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利用環境,發展人格(2)(1 / 2)

顯然,教師是學生的示範和導向,教師是學生的鏡子。學生的人格通過其行為表現出來,教師對其行為進行評價,使學生獲得反饋,反省自身行為和人格,並對自身人格進行改造和發展。這種機製必須建立在師生雙向或多向交往上。為此,就需要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夥伴式的師生關係。這種師生關係,既有利於學生的全麵發展,又有利於教師人格的完善。

民主的師生關係,意味著教師和學生對知識、問題民主探討,共同學習,充分注重學生的意識,設身處地理解學生,共同確立教學目標,共同參與教育教學活動,教師和學生在活動中互為運動員、裁判員,開放教學,開放思維,共同實現目標。

平等的師生關係,意味著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具有平等的地位,特別是對知識理解和問題的解決,師生都有各自平等的發表意見和看法的權利,教師不拿師權壓人,學生也參與教學決策,教師既是決策的指導者,義是參與學生學習的學習者。

夥伴式的師生關係,意味著教師不僅是學生的良師,還是學生的益友,是他們學習和探討問題的夥伴,在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相互信任、理解、寬容。當然,老師得有原則。這樣的師生關係和諧互動,變單向交往為雙向、多向交往,師生間具有親密協作的關係,教師和學生的言行全麵直接接觸,師生間的信息直接全麵的反饋,當然有利於學生人格的發展。

3.社會文化對人格發展的影響

將人和動物比較,人和動物具有共同性,表現在:他們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都要受自然規律支配;都有自然欲求,比如生存欲求、性的欲求。但人和動物是具有根本區別的,這種區別表現在:動物本能地適應環境,人能動地改造環境;人性製約著人的自然性,人的自然屬性滲透著人的社會文化性,受社會文化的製約,具有豐富多彩的人文色彩。比如吃,動物生吃,人就熟吃。因而,人具有人格,而動物不具有人格。人和動物的這些區別,是社會文化對人的熏陶和教育的結果,個體正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漸獲得自我而形成並具有人格的。

人類自己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創造了自己的文化,又把自己置於一定的文化環境之中,人類文化是形成人格的重要條件。沒有人類文化的熏陶,人就不能成其為人,也就談不上具有人格。不僅如此,每一民族都具有自己的文化,稱為民族文化,它塑造著一個人的民族性,使個體的人格特征打上民族的烙印。

我們既是一定社會文化的產物,而且又是社會文化的承傳者。作為前者,我們既要受人類文化的影響,又要受民族文化的影響;作為後者,我們既要傳遞人類文化,又要傳遞民族文化。正是在這種闡釋文化、傳播文化、運用文化的過程中,我們自覺地追求真知、創新價值、創造文明,從而完善自我人格。可見,我們人格的發展和完善離不開社會文化的影響。

一定曆史時期的社會文化,其內容足十分博大的。既有人類文化,又有民族文化;既有傳統文化,義有現代文化;既有東方文化,又有西方文化;既有主文化,義有亞文化。其中充滿精華,不乏糟粕。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應該是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又要古為今用、他為我用;既要突出主文化和時代主旋律,又要兼容並包。隻有這樣的文化環境才能真正塑造一定社會和一定時代的全麵而整體的人格。社會既應該激勵人們崇尚文化、崇尚科學、崇尚進步、崇尚文明,又要尊重人格主體的人格尊嚴和其自身價值、特點和特長。

麵對體製轉軌、社會轉型的現實,社會要形成良好的輿論導向,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我們要立足自身的特點和潛能,追求真知、勇於開拓、積極創新,獲得自我發展人格。

4.社會階層對人格發展的影響

原始社會末期開始,社會出現階層劃分,之後迄今每個社會都存在著階層。不同階層擁有的財富不同。從而所處的經濟、文化的層次和水平、享有教育的機會和程度甚至實際享有的政治權利都是有區別的。正是這些區別,使得人們人格形成和發展的環境存在著差別,從而影響著人們的人格發展。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體,必然處於一定的社會關係之中,歸屬於某一階層,個體所處階層的政治、經濟、社會地位狀況,是其人格形成和發展的外在環境基礎,也是個體自我認識、自我體驗等心理活動產生的現實基礎。

任何人無不處於社會的一個階層之中。在社會生活中的經濟利益、政治權利和社會地位,隨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文明程度的發展而變化,同時其地位也深受社會的政治經濟製度、文化背景和教育功能的影響。縱觀地位的曆史發展,我們在不同社會曆史條件下,所處的階層地位,不僅成為其人格發展的客觀環境條件和基礎,而且也是心理形成的客觀基礎,人格的發展和完善,就是在自我與這些環境的交互作用中進行的。因此,不同的曆史條件和社會製度下,人格具有不同的特點,人格不僅有著階層的烙印,而且有著曆史的烙印。可見,人格的發展和完善受自身所處的階層地位和曆史條件的製約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