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什麼是真的(1)(1 / 3)

為了一句謊言,就要說成千上百的謊言,隻有虛弱的靈魂才會如此。把一團尚未融化的雪當成手裏的武器,隻不過是一個脆弱的裝飾,是導演悲劇的禍根。

1.“懼怕真實”的真實

有位網友說,相當一段時間來,他讀報非常快,以致對自己的速讀能力感到有點不好意思甚至困惑了。後來他明白,他掌握了跳過套話空話的技巧。那些東西跳過去,那讀報怎能不快得驚人呢?於是思考時下我們怎麼說話。

某市的政府辦公廳副主任講過這樣一件事:他審讀手下一個剛畢業來的博士寫的一篇東西,是該市某某節開幕式上的領導講話,最後突然發現,那小子把前一年報上發表的講話原封不動抄了一遍!要不是這位副主任業務強,發現了,那笑話可就鬧大了。因為按程序,此件已過了處長這一關,再過他這一關,基本就沒關了。過後一想,那博士其實有點小聰明,入道不久,悟道不淺。壞就壞在他隻字不改。其實他隻要根據“形勢發展”,改動5%~10%的文字,就萬無一失了。後來他被貶去了某事業單位,聽說發展得還不錯,說明他不是個傻瓜。現在要是看到他,就建議他去開發一套各級領導講話的軟件,應該很有市場的。

眼下許多有一官半職的人(或者準確地說,他們的寫手),講話、寫文章,形式美講究得不得了,隨便多小的單位,多大的地區,都能折騰出個一二三四五來,工整得可以:突出一個“X”字,狠抓兩個“XX”,增強三個“XX性”,貫徹四個“XX方針”,實現五個“XXXX”;或者是:一個重點怎麼怎麼,兩個翅膀怎麼怎麼,三個支柱怎麼怎麼,四個輪子怎麼怎麼,五個渠道怎麼怎麼。這些講話就像各縣市的新房子新街道那樣雷同,“從天山腳下到東海之濱”,一個樣。這些官場駢文你除了能記住一二三四五,就不相信你還能記住點什麼。

學者肖雪意把這種現象稱為“懼怕真實”,是非常深刻的見解。

奇怪得很,在我們這個很難稱得上有寬容美德的時代,許多人對各種文化背景下一般視為惡的虛假,卻表現出一種異乎尋常的大度。

為了一句謊言,就要說成千上百的謊言,隻有虛弱的靈魂才會如此。把一團尚未融化的雪當成手裏的武器,隻不過是一個脆弱的裝飾,是導演悲劇的禍根。

2.船到橋頭自然直

餐桌上,七八個漢子為打開一個惱人的酒瓶塞幾乎敗了酒興。

經過他們輪流折騰,現在那個軟木塞非但起不出,反而朝瓶內陷下去半厘米。有人提出應該用剪刀挑;有人則否定,認為木質疏鬆,不易成功。有人提出最好用一隻螺絲釘旋進木塞,然後用力拔出;還是有人否定,認為即使稍微朝下用點力木塞也會掉進瓶內。又有人認為最好的辦法是用錐子對著木塞朝瓶頸壁的方向用勁插入,然後可望將木塞隨錐子一起拔出。大家說主意雖好,可惜眼前找不到這種家夥。

再次折騰的結果是軟木塞沒有取出,卻掉進了酒瓶內。漢子們在一片惋惜中發現了事情的結果——酒能倒出來了。

在走了許多彎路之後,人們往往發現原來最不願意走的那條路竟是最好的路。這個世界上,最清醒的人應該是自己,而不是別人。自己不能選擇自己的路,豈不是一種悲哀嗎?

一位勤勞的農民,從自己的菜園中收獲了一個大南瓜,他又驚又喜把這個南瓜獻給了國王。國王很高興,賜給農民一匹駿馬。

這件事很快家喻戶曉。

一個財主開動了腦筋:獻個大南瓜,就能得到一匹駿馬,如果獻一匹駿馬,國王會賜給我多少金銀珠寶或美女呢?

於是財主向國王進獻了一匹價值連城的駿馬。國王同樣很高興,吩咐侍者:

“把那位農民獻的那個珍貴的大南瓜,賜予這個獻駿馬的人吧。”

不同的環境,造就不同的心態。心態在隨時變化,要隨時調整心態。那種見別人做什麼就想做什麼,不假思索的人,注定要事與願違。

機會麵前人人平等,但並非時時、事事如此,尤其是你貪圖欲望大增時,它不會給你更多。

3.自己的鼓勵

人無完人,在一些時候你做不好隻能說明你沒有去做相應的努力,別把天看的太高,保持一顆平常心,一切隻需要努力。

一個小女孩因為長得又矮又瘦被老師排除在合唱團外,而且,她永遠穿著一件又灰又舊又不合身的衣服。

小女孩躲在公園裏傷心地流淚。她想:我為什麼不能去唱歌呢?難道我真的唱得很難聽?

想著想著,小女孩就低聲地唱了起來,她唱了一支又一支,直到唱累了為止。

“唱得真好!”這時,一個聲音響起來,“謝謝你,小姑娘,你讓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

小女孩驚呆了!

說話的是個滿頭白發的老人,他說完後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