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三寶(2 / 2)

沈大林麵露難色,他真心想和林家結交些友誼,可這代價似乎不大容易承受。半晌,他才咬著牙關開口,說道:“我的收藏裏倒是有幾樣拿得出手的,放在整個華夏也算奇貨可居,林少若是拿去,見誰都不跌份。”

林立要向誰送禮他不得而知,更不好過多置喙,但以林立如今的身價地位,能被他送禮的人定然不是泛泛之輩,對應的,要送的禮物,檔次應該處於極高極高的層次。

搞鑒賞搞了小半輩子,沈大林自然也搞收藏,並且藏品還頗豐,細數唐城,能跟他比收藏品的同好者,超不過三個,所以他自然是有能鎮住場麵的正當好東西的。

但問題在於,十分極品的收藏可遇不可求,對於他們這些收藏家而言,碰上一件便是無比的幸運,樣樣都當成心頭寶,要拿出一樣易手予人,都像是在心尖兒上剌下塊肉來,心痛得緊。

林立藏著修真者的冷傲俯瞰塵世,不屑於鑽研凡人間的往往來來,但他畢竟是懂的,這份禮是沈大林投向林家的敲門磚,接與不接都值得商榷。

所以他也陷入糾結,沒有心安理得地接受。

兩人同時沉默,許久之後,又同時心神明朗。

抬起頭來,沈大林說道:“林少有空的話,不妨移步到清水華庭我家裏去,把我那幾件物什過過目,說不定有林少需要的,豈不美哉。”

他終究把磚頭拋了出去,倘若順利拋入門戶,引出美玉自然好說。

不過這塊磚能否投準地方,還是得林立說了方能算數。

……

……

原來沈大林與林立住得很近,湯臣一品的樓王別墅在鎣山南麓,而清水華庭則在北方山麓與樓王別墅相背著拔地而起,兩片別墅群之間,步行走一趟隻需要一個小時左右,駕車則更快。

林立幾番盤算思量,還是決定收下沈大林獻上的誠意,來到他的居所做客,稍後會劫掠走別人一塊心頭肉。

清水華庭照格調講,並不遜色於鄰居湯臣一品,而以林立半個內行的眼光來看,清水華庭的堪輿風水布局,還要在樓王別墅之上,動工前可能請高人做過指點。

繼續的閑聊印證了他的猜測,清水華庭的別墅,價格確實比南麓的樓王貴上兩成,同樣也變相印證了林立的另一個念想,那就是會玩古董的人,果真很賺錢。

也就不枉費沈大林投名,還有自己的一番拉攏。

眼下林氏集團的產業涉足極廣,除去原本主營的礦產之類,又新添李家的影視業、食品業,隻有被官方牢牢把持的旅遊業尚難染指,但倘若與沈慈的合作談妥,將唐城大半旅遊產業收入囊中,也並不是問題。

林立思來想去,當今社會真正的暴利行業,拋開違法亂紀的不談,好像隻剩下古玩了。

亂世黃金盛世古董,這句話放在哪個年代都管用,而且今時今日的國家格局,將全世界的藝術品、古董行業都烘托得頂天高,想牟取巨大利潤,這一行不做不行。

沈大林,就是林氏集團上佳的門麵人。這筆寶貝與人情的互換,林立怎麼打算盤也虧不了。

視線再挪回沈大林身上,處境卻稍顯微妙。

茶過話畢,他從某個房間取來三尊古物到客廳,說品級,三樣古物無論年代、做工精巧程度或者所攜帶的特殊意義,都相差甚小,隻看哪件更合林立的眼緣。

林立不懂裝懂湊上去,拿著放大鏡細細將三尊古物都端詳過來,然後坐回沙發擰著眉頭冥思苦想。

第一件,據沈大林介紹,名稱叫九龍鎏金鏜,很明顯是件古代武將在戰場上殺陣所使用的武器,從後漢至今日,數千年時光,卻仍尚存著沉重與犀利,損毀得極少,鏜身鏜刃的鎏金留有八成,甚至連九龍紋路都還清晰可見,網上去栩栩如生,奪目又耀眼。

凡夫俗子大概是造不出此等兵刃的,歲月最是無情,林立估摸著這柄古鏜與古代修真人士,或許有著解不開的關係。

第二件則是一座道人雕像,同樣保存完好,幾乎無損。

按沈大林的說法,古時候和今天差不多,佛像和觀音像最常見,像錦盒裏中等大小的道人像,屬於十分稀奇的供奉。

佛教傳入中土的時間比道教晚了太多,許多人可能忘了道教才是華夏的本土宗教,以先秦百家爭鳴的道家為基,所以可以跟後漢的九龍鎏金鏜比曆史。

道人木刻寶相莊嚴,交給官方又是一件國寶,林立光是想象一下,都能對沈大林此時的心痛感同身受。

平民拿著件國寶級的收藏品,說出去是件非常牛掰的談資,但要把這東西拱手讓人,就是貨真價實的大出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