回來,“吃”不是胡吃海塞,它是很有講究的,要營養均衡,否則過猶不及。

營養全麵平衡的原則。平衡營養的主要目的是滿足人體正常的生理需要,有利於吸收和利用,又不增加肌體負擔。合理營養的基本原則可以概括為全麵、平衡、適當。

1、海納百川

它的意思是指各種營養素攝入要全麵,食不厭雜。人體所需的營養有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無機鹽、水、纖維素等。任何一種營養素的缺乏都會直接影響肌體健康。飲食要豐富,才能獲取全麵的營養。任何一種自然食品都不能全麵滿足人體營養需要,因此飲食要多樣化。飲食要注意葷素、粗細、主副食物搭配,花、果、根、莖兼顧,才有利於全麵營養。假如,吃一條魚或一隻雞,從全麵營養角度看,應當包括骨頭都吃下去,但傳統食品加工無法把骨頭粉碎。現代食品加工業的發展將給全麵營養帶來方便。

2.營養均衡

均衡是指各種營養素攝入與人體需要之間相對平衡。兒童肌肉骨骼生長需要大量的蛋白質、鈣;運動員需要大量的高能量食物;孕婦需要攝入較多卵磷脂等脂類以滿足胎兒腦神經係統的發育;一些病人補入大量維生素C能減輕病情,加快康複;女性由於月經關係比男性對鐵的需要量大;一日不同時辰、一年不同季節、不同生活工作節奏和對不同環境的適應需要,導致飲食營養需要也有差異。對每個人來說,營養攝入過少,不能滿足需要,可發生營養不良性疾病;攝入過多,既是浪費又對肌體產生負擔,產生營養過剩性疾病。如整日打坐念經的和尚或長期練靜氣功的人不吃葷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他們消耗能量小,葷食都是高能量食品,攝入後能量無處釋放。再者,攝入肉食後,血脂濃度高,血液粘滯度加大,靜坐時心率緩慢,很不利於推動血液循環,故食肉後靜坐會打瞌睡。

3.比例協調

在你準備大快朵頤時,要注意你所攝入各種營養之間的配比要適當,在全麵和平衡的基礎上製定合理膳食搭配。人體元素組成及其人體不同狀況下對各種營養素需要量是有一定配比的,隻有符合人體需要的搭配才有利於更好地吸收和利用。日常飲食中我們應當注意供給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要適當,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的比例要適當,葷素比例適當,主副食比例適當,一日三餐、一年四季、一生不同階段食物搭配要適當。老年人飲食適宜低鹽、低糖、低脂,高優蛋白、高纖維素、高維生素。另外,適當服用調節性保健食品是必要的。保健食品是人類的智慧,是增進健康和科學延壽的重要著眼點。近年來保健食品發展很快,品種繁多的保健品廣告攻勢一浪高過一浪,令人眼花繚亂,躍躍欲試。對此一定要注意,切記不能亂服。如含有機鍺、硒量高的保健食品對土壤中非缺鍺、硒地區人群的健康沒有作用,多用後反而會中毒。目前,市場上很多調節性保健食品是建立在傳統醫學基礎上的,有補陰助陽、健脾胃、養肝腎、行氣活血、安神等區別,適合於不同的身體狀況,需要了解有關知識或在專業工作者指導下購買服用。

睡覺,並且快樂著

隻有首先懂得了吃,才有可能懂得健康,得到健康,然後才能精力充沛地在自己得意的人生中,呼風喚雨。“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人,似乎就是為了睡覺而生的動物。當然,不能一年四季都“冬眠”,生活還是要過的,工作還是要做的,隻是不要為了工作付出全天24小時。

當今社會是一個缺乏睡眠的社會。成年人每天的睡眠時間,要比他們的祖父母一輩少70分鍾以上;與1910年的青少年相比,當代青少年每天的睡眠時間甚至減少了90分鍾。我們這個時代的許多免疫幹擾症、傳染病、神經性疾病、偏頭痛和過敏症,歸根到底都是由睡眠不足造成的,可見休息不好確實是個大問題。

是的,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無暇自顧,但至少有一點我們必須而且應該能夠做到,那就是注意休息。這不是浪費生命,而是再造生命。

如何認識休息的重要性呢?讓我們從對疲勞的認識開始談起。

疲勞是一種精神和情緒上的緊張狀態,一般來講,在完全放鬆之後,它就消失了。

防止疲勞,就是要好好休息,在你疲勞產生之前好好地休息。

我們要先了解一下疲勞的增長速度。

美國陸軍曾經做過好幾次實驗證明,即使是年輕人,經過多種軍事訓練強壯的年輕人,他如果不帶背包,每小時休息10分鍾,那他們的行軍速度就會增加一倍。

約翰·洛克菲勒保持著兩項驚人的紀錄,他賺了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錢財,而且還活到了98歲。

他這兩點秘訣是什麼呢?

很簡單,一個是遺傳,他們家中世代長壽,另一個原因就是他每天中午都要在辦公室裏睡上半小時的午覺。他就躺在辦公室的大沙發上,這時不論是什麼重要人物打來的電話,他都不接。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丘吉爾執政英國的時候已經六七十歲了,但卻能每天工作16個小時,堅持數年指揮英國作戰。他的秘密又在哪裏呢?

他每天早晨在床上工作到11點,看報告,發布命令,打電話,甚至在床上舉行重要會議,吃過午飯後,再上床午睡1個小時。而在8點鍾的晚飯前,還要上床去睡上2個小時,他根本就不需要去消除疲勞,因為毫無疲勞可言。正是由於這種間斷性的經常休息,他才有足夠的精神一直工作到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