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故事中,我還讀出另一方麵的財富:認識親情。眾所周知,美國是個金錢萬能的社會,“天堂和地獄”集於一身。在我們讀到的美國社會中,親情的失去是一個重要的話題。人際社會需不需要親情,親情會不會被金錢取代,或許這是一個需要整個社會來思考的問題。布洛克的選擇是否就是這種思考的一種答案,現在還不能肯定,但有一點,我想應該很明確,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有親情。擁有親情也是某種意義上最大的財富。
記得前幾年我的一位朋友在文化娛樂單位工作,“頭兒”要求每位專職幹部晚間在各崗位上頂班,幾月下來,大家普遍感到很累,提出不想幹了。而那位頭兒卻以金錢相要挾,最後弄得大家離心離德,不少人就此各奔前程。那時,我造訪朋友家,孩子出生不久,妻子怨聲不斷,家庭危機顯露端倪。幸而朋友仍是重親情的人,不與頭兒翻臉。現在,朋友在事業上別有一番天地,生活雖然不甚富裕,但家庭氣氛卻極融洽。那天我向他說起布洛克的故事,他聽後眼睛裏竟閃出一絲淚花。我知道,我的這位朋友與布洛克完全不同,感動的契機就在於他們的內心選擇的方向,珍惜親情、不向金錢低頭。說起來容易,但若必須在親情與金錢、親情與地位之間做出選擇時,這實實在在是一種困難的內心的鬥爭。
布洛克找到了一份既能體現價值又能得到親情的工作,並且又博得了學生的認同。如果拋開金錢和美國的生活環境、美國人的生活觀,這無疑是十分令人羨慕的成功生活。但有誰能透過這表麵的形式理解布洛克的內心曆程呢?在我的朋友以前的那個頭兒的眼裏,錢就是一切,布洛克在他的眼裏無疑是一個笨蛋,60萬美元是一大筆財富,有了錢什麼不能得到呢?如今在很多場合,他還在嘲笑我的朋友,但他永遠也不會懂得什麼才是真正的財富。
金錢不是萬能的,縱然它能購買到許多東西,可並不能買到自由、親情,同時也不能買到智慧與個性,金錢是好東西但不是卓越的。
5.西瓜與芝麻之間
很多人對自己使用的東西都有一種修補心理。我們生活中做每件事情,都應該有一個大局的眼光,但是有時候我們常常被眼前的蠅頭小利所迷惑。
某家報紙曾經刊登過這樣一個事例:一個香港的老板來大陸投資,機器設備都是從國外進口的最好的,生產效率極高。但是有一天突然這個地方發了洪水,雖然經過奮力搶救使大部分機器脫離了險情,但是還是有一台設備沒有搶救出來。洪水退了,為了盡快恢複生產,香港老板就在當地市場上盡快采購了一台當地製造的機器來充當重任。
這台機器質量還過得去,用了一段時間也沒有什麼大的問題,但是不久它就原形畢露,各種小毛病開始顯現出來。今天這個螺絲鬆了,明天那個零件壞了,總得不斷修理,這樣常常影響整個生產任務的順利進行。老板想重新買一台進口的新機器,但是進口機器非常貴,再說這台機器也還能用,所以就這麼一天又一天地耗著。但是那個當地產的機器還是不爭氣,總是出毛病,而且損壞的周期越來越短。到年底一算細賬,就因為這台機器的這些各種小毛病,產量較上年度有明顯的減少,這些損失加上維修費用等,足可以換一台進口機器了。香港老板這才痛下決心,以低廉的價格把這台機器處理掉,從國外購置回一台新機器。
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有不少這樣的例子,為了節省一些眼前看得見的錢,而寧願去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修補那些應更新淘汰的東西,用明天的收益去做賭注;同樣道理,在做事情和用人上也絕不能有此類的湊合。
徐某出身貧寒,下過鄉,務過農,回城後當了一個小廠的出納。因為看見別人“掙大錢”,心理很不平衡,與社會上流行的“吃公款、拿公家、吃吃拿拿不算啥”的錯誤說法產生了共鳴。因此經常“化公為私”地白吃白拿公家的財、物。雖然其行為尚未觸犯刑律,但他自己已經感覺到貪婪心理在膨脹,擔心自己最終滑進貪汙犯罪的深淵。於是,他來到心理門診,請求心理醫生予以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