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大紅燈籠(2 / 2)

對方吐出一句地道的永和關土話,他聽著這麼耳熟,再看一眼對方熟悉的麵孔,才半信半疑地試探著問:“三少爺——”

白永和輕輕應了一聲,又左右掃視了一眼。

財旺仍不放心,又用審視的目光上下打量了三少爺一番。問:“三少爺,您怎麼成了這個——”

財旺本來要說“模樣”,但不敢往下說。男人丟了辮子,意味著什麼?連他這個下人都拖著一條粗糙的長辮子,堂堂知縣大老爺竟把辮子丟了,真是稀奇事!

白永和知道對方的下文是什麼,但他懶得去解釋。隻淡淡地“噢”了一聲。

“您不是去老遠的南邊做官去了嗎?怎麼……”

年輕人見這個孩子似的傭工一臉狐疑,就敷衍地咕噥道:“怎麼,做了官就不興回家了嗎?”

“當然,當然。三少爺請。”說完,財旺跟著三少爺亦步亦趨地往回返。

白永和忽然停住,回頭問財旺道:“財旺,院裏院外掛這麼多燈籠做甚?”

“老太太說,三少爺當了縣太爺,要掛一個月的燈籠,一直掛到正月十五。讓九十眼窯院裏裏外外,紅紅火火,喜氣洋洋!這不是,還有一盞燈沒掛呢,啊,我這就去掛。”

白永和想說什麼,終於沒有說出來。輕輕歎了口氣,搖搖頭,擺了擺手說:“去吧,去吧。窯裏有人嗎?”

“有,有。劉嬸和陳嬸都在。”劉嬸和陳嬸都是白家雇的老媽子。

白永和循著熟悉的路徑,不緊不慢地走著。進了院門,迎麵就是白家略顯滄桑的照壁,在燈籠的映照下,上麵斑斑駁駁的磚雕大字依稀可見:“以和為貴,以義製利,以誠取信,以儉治家”。這是白家沿襲幾百年的祖訓,白永和每次外出歸來,總要對著祖訓喃喃念叨一遍。他以為,這是做人的根本,處世的要則,是白家幾百年積累下的精神財富,任何時候不可淡薄,更不可忘卻。所以,盡管落魄歸來,依舊不忘對老祖宗留下的金玉良言頂禮膜拜。仿佛祖訓入眼,會無形中給他注入力量。

他腳步輕輕地繞過照壁,一直朝裏走去。

財旺掛好最後一盞燈,就跌跌撞撞跑進戲場,一頭鑽進人群中,像要捅破天大秘密似的,附在白老太爺耳邊嘀咕了些什麼。白老太爺先是吃了一驚,繼而低聲問道:“沒看錯人吧?”

“哪能呢,千真萬確是三少爺回來了。”

“帶了隨從沒有?”

“這個——隨‘村’,還是隨‘城’,我不知道,隻有三少爺一人隨我進了村。”

白老太爺罵了聲“沒用的東西”,再沒說什麼。

坐在旁邊的白賈氏忍不住又問:“三少爺穿的官服還是便服?”

“這個我倒沒留意。不過——我可從來沒見過縣太爺。”

“難道三少爺不是縣太爺?蠢材!”白賈氏顯然對財旺的不識高人感到不快。

“哎,就是呀!你看我這人多糊,真是有眼不識泰山!”

財旺剛要走,又轉過身來,神神秘秘地說:“三少爺的辮子,辮子……”

“什麼辮子?”白老太爺驚愕地問。

“辮子不知哪裏去了,隻留了個帽蓋蓋,就像我送他做官時在漢口見的洋人一樣。”

白老太爺再也按捺不住,“呼”地站起就走,白賈氏緊隨其後,人們自覺地閃開一條縫。白家長孫白永平、仲孫白永忍和他們的媳婦,見爺爺、奶奶要走,不知該怎麼辦。隻得跟著站起身來,做出要走的樣子。

白老太爺見狀,說:“不關你們的事,隻管看你們的戲。”

他們的舉止引起一陣小小的騷動。人們的目光不由得射向兩位長者,白家當家人的突然離場讓眾人不免心生疑問。不過,隨著他們身影的消失,戲場複歸平靜,台上弦歌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