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水底的危險(4)(2 / 3)

19.井裏的青蛙

自我和擴張型的人,是對“現實我”的認識和評價過度超估,偶有一得一見,便以為自己十分了不起,忘掉了現實中的“我”,開始進行種種“美妙”的設計。

自大心理是怎樣形成的呢?

心理學家認為,所謂“自我意識”是指人對於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係的一種認識;也是人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的統一。

自我意識包括自我觀察、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監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控製等內容。它是人在社會實踐交往中,特別是由於語言和思維的發展,認識自身和環境而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有些人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之一是:對認識和評價自我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和緊迫感,自我認識和評價的水平大為提高,但自我認識和評價的客觀性與正確性還不夠,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由於青年的獨立意識、自尊心的發展,常常會導致一種不必要的自負心理,便在不少青年中表現出來了。他們特別喜歡尋找和評價那些自己有而他人沒有的長處,同時,他們的自尊心、榮譽感也很強,總希望自己的形象在別人看來是肯定的、令人喜愛和有希望的。

與讀書年代的成績好、踏入社會初期的順利有關,由於這些人的父母對他們的要求百依百順,他們從小就成為家中的“小霸王”。事事以他為中心,因而養成了一種不懂得遷就別人及完全不能容忍挫折的性格。

有自大心理的人,需要對自己做一番全新的評價和估計,將自己從“自以為是”的陷阱中拉出來,並且重新學習與人相處。否則,在當前這種重視人際關係的社會環境中是難以立足的。

那麼,怎樣糾正自大心理呢?

這一步是很重要的,因為自大的人通常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去迎合別人的需求。

長期堅持對他人的了解之後,自大者就會由自我世界中走出來,隨之他的“自以為是”也會慢慢地消逝。

心理學家認為,達到或超過優異標準的願望,是個人認真去完成自己所認為重要或者有價值的工作,並欲達到某種理想地步的一種內在推動力量,正是成就動機推動人們在各種行業裏奮發圖強。人要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的能力、知識水平,定出符合自己實際能力的奮鬥目標。

有一天,海上刮起大風,海浪掀起有一丈多高。住在海邊的青蛙被大風刮到離海老遠的一口枯井裏。

井底下住著一隻青蛙,它聽到“咕呱!”一聲就問道:“你是誰?從哪裏來的?”

大海裏的青蛙說:

“我也是青蛙,我家住在大海裏,是大風把我刮到你這裏來了。”

井裏的青蛙說:

“你想回去嗎?”

大海裏的青蛙說:

“我想回去,就是路遠,我又迷失了方向,現在隻得請你遷就遷就,讓我和你在這井底下住些日子吧!”

井裏的青蛙一聽,覺得自己是天下的英雄,應該可憐可憐它。於是答應說:“行。”說完了就把井底分一份給大海裏的青蛙:

“我把天大的地方讓給你一塊,你就在這兒住下吧!”

大海裏的青蛙謝過井底的青蛙之後,它倆就嘮起嗑來:

“你住的大海,有多大呢?”

“很大很大!”

“能有我現在呆的這塊地方大嗎?”

“比這要大得多呢!”

“什麼?難道還能比這井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