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能否與同事友好相處,主要取決於自己。美國出版的《成功的座右銘》一書介紹,一所大學的研究表明,顯示一種正直的友善待人的態度,60%-90%的情況下是可以引起對方友誼的反應的。負責此項研究的亨利博士說:“愛產生愛,恨產生恨,這句話大致是不會錯的。”
既然有緣成為同事,就要友好相處,通力合作。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誰都會遇到一些困難與挫折。所以,能幫人處且幫人,當同事遇到困難尋求幫助時,不妨伸出熱情的雙手,真誠地助人一臂之力,在不知不覺中為自己種下一份善果。當自己有困難時,別人同樣也會伸出熱情的手來幫助你。
李謙與張遠同時進入某機關,兩個人都有較強的工作能力,無論上司交給他倆什麼任務,他倆都能非常完美地完成。為此,倆人經常受到上司的表揚。但是,在同事之中,他們倆卻有著不同的人緣:大家都喜歡李謙,有什麼事總是找他幫助。而李謙也的確為大家做了許多事,因為他待人謙遜又有能力,與大家非常合得來;而張遠則不同,雖然他也能辦許多事,但大家都有意無意地疏遠他,有什麼事也不會找他幫忙,因為張遠這個人個性高傲,在同事中有點端“架子”。
張遠也意識到了這種差別,但他並不想改變這種狀態,他認為這樣很好。無論同事們怎麼對自己,上司總還是喜歡自己的,有上司撐腰,他覺得不應該在“瑣事”上顧慮再三。況且這樣也不錯,他可以按照自己的個性安排一切,而不會過多地受別人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從心底而論,張遠有些看不起李謙。張遠認為李謙那種謙讓態度十分虛偽,是一種做作的表現。當然,張遠並沒有把自己這種感覺表露出來,他認為無論李謙怎麼做,都是他自己的事,別人不應該幹涉他。可見,張遠也是具有一定容人之量的,但可惜他沒有表現出來。
就在張遠按照自己的個性工作的時候,上司向他倆透露了一個信息:要在他們之中選一名主抓宣傳的主管。而且這次領導有明確指示,一定要堅持群眾選舉,任何領導不得私自做主。麵對這樣一個好機會,張遠從心底認為自己應該能升職,因為他不但喜歡這份工作,而且文筆不錯,經常在報刊上發表些文章,絕對不會辜負上司的厚望。但是,聽說這次不是上司任命,而是由群眾直接選舉,他的心真的有些涼了。他明白單憑自己的“人緣”絕不是李謙的對手,況且李謙在宣傳工作上也是不乏能力的。張遠認識到了這種差距,但他不是一個輕易服輸的人,即使他明白自己有一定的劣勢,也要進行一番公平競爭。
結果正如他所預料的那樣,李謙幾乎以全票得到了這個職位。其實要是張遠去了,工作照樣能做好,甚至可能會更好。一個本來平等的機會,卻由於兩者奕往原財及處世態度不同而導致了結果的巨大偏差。這個教訓值得每一個人仔細思索。
機緣有時是人緣,與其尋找機緣,不如在平時營造人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