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禮儀篇(3)(2 / 3)

41.向別人提建議或批評時,要認真考慮一下場合並注意措辭。

向別人提建議或批評時,要認真考慮一下場合:是當眾還是私下提出,現在還是另找時間提出。此外,還要注意措辭。在批評別人時,不要露出一點憤怒的神情,口氣應該溫和一些。套用一句經典的話就是——要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以合適的口氣來談。把批評指向他的錯誤,而不是他這個人,這樣就不會影響他的自尊心,就能順利地把批評建立在良好的情緒上,建立在友好的氣氛中,使得對方能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接受你的批評。

細節故事:

曹東樂口才很好,辦事能力也很強,因此大學剛畢業就進了一家比較知名的大公司。進公司一年多就被老總破格提撥到了部門經理的位置。

和曹東樂一起進公司甚至比他進公司還早的某幾個下屬有些不服氣他,有的甚至半公開地和他作對。曲陽輝就是其中的一位。自從曹東樂做了部門經理之後,曲陽輝就經常遲到。一周五天半工作日,他四五天都會遲到。按公司規定,遲到半小時就按曠工一天算,是要扣工資的。曲陽輝做的比較巧妙,他每次遲到的時間都控製在半小時之內,所以無法按公司的規定進行處罰。曹東樂對他進行過口頭警告,但曲陽輝根本不在乎,依然我行我素。曹東樂知道自己必須采取辦法製止住曲陽輝這種行為,否則自己就沒有權威了。但他也不想讓彼此矛盾加深,總不能自己剛上台就逼走員工吧?何況曲陽輝的能力也不錯,他隻是有些心理不平衡罷了。

曹東樂把曲陽輝叫到辦公室,關切地問:“你最近總是來得比較遲,是不是家裏有什麼困難呀?”曲陽輝仍然冷冷地說:“沒有啊,我太倒黴!老是遇到堵車,或者等半天也來不了一趟公交車,我又有什麼辦法?總不能天天打的吧?再說那點工資怕也不夠打的的。至於買車,就更不是我這個小職員所敢想的事了。當然,你們這些領導是體會不到我們這些小職員的辛苦的。你是不是要因此而辭退我呀?”。曹東樂誠懇地說:“我沒別的意思,你不要多心。”曹東樂不是傻子,他能明顯地感覺出曲陽輝對他的敵意。曲陽輝還是那副無所謂的樣子,他把手往口袋一插,說道:“如果經理沒什麼事的話,我就出去做事了。”曹東樂急忙說道:“等等,曲陽輝,你家就住在體育館附近吧。”曲陽輝疑惑地看著曹東樂說道:“是啊。有什麼事嗎?”曹東樂誠懇地說:“那正好,我家也在那個方向,以後你早上在體育館西門等我,我開車上班去那裏接你,我們可以一起來公司。我想這樣你可以方便一點。”曲陽輝沒料到曹東樂會這樣說,他竟然一時語塞,愣了一下才喃喃地回答:“不,不用了……你是經理,這樣做不太合適。”曹東樂依然很真誠地說:“沒關係,我們是同事啊,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我們還是一起進入公司的。這個忙我要是不願意幫的話,我不是太不夠意思了嗎!”曹東樂的話讓曲陽輝臉紅了,他想:人家曹東樂雖然當了經理,還是能夠平等地看待自己,而自己卻處處與人家作對,實在是太不應該了,也太沒有肚量了。他感到非常羞愧。他抬起頭說:“曹經理,不用麻煩您了。我不習慣這樣麻煩人家。不過你放心,以後我早點出發,絕對不會再遲到了。”

曲陽輝回到公司,他的幾個哥們悄悄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以後怎麼繼續對抗曹東樂。曲陽輝歎了口氣說:“以後大家都好好配合曹東樂的工作。我們不能再這樣心胸狹窄了。”以後,曲陽輝果然再也沒有遲到過。大家也都非常配合他的工作。

細節故事:

注意自己批評身邊人時的口氣是不是盛氣淩人,有沒有顧及到對方的感受,如果有,請馬上改正。因為這種批評方式隻會讓人越來越疏遠你,正確的批評方式不僅能幫你樹立威信,還能讓更多的人親近你。

批評別人是一種藝術,隻有藝術水平高的人才能讓別人樂於接受他的批評。在批評的過程中,適當地采取先仰後抑的方式,可以使對方能樹立改正錯誤的信心,樹立全新的自我形象,也能很容易地接受批評,並很快地改正錯誤。能看出別人的錯誤也許很容易,但要會委婉地批評他人才,並讓對方接受他的批評才是最重要的事。

細節延伸:

趙太後剛剛執政,秦國就急忙進攻趙國。趙太後向齊國求救。齊國說:“除非用長安君來做人質,才能派援兵。”趙太後不肯答應,大臣們極力勸諫。太後公開對左右近臣說:“有誰敢再說讓長安君去做人質,我一定唾他一臉!”

大家都退縮了。觸龍去見太後。太後氣衝衝地等著他。觸龍做出快步走的姿勢,但卻慢慢地挪動著腳步,到了太後麵前謝罪說:“老臣腳有毛病,很久沒來看您了。又總擔心太後的貴體有什麼不適,所以想來看望您。”太後說:“我全靠坐輦走動。”觸龍問:“您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太後說:“吃點稀粥罷了。”太後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觸龍說:“我的兒子舒祺,年齡最小,不成材,希望能讓他替補上黑衣衛士的空額,來保衛王宮。”太後說:“可以。年齡多大了?”觸龍說:“十五歲了。雖然還小,希望趁我還沒入土就托付給您。”太後說:“你們男人也疼愛兒子嗎?”觸龍說:“比婦女還厲害。”太後笑著說:“婦女更厲害。”觸龍回答說:“我私下認為,您疼愛燕後就超過了疼愛長安君。”太後說:“您錯了!不像疼愛長安君那樣厲害。”觸龍說:“父母疼愛子女,就得為他們考慮長遠些。您送燕後出嫁的時候,摸住她的腳後跟為她哭泣,這是惦念她嫁到遠方。她出嫁以後,您也並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時,一定為她祝告說:‘千萬不要回來啊。’難道這不是為她作長遠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孫,一代一代地做國君嗎?”太後說:“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