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半朋友已足夠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仗義的的廣交天下豪傑的武夫。他的兒子結交了一些狗肉朋友,他很擔心兒子的將來。
他臨終前對他的兒子說:“別看我自小在江湖闖蕩,結交的人如過江之鯽,其實我這一生就交了一個半朋友。”
兒子納悶不已。他的父親就貼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後對他說:“你按我說的去見我的著一個半朋友,朋友的要義你自然會懂得。”
兒子先去了父親認定的“一個朋友”那裏。對他說:“我是某某的兒子,現在正被朝廷追殺,情急之下投身你處,希望予以搭救!”這人一聽,容不得思索,趕忙叫來自己的兒子,喝令兒子速速將衣服換下,穿了這個並不相識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讓自己的兒子穿上“朝廷要犯”的衣服。
兒子明白了“一個朋友”的含義:在你生死攸關的時候,那個能與你肝膽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的親生骨肉來搭救你的人,可以稱作你的一個朋友。
兒子又去了他父親說的“半個朋友”那裏,抱拳相求把同樣的話說了一遍。這“半個朋友”聽了,對眼前這個求救的“朝廷要犯”說:“孩子,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這裏給你足夠的盤纏,你遠走高飛快快逃命,我保證不會告發你……”
兒子明白了“半個朋友”的含義:在你患難時刻,那個能夠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可稱作你的半個朋友。
故事中的哲理:誰是你的朋友?你能說出一大串名字。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朋友,但卻時常感歎,沒有幾個真正的朋友。其實,真正的朋友不需要多,隻需要一個半——在你危難之時,能夠與你交換性命或不落井下石的朋友,就已足夠。
最後的姿勢永遠的愛
(父母之愛是世間最偉大的愛)
有一對夫婦是登山運動員,為慶祝他們兒子一周歲的生日,他們決定背著兒子登上7000米的雪山。夫婦倆很快輕鬆地登上了5000米的高度。然而,就在他們稍事休息準備向新的高度進發之時,風雲突起,一時間狂風大作,雪花飛舞。氣溫陡降至零下三四十度。由於風勢太大,能見度不足一米,上或下都意味著危險或死亡。兩人無奈,情急之中找到一個山洞,隻好進洞暫時躲避風雪。
氣溫繼續下降,妻子懷中的孩子被凍得嘴唇發紫,最主要的是他要吃奶。要知道在如此低溫的環境之下,任何一寸裸露的肌膚都會導致體溫迅速降低,時間一長就會有生命危險。怎麼辦,孩子的哭聲越來越弱,他很快就會因為缺少食物而被凍餓而死。丈夫製止了妻子幾次要喂奶的要求,他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妻子被凍死。然而,如果不給孩子喂奶,孩子就會很快死去。妻子哀求丈夫:“就喂一次。”丈夫把妻子和兒子攬在懷中。喂過一次奶的妻子體溫下降了兩度,她的體能受到了嚴重的損耗。時間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孩子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喂奶,妻子的體溫在一次又一次地下降。
三天後,當救援人員趕到時,丈夫已凍昏在妻子的身旁,而他的妻子——那位偉大的母親已被凍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著喂奶的姿勢屹立不倒。她的兒子,她用生命哺育的孩子正在丈夫的懷裏安然地睡眠,他臉色紅潤,神態安詳。
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母親、妻子,丈夫決定將妻子最後的姿勢鑄成銅像,讓妻子最後的愛永遠流傳。
故事中的哲理:父母之愛是世間最偉大的愛,雖然這種愛有時是看不見的,但能感覺到,因為這種愛是全心和無私的。為人子女者,應該珍愛這份偉大的愛,盡自己的孝道,以回報父母的愛。
讓老人去做想做的事
很久以前,日本攝津有個孝子,他聽說有一個人被稱做“信州第一孝子”,便慕名前去拜訪。
當他來到該地,信州第一孝子剛好外出砍柴不在家,於是他就在門口等著。
過了一會,信州孝子背著一堆木柴回來了。隻見信州孝子的母親趕忙迎向前去,幫兒子將木柴卸下來,接著還為他脫下鞋子,提水為他洗腳。更令人無法相信的是,這位號稱“信州第一孝子”的兒子,竟然就這樣接受老母親為他做這一切,攝津孝子看在眼中實在覺得不可思議。
於是他對信州孝子說道:“你的這種行為,怎配稱信州第一孝子呢?”信州孝子聽到他的指責後說:“我不了解怎麼樣才叫做盡孝道,我隻不過是讓母親做她高興做、想做的事罷了!”
攝津孝子聽後茅塞頓開,原來這才是真正的盡孝。相形之下,自己不過隻是形式上的孝子而已。
故事中的哲理: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每個人對於孝道的理解和做法都不盡相同。大多數人認為:讓老人不缺吃穿,自己常回家看看,甚至終日在老人身邊服侍就算是盡孝道了。其實,真正的孝道不在於表麵形式,而在於所顯示的精神意義。孝順,不止是對老人好就可以的,還有一點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讓老人做他高興做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