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魯門總統做出的這一決定源於麥克阿瑟的長期桀驁不馴,且對任何關於國家甚至國際間的大事都敢“口吐狼言”。
朝鮮戰爭爆發後,麥克阿瑟與決策層最初出現齟齬並非因朝鮮問題,而是由美國的對台政策引起的。美國政府認為,蔣介石政府已經喪失了民眾的支持,美國對蔣的援助不僅會疏遠中國大陸群眾,還會在亞洲各國激起強烈的反美、反西方的情緒。在白宮看來,若派遣國民黨軍隊參加朝鮮作戰,其所需費用“還不如用來支持我們自己的軍隊更合算些”。因此,美國政府決定,與台灣的關係不能太密切。
但是,政府的決定卻遭到以麥克阿瑟為首的美國軍界的反對。麥克阿瑟要求政府的政策能“更堅決地”支持中國國民黨,“更積極地”反對中國共產黨。1950年7月21日,麥克阿瑟訪問台灣。返回東京後,他發表聲明稱,如果台灣受到中共的攻擊,美國與台灣的“有效合作”馬上就能完成部署。8月1日,蔣介石發表公報,稱他和麥的會談已經奠定了共同保衛台灣和“中美軍事合作”的基礎。對於麥克阿瑟的聲明,且不去評價其對與錯,單就麥克阿瑟的身份來說就是“越位”。
這兩個聲明、公報引起了華盛頓的不安,杜魯門總統8月4日在以國防部長約翰遜名義發出的信件中用嚴厲的措辭對麥克阿瑟提出了警告,提醒他:“國家利益至關重要,我們不能做出任何可能導致全麵戰爭爆發的行動,或是給別人提供發動全麵戰爭的口實。”
但是,麥克阿瑟對這一警告置若罔聞。8月28日,他在發給“海外戰爭退伍軍人協會野營活動”的賀電中駁斥了美國保衛台灣會失去亞洲人的支持的說法,他說,講這種話的人並不了解東方。
杜魯門獲悉該電文後非常惱怒,曾認真考慮過解除麥克阿瑟遠東戰區司令官的職務。但最終,他“經過認真斟酌,決定打消這個主意”。
然而,麥克阿瑟在朝鮮戰場上一敗塗地,又狂熱地鼓吹擴大戰爭;他自行其是,無視參謀長聯席會議和總統的權威,在世界輿論麵前,屢屢陷美國政府於被動。這使得杜魯門忍無可忍,最終采取了解除麥克阿瑟職務的行動。
一個聲威顯赫的傳奇將軍,就這樣黯然地被解除了職務,留給人們的感慨和思索實在太多了。所以,即便你聲名遠播,即便你功勳卓著,即便你業績驕人,即便你如日中天,你也不必目中無人、不可一世,而應謹言慎行、低調做人。盲目地自驕自負、不切實際地固執己見,就注定要以慘敗而告終,此乃世事之必然、人生之警策。
正確對待自己過錯
誰都難免會在前進的途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過錯,對一個想要達到既定目標、追求成功的人來說,正確對待自己過錯的態度應當是:知過能改。
人們都有一種本能意識,喜歡為自己辯護、為自己開脫。其實這是人性的一大弱點。真正地達到知過能改並不容易,其首要原因是虛榮心在作祟。一向認為自己各方麵的能力都不錯,很少有失誤發生,久而久之,自然養成了“一貫正確”的意識,一旦真的出現過錯,則在心理上難以接受。出於對麵子的維護,人們會找理由開脫,或者幹脆將過錯掩蓋起來。
另外的原因是怕影響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威信及信任。其實,如果是作為下級,敢於正視自己的過錯,可能更會得到領導的賞識與信任;如果作為上級,絲毫不掩飾自己的過錯也會使下屬對自己更加敬重,從而提高自己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