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玩轉社交零壓力:一定要懂的社交交際話(2 / 3)

不管是聚會、商業交流、朋友聊天,都要注意語言表達的得體,也就是你所說的話與場合、身份、彼此關係相符合,不然,可能會給人嘩眾取寵的感覺。同時在一些非正規場合,要盡量使自己的語言表達具有幽默感,文貴曲,人貴直,這樣能夠營造一個和諧、輕鬆、愉悅的氛圍。

禮尚往來之際不可說錯話

禮尚往來是中國人的傳統習慣,逢年過節或者誰家有喜事時,我們都習慣以禮相送,禮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如果在送禮時能夠輔助一些恰當的送禮話,那麼我們所送的禮將更加有分量。

中華民族是一個禮儀之邦,送禮對中國人來說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但是,送禮也有送禮的講究,送禮的時候也要注意情景,說對送禮話,這樣,才能送去禮物,送來情義;否則,不僅禮沒送成,反送出了怨恨與不快。這裏所說的送禮,是屬於正常的社交內容,而不是指那些以行賄為手段、以謀私為目的卑劣行徑。在與人交往時,向他人贈送一些小禮物,既會增加交往中的友誼氣氛,又會顯示出對他人的尊敬之情。

你的朋友過生日、結婚、設宴請客,而主人邀請你參加時,都應備些適宜的、有紀念意義的小禮品。當你的朋友過生日,到時送上一束鮮花,或是其他象征友誼天長地久的禮品,或是生動有趣的小工藝品等,會使他感到分外高興,因為這些小禮品集中了你的祝福而顯得格外珍貴。

朋友結婚時,要送的禮物上應寫上新婚夫婦的名字,象征他們共同生活的開始。選擇的禮物應為顯示喜慶的物品,如大紅床單等,也可以送些較有保存價值的工藝品、陶瓷製品等;也可以是幾位比較好的朋友一起,購買些貴重的東西,如洗衣機等。如果對方邀請你赴宴,在宴會前應送上一些小的禮物,或是給對方家裏的老人、小孩帶上一些水果、糕點等,至於情人之間送禮,也要適時適地,但不要太匆忙,很多沒有經驗的戀人,一見麵便送禮,不久又散了,為索還禮物弄得麵紅耳赤。戀愛時,最重要的是對於對方的了解,而這種了解是不能用禮物換取的,感情也是不可能以送禮物的多少來體現的。

在送禮物時,應了解對方的生活習慣、民族、喜好,要了解對方的心理特點,因為大家都是相熟的人,應該知道對方的一般情況,鬧出笑話來可能會讓對方很不高興。

送的禮物,並不一定以價值的高低作為標準,隻要能夠讓主人高興就是好禮物。有的人很了解對方的情況,往往一個小的玩具、一個小小的台燈、小雕塑,價值不高,卻獨得偏愛。

具有一定特色的禮物,也是很好的禮物,因為人人對新鮮事物總是有一種向往之情。我國少數民族很多、地域廣大,有許多很精巧、很有特點的手工藝品和織物,選擇幾件送給朋友,他們會很高興。

有些特定場合也是要送些禮物的,比如朋友生病,你去探望,就一定要帶些水果、罐頭之類的食品,也可帶些糕點等宜於消化的東西。給有孩子的夫婦送上一套別致的小童裝,適時並讓對方高興。

送禮之所以稱為藝術,關鍵在一個“送”字,你的聰明才智將在這個字上表現得淋漓盡致。“送”也是講究方法與技巧的。送得方法得當,會皆大歡喜、境界全出;送得不好,讓人擋回,觸了黴頭,定會堵心數日,所以,隻有巧妙掌握送禮的技巧,才能把整個送禮過程畫上一個漂亮的句號。

殯葬場合巧說話安慰人

喪葬場合本不是氣氛低迷的場合,尤其是家屬的心情更悲痛,在喪葬場合說好能安慰人的話是十分重要的。

關懷及安慰對於亡者的親屬很必要,一些過激的舉動例如號啕大哭應避免,在措辭上也應注意,作為慰問語一般可以說:“這次的事情真令我悲痛,請節哀順變。”“這次的事情太突然了,我衷心表示哀悼,請保重身體。”

喪事時忌諱使用“死”、“慘”等使人聯想到不幸的詞彙。葬禮會場是肅穆的,吊唁者言辭應收斂,高談闊論、嬉笑打鬧都是對亡者及家屬的不敬,說話壓低聲音、舉止輕緩穩重,才能顯出你的誠意和風度。除了說話,葬禮上還須遵守以下一些禮儀:

