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王孫點頭道:“不錯。青田先生確實入了華音閣。”他沒有否認,那麼就是認可了此字乃是青田先生的親筆。試想除了他,除了皇帝之外天下又有誰能在禦書房題字呢?
吳清風續道:“青田先生掛冠前,不忍一手輔佐的大明江山崩壞,於是窺探天機,留下這八個字,據說關係到大明的氣數。曆代皇上都對此極為看重。我大明最大的敵人乃是北方的韃靼,正是外族,其重地距離遼東不遠。是以永樂皇帝一生都在對韃靼用兵。天佑我大明,在本朝終於有了結果。俺達汗來降,從此大明再也不用擔心北族。”
卓王孫淡淡道:“如此,豈不甚好?”
吳清風深深歎了口氣:“可惜一波才平,一波又起。”說著,他走到祭桌旁,祭桌上擺著的除了供品,就是一摞摞奏章。他取了最上麵的一本:“閣主請看。”奏章打開,隻見上麵第一行用朱筆圈著一行大字:“朝鮮藩王急請宗主大明派兵馳援,倭軍突襲朝鮮,攻陷平壤。十萬火急!”
吳清風見卓王孫不語,忙道:“奏章中說的是日出之國聚集了十萬大軍,侵入朝鮮,不到半月,就從釜山打到了平壤。朝鮮軍隊幾乎不堪一擊,全國陷落就在頃刻之間。”說著,他拿過一張地圖,手指在朝鮮的部分劃過,臉上的皺紋深深疊起,“隻怕倭軍狼子野心,圖謀的不僅僅是朝鮮,更是我大明的萬裏江山。他們的目的,應該是攻占朝鮮,以為跳板,北進遼東,南下中原。而我大明久經戰亂,特別是吳越王之亂使軍備幾乎全部瓦解。日出之國則剛經過戰國時代,軍備精良,經驗豐富。我大明以疲弱之軀,萬難抵擋其鋒芒。或者,這才是青田先生留下這八個字真正的用意——必亡外族,禍在遼東。日出之國所圖的,正是遼東!”
卓王孫淡淡道:“如此,國師不去勤王,來此祭天何為?”
吳清風大聲道:“能救得天下的,就隻有一人——華音閣主卓王孫!”他的頭猛然仰起,眼神帶著焦灼的渴望盯著卓王孫,“東海倭寇之戰,大家都以為是楊盟主率領中原武人取得勝利,但據我所知,若不是閣主一路破壞其重地,吸引了倭寇的注意,楊盟主隻怕決不能勝得如此輕易。更是因為閣主,倭寇的老巢幽冥島才會沉沒。可以說,這場勝利,閣主的功勞最大。楊盟主雖然也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比起閣主來,就不算什麼了。更何況,華音閣曆經千年經營,閣中蘊含了多麼強大的力量,想必也隻有閣主才知道。若是閣主肯傾全力對抗日出之國,出戰朝鮮,必能贏得完勝,保住大明社稷與黎民百姓的平安。貧道謹以天下生靈塗炭之大難,請閣主出山,平定朝鮮之亂!”說著,他深深鞠躬。
卓王孫的目光緩緩掃過嘉靖、祭壇,終至委頓在地的嫚兒。他的眼神平靜,似乎看到的,不過是芸芸眾生織成的螻蟻之圖。慢慢地,他的嘴角浮起一絲微笑:“好。我答應你。”
吳清風的身軀一震。他想不到卓王孫竟會答應他。天下蒼生,死則死矣。他決想不到卓王孫這麼簡單就答應了。究竟,是什麼讓他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吳清風苦苦思索。他要的,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