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水底的危險(2)(1 / 3)

第五層則是“隨便”的人。有一回在采訪時,偶然間聽到這樣的一段對話。某甲和某乙是好友,兩人都在同一家電腦公司上班,下班時,某甲突然和某乙說“我這個工作再做下去定是前途有限,沒什麼意思。”某乙說:“既然沒意思,那就換工作吧!”某甲隨即接口:“隨便。”

試問,這種人是不是很可悲?

有這樣一個真實故事:有個四十幾歲的中年男子,二十多歲進入一家銀行時,因薪水不錯,所以很滿意;但到工作進入第3年時,不免也因固定的事務性工作而彈性疲乏,有換跑道的念頭。偏巧這時他結婚了,開始有經濟壓力。於是他便想:換工作後未必能拿這麼好的待遇,還是忍忍吧!等幾年再走也不遲。

過了兩年後,老婆生孩子了,家庭的開銷更大了。他便又告訴自己:再忍忍吧,等孩子大了,那時我再離開吧!

過了10年,他的孩子是大了,但學費的壓力隨之而來。這時,他隻好安慰自己說:沒關係,生活嘛,等我退休了,一切都會轉好的,為了這個家,反正我已沒指望了,所有夢想也被摧毀殆盡;但是,等我退休後,起碼我可以不再為工作煩心,我也可以帶太太去各地走一走,說不定那時還有餘力換棟好一點的房子。

等他快退休了,有一天逛商場,看到一套很喜歡的西裝,想買;但一看標價,哇塞!要6000元。想想:唉,反正家裏還有兩套西裝,算了,退休後何必還要穿那麼漂亮。繼續逛下去,又看到一件純羊毛背心很喜歡,但是,售價要4300元。他隨即念頭一轉:冬天還能冷幾天?兩個月很快就過去了,何必浪費呢?

這個故事的結局用不著再描述了,想想就應該知道。

許多眼高手低的年輕人一心期望自己的未來能功成名就、當大老板,甚至轟轟烈烈地創出一番豐功偉業。但是,我卻寧可看到你活在現在,去做現在就能做的事。如果你隻是胸懷大誌,卻無法立即去規劃的人,那麼理想也隻是空中樓閣、海市蜃樓而已。

畫大餅式的空談,有什麼用?

不要假設人生將來一定會如何,雖然前麵一直提做計劃有多重要,可是在現實環境下,往往你的條件、壓力,有很多的不得已,不容許你去完成那麼多計劃。因此,把握現在,立即去做!才是生涯規劃最重要的原則!

8.危機意識

中國有一句話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意思是:“人要有憂患意識!”用現代的流行語言來說,就是要有“危機意識”!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危機意識,這個國家遲早會出問題;一個企業如果沒有危機意識,遲早會垮掉;一個人如果沒有危機意識,必會遭到不可預測的災難。

未來是不可預測的,而人也不是天天走好運的,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要有危機意識,在心理上及實際作為上有所準備,應付突如其來的變化。如果沒有準備,不要談應變,光是心理受到的衝擊就會讓你手足無措。有危機意識,或許不能把問題消滅,但卻可把損害降低,為自己打造生路!

伊索寓言裏有一則這樣的故事:有一隻野豬對著樹幹磨它的獠牙,一隻狐狸見了,問它為什麼不躺下來休息享樂,而且現在沒看到獵人!野豬回答說:等到獵人和獵狗出現時再來磨牙就來不及啦!

這隻野豬就有“危機意識”!

那麼,個人應如何把危機意識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呢?

首先,應落實在心理上,也就是心理要隨時有接受、應付突發狀況的準備,這是心理建設。有了心理準備,到時便不會慌了手腳。

其次是生活中、工作上和人際關係方麵要有以下的認識和準備:

人有旦夕禍福,如果有意外的變化,我的日子將怎麼過?要如何解決困難?

世上沒有“永久”的事,萬一失業了,怎麼辦?

人心會變,萬一最信賴的人,包括朋友、夥伴變心了,怎麼辦?

萬一健康有了問題,怎麼辦?

其實你要想的“萬一”並不隻說的這幾樣,所有事你都要有“萬一……怎麼辦”的危機意識,並未雨綢繆,預做準備。尤其關於前程與一家人生活的事業,更應該有危險意識,隨時把“萬一”擺在心裏。人最怕的就是過安逸的日子!

不管你現在的狀況如何,是憂患?還是安樂?如果是憂患則不足畏,應擔心的是安樂!

生活不是每天都是明媚的春光,為雨天準備一把傘,為雪天準備一件棉衣,有憂慮意識才能使我們更懂得奮鬥,生活得更有價值。

9.由愛生愛,由恨生恨

人生就像是一塊肥沃的土地,它既種植希望和成功,也會播種仇恨。但你要記住,最好不要在人生中播散這種仇恨的種子。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不管我們的理由如何,懷恨總是不值得的。滯留在我們內心裏的侮辱,永難平複的創傷,都能損壞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可愛的事物。我們被鎖在自己的苦惱之淵裏,甚至無法為別人的幸運而愉快。怨恨就像毒害我們的血液、細胞的毒素一樣,影響、侵蝕我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