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就是這位醉心於花草之中的孩子,多年後成為了生物學家,創立了著名的“進化論”。他就是達爾文。
故事中的哲理:一個人總會有自己的興趣,興趣就是最佳的發展方向,也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能夠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不僅會擁有快樂,還會在快樂中走向成功。
傻瓜是怎樣成為大師的
(不要盲目地追隨別人的言行)
在一個城市裏,住著一個傻瓜,他為大家都把他看成傻瓜而感到很苦惱。有一天,一位專門為人解答人生困境的智者,來到這座城市,傻瓜便跑來向智者求助。
“你有什麼生命的困境呢?”智者問。
“我不喜歡別人把我看成傻瓜,請問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別人把我看成是聰明人呢?”傻瓜說。
“這非常簡單,從現在開始,不管任何事情,你都給予最多最無理的批評,特別是對那些美好的事情加以批評,七天以後,大家都會認為你是聰明人了。”
“就這麼簡單嗎?那我該怎麼做呢?”
“例如,若有人說:‘今晚的月色很美!’你就立刻加以批評,直到別人相信月色對人生無用為止。若有人說:‘生命中最重要的是愛!’你也立刻加以批評,直到別人相信愛對人生一點也不重要。若有人說:‘這本書寫得很好!’你仍然立即加以批評,直到別人相信人生根本不需要書。這樣,你懂了嗎?”
“懂了!懂了!”
傻瓜說:“但是隻要這麼簡單,人就會相信我不是傻瓜嗎?”
“相信我!我會在這裏停留七天,七天之後你來,我保證別人不管你的內在是不是傻瓜,他們都會認為你是聰明人了。”
傻瓜就按照智者教導的去做了,他不論聽到任何事情,總是立刻跳起來批評,把他所知道的所有非理性的字眼都傾吐出來,直到別人相信他才停止。
七天之後,傻瓜回來探望智者,他的後麵跟隨著一千多個門徒,對他畢恭畢敬,並且稱呼他為“大師”。
就這樣,一個傻瓜有了眾多的追隨者,而這些追隨者也成了傻瓜。
故事中的哲理:有些話表麵上聽起來很有道理,實際上卻是經不起推敲的。不要被某些人的話所迷惑,更不要人雲亦雲。我們要學會靜心,少發議論;要學會獨立思考,不在表麵的評論中打轉;要透過現象看見事物背後的真相。
不值得為一些事生氣
古時,有一個婦人,特別喜歡為一些瑣碎的小事生氣。
她也知道自己這樣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為自己談禪說道,開闊心胸。
高僧聽了她的講述,一言不發地把她領到一座禪房中,把門鎖上後就離去了。
婦人氣得跳腳大罵。罵了很久,高僧也不理會。婦人又開始哀求,高僧仍想沒聽見一樣。婦人終於沉默了。高僧來到門外,問她:“你還生氣嗎?”
婦人說:“我隻為我自己生氣,我怎麼會到這地方來受這份罪。”
“連自己都不原諒的人怎麼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過了一會兒,高僧又問她:“還生氣嗎?”
“不生氣了。”婦人說。
高僧問:“為什麼?”
婦人回答道:“氣也沒有辦法。”
“你的氣並未消逝,還壓在心裏,爆發後將會更加劇烈。”高僧又離開了。
高僧第三次來到門前,婦人告訴他:“我不生氣了,因為不值得氣。”
“還知道值不值得,可見心中還有衡量,還是有氣根。”高僧笑道。
當高僧的身影迎著夕陽立在門外時,婦人問高僧:“大師,什麼是氣?”
高僧將手中的茶水傾灑於地。婦人看了良久,終於領悟了其中的道理,向大師道謝後離去。
故事中的哲理:氣是別人吐出而你卻接到口裏的那種東西,你吞下便會反胃,你不理它時,它會離你遠去。生氣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表現。人生的幸福和快樂尚且享受不盡,我們又怎麼能浪費時間去生氣呢?
禿鷹和羚羊之死(感謝我們的對手和敵人)
1996年世界愛鳥日這一天,芬蘭維多利亞國家公園應廣大市民的要求,放飛了一隻在籠子裏關了4年的禿鷹。
時隔3日,當那些愛鳥者們還在為自己的善舉津津樂道時,一位遊客在距公園不遠處的一片小樹林裏發現了這隻禿鷹的屍體。解剖發現,禿鷹死於饑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