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從以下幾方麵入手來正確地認識自我:
需要
需要是有機體感到某種缺乏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傾向,它是有機體自身和外部生活條件的要求在頭腦中的反映。馬斯洛是美國的一名心理學家。他所提出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歸屬和愛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實現的需要
馬斯洛認為,這五種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與生俱來的,它們構成不同的等級或水平,並成為激勵和指引個體行為的力量。並且需要的層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強,潛力越大。隨著需要層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應減弱。在高級需要出現之前,必須先滿足低級需要。
對於我們青少年,首先你就要了解自己有什麼樣的需要。我們的需要是多方麵、多層次的。通常而言,生理上一個起碼的溫飽需要,當然家庭條件好的還會有更高的生活品質的需要;其次,由於生理年齡的特點,有渴望得到愛護的需要,比如父母、長輩、老師的愛護,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安全感;再次,有對結構完整的家的需要,也就是需要一個穩定的歸宿。同時,渴望愛與被愛,有自己的喜好,有對家長、師長、同伴,包括異性等愛的自由的權利,也渴望得到他們的愛;第四,有強烈的自尊心,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最後,也就是一個人人生價值的最終目標,實現自己的理想和願望,得到他人和社會的認可。
動機
動機是推動人從事某種活動,並朝一個方向前進的內部動力,是為實現一定目的而行動的原因。簡單地說,便是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的真正的原因。動機是個體的內在過程,行為是這種內在過程的表現。比如,你很餓,吃東西,那麼造成你“吃東西”這一行為的原因是你自身身體原因,就是為了維持生存的需要。而“你為了考上理想大學而努力學習”,這一行為中,其動機可能有很多,而且原因中也會有主有次,一是為了自身的夢想,實現自己的價值;二是迫於外在的壓力,如父母,同伴,就業壓力等等。所以不同的活動其動機也會有所不同。
動機的種類:
1.根據動機的性質:生理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生理性動機有:饑餓、渴、性、睡眠。社會性動機有:興趣、成就動機、權力動機、交往動機。
2.根據學習在動機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分:原始動機和習得動機。
3.根據動機的意識水平分:有意識動機和無意識動機。
4.根據動機的來源分: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
作為青少年,應該對自己行為背後的原因做出客觀的分析,以便及時調整自己行動的方式方法,使自己的目標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比如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你可能起初是因為對方學習好,想利用對方提高自己的成績,而並非真正想跟他交朋友。但是,如果你能認真分析一下自己的動機,及其產生的後果,你可能就會改變自己原有的動機。因為你利用朋友的事情遲早會讓人察覺,這樣一來,盡管可能你的成績提高了,但對方或者更多的同伴會因此疏遠你孤立你,其結果你不僅失去了很多朋友及其他人對你的信任,同時你也成為一個“偽君子”。
相反,如果你能及時分析並調整自己的動機,那麼其結果則皆大歡喜:一是你的成績提高了;二是你還因此而獲得了一個在知識上、人品上均十分理想的好朋友好知己,也將有益於你終生。可想而知,得與失、利與弊,僅僅因為自己的動機不同而失之千裏。
價值觀
價值觀是社會成員用來評價行為、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自己合意目標的準則。價值觀通過人們的行為取向及對事物的評價、態度反映出來,是世界觀的核心,是驅使人們行為的內部動力。它支配和調節一切社會行為,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