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秋非常痛快地答應來做這個證人,不止他來了,麥家另外幾房的長輩也都跟了過來。麥小芳把妹妹寫的信讀了一遍,那上麵把麥全受傷以後經曆過的事情寫的清清楚楚、一點不實的地方都沒有。
“既然小歡說的都是真的,大家都過來按個手印,以後都不許再提這件事了,麥劉氏和另外兩家再借機生事別怪我不客氣了。
迫於村長施加的壓力和兩位老太爺不善目光,麥劉氏和兩個兒子盡管滿心不甘也沒敢說出個不字來,按照要求畫了押。
解決完麥全的事,潘明秋問麥旺這次回來還走嗎?麥小歡有沒有回來開作坊的打算。上次去縣裏辦事自己可是被縣令好頓批評,怎麼能讓這樣能幹的人離開平涼縣呢?一定要想辦法把麥小歡找回來,讓她為家鄉做貢獻,帶領百姓致富。
想讓閨女回來恐怕不容易,沙溪村有娘和大嫂,縣裏還有兒子和姑爺,這些人閨女都不喜歡。再說她可是答應要幫曲浩的忙,不在通北縣做出點名堂是說什麼都不會回來的。
“小歡弄的那個作坊和種地的辦法你們家還有別人會嗎?她要是實在走不開其他人回來也行。”
“今年恐怕不行,那些種地的方法還不知道效果怎麼樣,至於那個作坊嗎?都是她一個人在弄,我們都不會。”麥旺也不知道麥永海兄妹會不會做粉條,隻看到小閨女在作坊裏忙裏忙外,把自己知道的都跟村長說了。
“我聽說那個粉條是打著麥氏的名號弄的,那咱們家的人就該都有份才對,明天讓她幾個堂哥過去跟著學學,學好以後回來自己開一個不就成了嗎?”麥興大言不慚道。
麥旺:幸虧沒答應村長讓閨女回來開作坊的要求,被家裏這些親戚纏上孩子什麼也不用幹了,還是讓她和作坊留在通北縣好了。
村長:自己活了五十多年,就沒見過麥劉氏和她大兒子、小兒子臉皮這麼厚的人。可以說他們三房除了麥旺這一支是正常的,其他人都有病,而且病的不輕。
第二天麥永河一大早就回來報喜,陳秋娘給麥家添了一個男孩。
“昨天你也沒說秋娘要生了啊!要是說了我就不回沙溪村了。”單翠花眉開眼笑收拾著看兒媳婦,送給孫子的禮物。
作為爺爺、奶奶,麥旺和單翠花給孫子買了一個成色很足的銀項圈;麥小芳和麥小歡給未來侄子(侄女)定製了銀手鐲;麥永海送了一荷包花生形狀的銀裸子。
這些東西加起來二十兩銀子都未必買的下來,麥永河和陳秋娘心裏同時感慨:爹娘和弟弟妹妹們現在真的是有錢人了,一定要想辦法跟他們緩和關係,以後好處肯定少不了。
單翠花在縣城住了三天,和麥小園又見了一麵,因為陳秋娘身子弱沒有奶水,她花錢給孫子請了個奶娘。麥小園送了很多自家兒子的小衣服,給了十兩銀子,從家裏派了一個年長的丫鬟過來照顧做月子的弟妹。
麥小園告訴爹娘自己在家裏現在真的掌權了,不僅竇良富那些個姨娘老實多了,婆婆也改變了態度,熬了這麼多年終於嚐到了做當家主母是個什麼滋味。
“你能熬出頭,娘很高興,做了當家主母更要大度、孝順,竇家人口多,關係雜,凡事都要多想幾遍再做,知道嗎?”
麥小園點頭答應,語氣裏滿是感慨地說:“我今天能得到的這些多虧了小歡,真沒想到,我也有沾上她光的一天,以前啊!我以為她能長大成人,嫁個莊稼漢就不錯了,哪成想她這麼有本事。您看著吧!我們姐妹三個最後一定數她嫁的最好。”
三個閨女裏恐怕要數小芳嫁的最好吧!單翠花想像不出比湯家更有名氣、更有本事的人家是什麼樣子的。她也沒敢想過麥小歡會嫁到官宦人家,隻盼著有個人不嫌棄她脾氣倔強的人就好。
又在沙溪村住了幾天,單翠花不放心山莊裏的事情,怕兩個孩子忙不過來,追著丈夫和閨女往回走。
回到山莊的時候正趕上割蕎麥、糜子和穀子。
作坊已經步入正軌,有麥小歡那些結合了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工人們都熄了偷懶耍滑、渾水摸魚的心思。況且多勞多得,誰不想賺更多的銀子,讓家人過的更好些呢?
安排了兩個管事,完成重要工序,麥小歡也跟著下了地,曲浩也來了,帶著別的地裏長出的麥穗,想和麥小歡地裏的莊稼比一比,看看產量有多大的差距。
忙了將近十天,二百畝雜糧全部收了回來,曬幹脫粒一稱重,山莊糧食的畝產比通北縣其他地方足足多出兩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