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自己就是一座豐碑(11)(2 / 3)

無獨有偶。法國有一名記者叫博迪,在年輕的時候,他因一場事故導致四肢癱瘓。在全身的器官中,惟一能動的隻有左眼。可是,他還是決心要把自己在病倒前就構思好的作品完成。

博迪隻會眨眼,所以就隻有通過眨動左眼與助手溝通,逐個字母地向助手背出他的腹稿,然後由助手抄錄下來。助手每一次都要按順序把法語的常用字母讀出來,讓博迪來選擇,當他讀到的字母正是文中的字母時,博迪就眨一下眼表示正確。由於博迪是靠記憶來判斷詞語的,有時不一定準確,他們需要查辭典,所以每天隻能錄一兩頁,可以想象他們兩個人的工作是多麼的艱難!幾個月後,他們曆經艱辛終於完成了這部著作。為了寫這本書,博迪共眨了20多萬次眼。這本不平凡的書有150頁,它的名字叫《潛水衣與蝴蝶》。

一根手指就可以建造一座大橋,一隻眼睛就可以出一本書,還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呢?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什麼真正的“絕境”。無論黑夜多麼漫長,朝陽總會冉冉升起;無論風雪怎樣肆虐,春風終會緩緩吹拂。當挫折接連不斷,當失敗如影隨形,當命運之門一扇接一扇地關閉,我們永遠也不要懷疑:總有一扇窗會為你打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什麼真正的“絕境”。

57.否認過失一次,就是重犯一次

蘇格拉底說過:“否認過失一次,就是重犯一次。”人生在世,做錯事產生過失無可避免的,但能舉起雙腳從新走上另一個正確的方向上,才是當下該做的事。

著名散文大家劉墉在一篇名為《庸醫與華位》的文章裏,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則足以讓人的心靈震顫的故事。內容大致是這樣的:

一個行醫數十年的婦科名醫在出診時產生了錯誤,他誤把一個孕婦子宮裏的胎兒當成了腫瘤,並要求病人馬上動手術,以防擴散。病人十人害怕,也十分感激這個名醫及早地發現了隱藏在身上的這枚“炸彈”。手術很快就安排就緒了,手術室裏所有的器材都是最新的,對於這位已經有過上千次手術經驗的醫生而言,隻須切開一個小小的口,就取出病人腹中的瘤體,使病人永絕後患。但是故事並沒有像我們事先預想的這樣順利,請看下麵的這段描寫。

醫生打開病人的腹部,向子宮深入觀察,準備下刀,他有把握將腫瘤一次切除,使病人永絕後患。

但是他突然全身一震,刀子停在半空中,豆大的汗珠冒上額頭。

他看到了令他難以置信的事,一件在他行醫數十年之間不曾遭遇的事。

子宮裏長的不是腫瘤,是個胎兒。

他矛盾了,陷入掙紮。

如果下刀,硬把胎兒拿掉,然後告訴病人,摘除的是腫瘤。病人一定會感激得恩同再造,而且可以確定,那所謂瘤,一定不會複發,他說不定還能得個“華信再世”的金匾呢!

相反地,他也可以把肚子縫上,告訴病人,看了幾十年的病,他居然看走眼了。

這不過幾秒鍾的掙紮,已經使他渾身濕透。他小心地縫合之後,回到辦公室,靜待病人蘇醒。

醫生走到病人床前,他嚴肅的神情,使病人和四周的親屬,都手腳冰冷,等待癌症末期的宣判。

“對不起!太太,我居然看錯了,你隻是懷孕,沒有長瘤。”醫生深深地致歉,“所幸及時發現,孩子安好,一定能生下個可愛的小寶寶!”

病人和家屬全呆住了,隔了十幾秒鍾,病人的丈夫突然衝過去,抓住醫生的領子,吼道:

“你這個庸醫,我找你算賬!”

後來,孩子果然安產,而且發育正常。但是醫生被告得差點破產。最大的傷害,是名譽的損失。

有朋友笑他,為什麼不將錯就錯?就算說那是個畸形的死胎,又有誰能知道?

“老天知道!”醫生隻是淡淡一笑。我特別敬佩這名醫生的勇氣,在名譽與良心道德的天秤上,他傾向了後者。而在通往眾人景仰的聖殿與萬人唾棄甚至是牢獄之滅的路上,它也選擇了後者,這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啊!劉墉接下來評析說:“為自己的身家名譽,而去拚命的人,算不得大勇。不顧自己的身家名譽,而去維護真理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我再替他補上一句:也隻有選擇維護真理,撫慰良心的人,才會有內心無潔、開心快樂的人生。

做錯事時,最怕的便是否認自己做過。做錯事並不可恥,因為隻要是人,就會做錯事,否認自己的行為,不但是對自己人格的缺失,也是令自己無法進步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