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禮儀篇(1)(3 / 3)

然而,這一切都讓樹林間窺探許久的印第安人看在眼裏。

1621年3月16日,Squanto和Samoset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他們毅然伸出援助之手,一句真誠的“歡迎”開始了一段不同種族之間的感人肺腑的友誼。

當地的印地安人不但誠樸熱情地接納他們,還幫助他們在這塊陌生的土地上生存安頓下來。Wamapanoag族的印地安人一直提供協助,使他們戰勝險惡的環境。Squanto也教導他們如何造房、耕種、捕魚、狩獵……將幾千年來印第安人在這片土地上累積的生活經驗,與這群新移民者一同分享。

這年的秋天,新移民的生活狀況不僅有了明顯的改善,他們終於在上帝賜予的這片新地土上,得到了美好的果實與報償。

歡喜豐收之餘,為了表達心中對上帝的眷顧與賞賜,並且也為了回報印第安友人的協助與關懷,智慧英勇的新移民領袖Captain Miles Standish特邀Squanto, Samoset, Massasoit及其家人,共同慶祝豐收的成果,舉行了長達3天的感恩慶典,並請來Wamapanoag族的資深長老Massasoit擔任嘉賓。

在這3天中,新英格蘭的居民懷著愉悅感恩的心情,享用著親手栽培、飼養的肉類、蔬果與穀物。Massasoit也在節日的第一天以五頭鹿為禮相贈,表達Wamapanoag族人對居民邀請的謝意。

這就是日後所稱的第一個感恩節,而當時的一些食物,如烤火雞、南瓜飯、玉米麵包等食品,也逐漸成為這節日的傳統菜肴。

1941年英國國會法案將日期更改為11月的第四個禮拜四,感恩節正式成為全國性的節日。

36.與他人對話,要注意傾聽,眼睛要注視對方的眼睛,身體和臉要正對著他。

上帝給人類兩雙耳朵一張嘴巴就是為了讓人類多聽少說。可事實上,生活中的人們並不是都善於傾聽。人往往有一種表現欲,喜歡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孤僻區域講個喋喋不休,喜歡把自己的優點在別人麵前展覽得一覽無餘,喜歡逞一時之快,喜歡看到別人被自己說得張口結舌和不知所措的表情。於是,心高氣傲的人們之間便多了一份隔閡,少了一些包容,多了一些衝動,少了一點理智。於是乎,寂寞、失意與種種的懷才不遇便如同流感一樣穿行於大街小巷。

細節故事:

美國著名的成人教育家卡耐基不僅是一位卓越的演講家,而且還是一位善於聆聽的人。他曾不止一次地告訴他的學員,做一個聽眾往往比做一個演講者更重要。專心聽別人講話,是我們給予別人的最大讚美。

一次,卡耐基從歐洲旅遊回來去參加朋友的橋牌晚會。晚會上隻有卡耐基和另一位女士不會打橋牌,他倆坐在一旁便閑聊上了。

“卡耐基先生,聽說你去了歐洲,一定到過很多有趣的地方,歐洲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和優美的風景,你能給我講講嗎?我一直夢想著去歐洲旅行,可到現在還未如願。”卡耐基一聽這位女士的開場白,知道她是位健談者,從他朋友那兒知道她剛從南美洲的阿根廷回來,阿根廷風景秀美,她一定有一番感受,於是說,“是的,歐洲有趣的地方可多了,風景優美。但我喜歡打獵,那兒打獵的地方隻有一些山,很危險。就是沒有大草原,要是能在大草原邊騎馬打獵,邊欣賞秀麗的景色,那才愜意呢”

“大草原。”那位女士馬上打斷卡耐基的話,興奮地說。“我剛從南美洲阿根廷回來,那真是個有趣的地方,太好玩了。”“是嗎?你一定過得很愉快吧!能不能給我講講大草原的風景呢?我也一直夢想著去大草原的。”

“當然可以,阿根廷的大草原……”那位女士看到有了這麼好的一位聽眾,便滔滔不絕地講起了在大草原的經曆。然後,在卡耐基的引導下,她又講起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風光和沿途國家的風光,甚至到了最後,變成了她對這一生去過的美好地方的回憶。

那位女士一直講了足足一個小時,而卡耐基隻講了幾句話,在傾聽時,他眼睛注視說話的人,將注意力始終集中在她談話的內容上,給予了她一個暢所欲言的空間,不搶話題,表現出一種認真、耐心、虛心的態度。晚會結束,她對晚會主人說,“卡耐基真會說話,和他在一起讓人很愉快。”卡耐基也非常愉快,他除了得到了尊敬外,還知道了阿根廷大草原等地方的優美景象。

細節感言:

聽人談話時,通過讚同的微笑、肯定的點頭,或者手勢、體態等做出積極的反應,表現出對談話內容的興趣和對談話對象的接納與尊重。

傾聽是一種習慣,是對人的一種禮貌,更是一門藝術。學會傾聽逆耳之言。人無完人,金無赤足,每個人都存在著缺點,每個人的工作方法與思路也決不是完美的,這就需要他人來指出。而作為傾聽者需以一副虛心求學的態度來接受。發自內心的逆耳之言是一種關心,更是一種愛護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