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訓練意誌力,做內心強大的自己(1)(1 / 3)

對很多人來說,由於缺乏必要的意誌力認知和訓練,多年來一直耽於惰性、意誌薄弱、害怕困難、心理素質差……正是由於內心不夠強大,生活也大受影響。卡耐基認為,有意鍛煉並提升自己意誌力的人,將會克服內心的惰性和行為的陋習,獲得無比巨大的力量,戰勝人生中的任何艱難險阻。

Part10 積極心態,改變人生

了解並喜歡自己,

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擁有信仰,付諸行動,

隻活在真實的今天裏。

學會換個角度看世界,

也別忘了經常自我批評。

◎了解並喜歡自己

適當程度的自愛對每一個正常人來說,是很健康的表現。

——《快樂的人生》

要想活得健康、成熟,“喜歡你自己”是必要條件之一。這不是“充滿私欲”的自我滿足,而應該意味著“自我接受”,一種清醒的、實際的自我接受,並伴以自重和人性的尊嚴。

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著作《動機與個性》中也曾提到“自我接受”。他如此寫道:“新近心理學上的主要概念是:自發性、解除束縛、自然、自我接受、敏感和滿足。”

成熟的人不會在晚間躺在床上比較自己和別人不同的地方。他可能有時會批評自己的表現,或覺察到自己的過錯,但他知道自己的目標和動機是對的,他仍願意繼續克服自己的弱點,而不是自怨自艾。

成熟的人會適度地忍耐自己,正如他適度地忍耐別人一樣。他不會因自己的一些弱點而感到活得很痛苦。

喜歡自己,是否會像喜歡別人一樣重要呢?我們可以這麼說:憎恨每件事或每個人的人,隻是顯示出他們的沮喪和自我厭惡。

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亞瑟·賈西教授,堅信教育應該幫助孩童及成人了解自己,並且培養出健康的自我接受態度。他在其著作《麵對自我的教師》中指出:教師的生活和工作充滿了辛勞、滿足、希望和心痛,因此,“自我接受”對每名教師來說,是同等重要的。

今日,全美國醫院裏的病床,有半數以上是被情緒或精神出了問題的人所占據。據報道,這些病人都不喜歡自己,都不能與自己和諧地相處下去。

我並不想在此處分析導致這種情況的各種因素。我隻是認為,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我們往往以物質上的成就來衡量人的價值。再加上名望的追求、枯燥乏味的工作,處處都使我們的靈魂容易生病。我還堅信,普遍缺乏一種有力的、持續的宗教信念,更是人們精神迷亂的重要因素。

哈佛大學教授懷特在《進步:性格自然成長的分析》中談起了目前社會很流行的一種觀念:人應該調整自己去適應環境。懷特反駁說:“這種觀念認為一個人的理想狀態就是能成功地壓抑自己以適應狹窄的生活方程式,而不問這樣做的結果是使人失去個性、目標和方向,影響了人創造與發展的潛能。”

我非常讚同懷特博士的觀點。很少人有勇氣特立獨行或直麵真實處境。我們在行動之前就被社會文化和經濟觀念限製住了。從吃飯、穿著到生活方式和觀念,我們和鄰居如此相似。一旦我們某個不一樣的行為與這種環境相異時,我們就會變得精神緊張或神經過敏,甚至厭惡自己。

我認識的一個女性嫁給了一個野心勃勃、很有進取心、獨斷專行的政治家,於是,夫婦兩人的社交圈——所謂的名流圈子裏——橫行著以社會地位和金錢數量來權衡人的標準。這位女性溫柔賢淑,有謙虛的性格。在這種環境中她的優點都被別人認為的缺點所取代。她越來越自卑,直到討厭自己。

在我看來,這個女人的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她無法適應環境,而在於她無法適應和接受自己,無法心平氣和、快快樂樂地接受自己。她沒有徹底明白一個人隻能按照自己的性格而不可能按照別人的性格來行事。

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能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她必須明確自己的價值觀,然後自信地生活,並且善於和自己相處,消除厭惡自己的情緒。

誇大自己錯誤的程度和範圍是討厭自己的人經常做的事情之一,適當的自我批評是好事,有利於一個人的成長。但是演變為一種強迫性的觀念時,就會使我們變得癱瘓,不能聚集力量做積極正麵的事。

有一位女士求助心理熱線,說:“我總是感到膽怯和自卑。別人好像都很沉著、自信。我一想到自己的缺點就感到泄氣,於是就無法自如地說話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但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你的缺點,而在於你有多少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