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單位中做事,要盡可能地看到領導、同事的優點,謙和地處世待人,這樣大家才會幫助你;再者,不論領導如何,要對事不對人,用心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即使領導水平低或是做出錯誤決策,你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以合適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見,以工作大局為重,而不是一味地頂撞、不合作。隻有如此,你的才華才會被各級領導以及周圍同事認可,並在工作中幹出成績來。
領導是我的對立麵,我有真才實學,和他對著幹也沒什麼大不了的,而且還能在同事麵前顯出我的性格和本事。沒本事的人才去巴結領導,我靠本事吃飯,他能拿我怎麼樣?錯矣!
6.林肯的辯護
林肯是一位勤勉好學的人,他通過自學,領得了律師營業執照。他在法庭上的機智是有口皆碑的,有一次,竟一言不發擊敗了原告律師。
在法庭上,原告律師先發言,把一個簡單的論據翻來覆去講了兩個小時,講得聽眾都不耐煩了。台下一片嗡嗡聲,有人竟打起瞌睡。接著是林肯上台替被告辯護。隻見他走上講台,一言不發。台下嗡嗡聲沒了,大家感到很奇怪。林肯等了一會,先把外衣脫下,放在桌上,然後拿起玻璃杯喝一口水,然後把玻璃杯放下,重新穿上外衣。然後又把外衣脫下,又喝水,這樣循環了五六次。屋裏的聽眾被林肯的啞劇逗笑了,有的竟笑得死去活來。而林肯竟始終一言不發,在一片笑聲中走下講台,他的對手就這樣被笑輸了。
作為律師,一言不發打贏官司是十分罕見的。原告律師已經把聽眾搞得不耐煩了,林肯如果再長篇大論,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他的高明之處,即在於以啞劇的方式攻擊對手的弱點。
“此時無聲勝有聲”。沉默也能戰勝飛揚跋扈。
埋怨和指責是生活中最不和諧的噪音,哪怕你的矛頭隻是在指向自己,哪怕你的遭遇如同祥林嫂,但一味地抱怨隻會讓人對你敬而遠之。
不管多麼優秀多麼良好的環境或者組織,都有不盡如意的事,完全看個人的心理心態。有些人會盡量往好處想,日子照樣過得安穩太平。但有些人就是喜歡往牛角尖裏鑽,存心自找麻煩。心理學家皮瑞拉博士說過:“有很多困境,其實都是自己造成的。”皮瑞拉博士分析,怨天尤人一族往往忙於對別人的批評,對環境、運氣的抱怨,以至沒有多餘的時間精力來改正自己。而如果光是批評,不圖改進,就足以證明這種人是專找別人過失來掩飾自己缺點的人。同時,怨天尤人的人,通常都是嘴上發飄,真要他們拿出解決辦法,總是一籌莫展。
時機要善於把握,但並不是每一個都唾手可得,它更屬於那些真正屬於他們的那些人。需要經常發泄的人,盡可以往自己的臥室中掛一個沙袋去施展拳腳,把心中所有的不平與憤怒統統讓它去承受,然後平靜心態,麵帶微笑,用行動去改善自己的處境。
7.“禮”與“理”
柏拉圖的著作《國家篇》中有一則寓言,說的是:牧童吉克斯從死屍上偷下一枚黃金戒指。這隻戒指具有奇異的力量,把它往內轉,自己就不會被周圍人發現,把它往外轉,自己則又現身。於是,他利用“魔法”,先是與王妃私通,後又殺死國王,掌握了權力。
中國有個嶗山道士的故事,說的是:一個道士學會了穿牆術,結果想做壞事時穿牆術總是失靈,頭被牆撞個大包。
假如人做壞事不必擔心害怕時,會不會被撞呢?那個牧童也好,這位道士也罷,哲理畢竟是哲理。隻因怕人知道才不做壞事,或怕惡行敗露遭歧視才做正經事,那就不知道人的自尊心在哪裏了。中國曆史上有“慎獨”的說法,即使一個人獨處也要做光明磊落的事,而不說不做惡劣的事。
圖小便宜吃大虧的例子屢見不鮮,他們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我比你聰明。
某人去動物園看猩猩。他先向猩猩敬禮,猩猩也模仿著對他敬禮。他覺著很好玩,又向猩猩作揖,猩猩便也向他作揖。某人接著向猩猩扒眼皮,不料猩猩這次沒有模仿,而是打了他一巴掌。
某人生氣地去問飼養員。飼養員告訴他:在猩猩的語言裏,扒眼皮是罵對方傻瓜的意思,所以猩猩要打他,某人大悟。
第二天,某人再去動物園以圖報複。他向猩猩敬禮,作揖,猩猩都跟著做了。接著他拿出一根大棒子向自己頭上打了一下,然後把棒子交給猩猩。
不料,猩猩這次又沒有模仿,而是向他扒了扒眼皮。
以為自己聰明,去戲弄別人為樂或占些小便宜的人,都是被猩猩扒眼皮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