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龍說:“從這一輩往上推到三代以前,一直到趙國建立的時候,趙王被封侯的子孫的後繼人有還在的嗎?”趙太後說:“沒有。”觸龍說:“不光是趙國,其他諸侯國君的被封侯的子孫,他們的後人還有在的嗎?”趙太後說:“我沒聽說過。”觸龍說:“他們當中禍患來得早的就降臨到自己頭上,禍患來得晚的就降臨到子孫頭上。難道國君的子孫就一定不好嗎?這是因為他們地位高而沒有功勳,俸祿豐厚而沒有勞績,占有的珍寶卻太多了啊!現在您把長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給他肥沃的土地,給他很多珍寶,而不趁現在這個時機讓他為國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後,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站住腳呢?我覺得您為長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認為您疼愛他不如疼愛燕後。”太後說:“好吧,任憑您指派他吧。”
於是就替長安君準備了一百輛車子,送他到齊國去做人質。齊國的救兵才出動。
42.說話時盡量常用“我們”,對長輩、老師等盡量常用“您”。
享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厭煩的行為時說:“一個滿嘴‘我’的人,一個獨占‘我’字、隨時隨地說‘我’的人,必定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在人際關係中,“我”字講得太多並過分強調,會給人自我意識太強的壞印象,這會在對方與你之間築起一道防線,形成障礙,影響別人對你的認同。如果我們在與人交談時,將“我”、“我認為……”換成“我們……”的說法,就會讓他人更容易接受我們的意見,從而產生團結意識。
細節故事:
張三和李四兩個好朋友吃過飯後,一起去郊外散步。
在路上,他們同時看到路中間有一錠金子。張三立刻跑過去,撿起那腚金子,對乙說:“你看,我的運氣真好,我撿了一錠金子。”說著準備把金子放進自己的口袋裏。
這時,失主跑了過來,見到張三的動作,立刻趕上去,將金子要回,還嚷著要告張三偷了他的金子,要拉他去衙門。張三有口難辨,他歎了口氣,很無辜地對乙說:“這回我們可麻煩了。”
李四聽後,立即糾正他說:“不是‘我們’,你應該說‘這回我可麻煩了’才對!”
細節感言:
人的心理是很奇妙的,說“我”和“我們”,給人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在開口說話時,我們要注意這樣的細節,要善用“我們”來製造彼此間的共同意識,這對促進我們的人際關係會有很大的幫助。
同樣,雖然隻是一字之差,說“您”和“你”的結果也往往是有天壤之別的。該稱呼“您”的時候,如果稱“你”,不僅是一種不禮貌,更是對對方的一種不尊重。也許你自己沒有注意到,但對方會以為你是一個很傲慢的人。
細節延伸:
王小陵和李宏賓都是某中學初中二年級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成績也差不多,都屬於中上等。他們有個同樣的習慣就是勤學好問。
不過他們所受到的待遇似乎很不一樣。王小陵每次向老師請教問題的時候,老師都會非常熱情和耐心地解答他。李宏賓向老師請教自己弄不懂的問題時,老師卻似乎總是不夠熱情,甚至有些冷冰冰地回答他,也似乎沒有什麼耐心,好像急於擺脫他似的。
李宏賓覺得很奇怪,剛開始的時候,他以為那個老師對他有偏見,但後來他發現幾乎所有的老師都是這樣,對他和王小陵的態度都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他非常奇怪,自己難道什麼地方做錯了?為什麼老師們都這樣對待他呀?他百思不得其解。後來他忍不住問王小陵,他是如何讓老師那麼熱情地對待他的。王小陵就問他是怎樣向老師請教的。他就做示範說:“王老師,你看這道題怎麼做?……那這道,還有這兩道呢?”王小陵笑笑說:“我明白了。你應該這麼說:王老師,請問一下,這道題怎麼解?還有您看這道題……”李宏賓沒聽明白。王小陵就解釋說:“因為我說的是‘請’和‘您’,態度比較謙恭,是請教的姿態,所以他們會很熱情和耐心地輔導我;而你正相反,你問得太直白,對老師也不夠尊敬,給老師的感覺好像不是你在向他們請教問題,而是在考他們問題。所以他們會不很舒服,不那麼熱情了。”李宏賓這才恍然大悟。他沒有想到這麼小的細節也會帶來這麼大的差別。
從此,他改變了向老師請教問題時的態度,很快他驚奇地發現,老師也改變了對他的態度。老師們開始對他和王小陵一視同仁了。
43.有人在你麵前說別人壞話時,你不要插嘴。不要把談論別人的缺點當作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