禿鷹本來是一種十分凶悍的鳥,甚至可與美洲豹爭食。然而它由於在籠子裏關得太久,遠離天敵,結果失去了生存能力。
無獨有偶。一位動物學家在考察生活於非洲奧蘭洽河兩岸的動物時,注意到河東岸和河西岸的羚羊大不一樣,前者繁殖能力比後者更強,而且奔跑的速度比後者每分鍾要快13米。
他感到十分奇怪,既然環境和食物都相同,何以差別如此之大?
為了能解開其中之謎,動物學家和當地的動物保護協會進行了一項實驗:在兩岸分別捉10隻羚羊送到對岸生活。結果送到西岸的羚羊發展到14隻,而送到東岸的羚羊隻剩下了3隻,另外7隻被狼吃掉了。
謎底終於被揭開。
原來,東岸的羚羊之所以身體強健,隻因為它們附近居住著一個狼群,這使羚羊天天處在一個“競爭氛圍”中,為了生存下去,它們變得越來越有“戰鬥力”;而西岸的羚羊長得弱不禁風,恰恰就是因為缺少天敵,而生存壓力差。
故事中的哲理:要想更好地生存,就必須要有競爭力,要有競爭力,就必須要有一個強勁的對手或天敵。不要抱怨和憎恨我們的對手,我們應該感謝他們。因為,正是他們的存在,才會使我們由平庸變得傑出。
一個天大的誤會(把事情弄清楚後再做決定)
很多年前,有一對年輕人結婚了,婚後不久,他的太太因難產而死,慶幸的是,留下了一個孩子。
他忙生活,又忙於看家,因沒有人幫忙看孩子,就訓練一隻狗,那狗聰明聽話,能照顧小孩,咬著奶瓶喂奶給孩子喝,撫養孩子。
有一天,主人出門去了,叫它照顧孩子。
他到了別的鄉村,因遇大雪,當日不能回來。第二天才趕回家,狗立即聞聲出來迎接主人。他把房門開一看,到處是血,抬頭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見了,狗在身邊,滿口也是血,主人發現這種情形,以為狗性發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來向著狗頭一劈,把狗殺死了。
之後,忽然聽到孩子的聲音,又見他從床下爬了出來,於是抱起孩子;雖然身上有血,但並未受傷。
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再看看狗身,腿上的肉沒有了,旁邊有一隻狼,口裏還咬著狗的肉。原來是狗救了小主人,但狗卻被主人誤殺了,這真是天下最令人驚奇的誤會。
主人終生為此懊悔不已。
故事中的哲理:誤會,往往是人們往往在不了解事情真相時產生的。如果事情一開始,就一直隻想到對方的錯,隻能使誤會越陷越深,最後鬧得不可收拾。所以,在怪罪別人之前,一定要先把事情弄清楚後再做決定,這樣才會避免發生誤會,避免悲劇的產生。
欣賞別人是一種美德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斯帕斯科耶打獵時,無意在鬆林中撿到一本皺巴巴的《現代人》雜誌。他隨手翻了幾頁,竟被一篇題名為《童年》的小說所吸引,作者是一個初出茅廬的無名小輩,但屠格涅夫卻十分欣賞,鍾愛有加。
他四處打聽作者的住處,最後得知作者兩歲喪母,七歲失父,是由姑母一手撫養照顧長大的,屠格涅夫更是給予了極大的同情和關注。
姑母很快就寫信告訴自己的侄兒:“你的第一篇小說在瓦列裏揚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大名鼎鼎、寫《獵人筆記》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稱讚你。他說:‘這位青年人如果能繼續寫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後,驚喜若狂,他本是因為生活的苦悶而信筆塗鴉打發心中的寂寥,並無當作家的妄念。由於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賞,他竟一下子點燃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價值,於是一發而不可收地寫了下去,最終成為具有世界聲譽的藝術家和思想家。
他就是《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複活》的作者列夫·托爾斯泰。
故事中的哲理:在社會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同樣,每一個人也應該學會去欣賞別人。欣賞與被欣賞是一種互動的力量,欣賞者必須具有愉悅之心,仁愛之懷,成人之美之善念,這樣才會給被欣賞之人帶來力量。欣賞別人是做人的一種美德,不但肯定和激勵了別人,實際上也是在肯定和激勵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