1.參加葬禮的服裝要求

各個國家在喪禮的具體形式上,根據死者生前的宗教信仰不同而有不同的規矩。但是無論怎樣,如果應邀參加喪禮,女性應穿深色正式服裝,內穿白色或暗色襯衣,不可穿紅戴綠,不用花手帕,切忌濃妝豔抹,戴裝飾品,不戴鮮豔的圍巾,盡量避免佩戴飾物,如需要可考慮白珍珠或素色飾品,避免佩戴黃金。

2.葬禮致意的禮數

接到“訃告”的親友熟人,可以寫唁函、發唁電給死者的家屬,以示哀悼。

給死者送花,可在葬禮舉行前,通過葬禮承辦人或花店辦理。如“訃告”上寫明“敬辭鮮花”,則應當遵從,不必送花。送花時,應附上寫有悼唁字句或“獻給×××”字樣的飄帶,並附有贈花者的姓名,要注意外國習慣不用紙花。也有的人寫挽聯、詩或文章以紀念死者。很親近的親友可以登門吊唁,並幫助家屬治喪,但如死者的親人不願接見親友,則應當不登門誌哀。

非宗教性的葬禮,常常就在公墓的禮堂或墓地舉行。葬禮應始終保持莊嚴肅穆的氣氛,人們深思默禱,向死者沉痛誌哀。在西方參加葬禮一般不號啕大哭,不要過分流露悲傷,因為那會增加死者親屬的悲痛。同死者家屬握手時,可以不說話,也可以低聲說幾句表示悼唁和慰問的話,如“請接受我深切的哀悼”、“請節哀”、“多保重”等。在葬禮進行時,不要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哀傷的死者親屬,吊唁者也不可三五成群、竊竊私語,不可漫不經心、東張西望,行禮時動作要真摯自然。

家宴時的禮儀用語

家宴雖是相對輕鬆的場合,但家宴也是有禮儀可遵循的,作為家宴的邀請者和被邀請者都要注意家宴時的禮儀用語。

家宴的目的隻有一個:邀上三五知己舉杯歡聚,暢敘友情,席間談話不必有太多禁忌,舉止儀態比在單位上級麵前自是放鬆百倍,實在是一種快意的享受。

家宴比餐館聚會自是輕鬆又可以適當“放開”一些,因為隻有朋友在座,四周沒有陌生的眼光。舉辦家宴的自然是主人,主人既應讓客人盡興,又不能讓客人過分狂喝。很多人酒喝多了往往醜態百出,何況,酒多傷身,所以,主人可以在宴前就明確提出“喝酒限量”,並獲得參宴者的一致認同。主人還應注意的是,應在家宴前做好清潔衛生,給客人一個舒心的環境。無疑,在餐桌上擺一束鮮花,會平添幾許幽雅的意境。

家宴應該是主人親自下廚,而不要讓客人動手。就衝著主人親自下廚這一條,就足以說明家宴的誠意,以及和參加者的關係。家宴的菜式用不著很多,但一定要足量。同時,對來參加家宴的人員飲食習慣有所了解,盡可能滿足大部分人的口味,但如果其中有人有飲食忌諱,特點是宗教、民族的飲食忌諱,主人必須考慮到,以避免,即使是熟人,犯了宗教、民族的飲食忌諱,也是一件大事。因為參加家宴的都是熟人,所以大家自然不會和你客氣,但如果一盤菜剛一上桌,就被一人一筷子掃光了,然後隻能互相幹瞪眼瞅著空碗碟的話,恐怕就是主人的嚴重失職了。

客人進門,主人應先備好茶或飲料招呼。在家宴中,主人應為客人斟酒、夾菜(注意,應盡可能用公筷夾菜,不要用自己的筷子,以免讓想象力豐富的人看到你的口水和菜一起送到了他人碗碟裏)。

家宴結束時,千萬不要忙著去收拾桌子,而應該請客人轉移地方坐下,陪客人一同坐下,可以先為客人放一張抒情的輕音樂碟,然後聊點輕鬆的話題。如客人中有抽煙者,主人應拿出煙灰缸請客人“自便”。作為客人,在前往時應帶禮物,不必太隆重,也不能太隨便,可以買點適時水果,也可以帶上一瓶酒或是一些精美的糕點。

客人應尊重主人的勞動,顯示出“菜很好”、“我很愛吃”的神態。客人告辭的時候,雙方要說點“今天的聚會真叫人難忘”、“希望下次還有這樣的聚會”、“謝謝你們前來”之類的告別語。

巧言妙語應對家宴之外的聚會

不同的宴會場合所接觸的人和事都不同,因此,在不同的宴會場合會有不同的禮儀用語。

除了家宴之外,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可以遇到其他各種各樣的聚會,麵對不同的聚會,我們要注意用不同的語言來應對。

1.有外國友人的聚會

西方之間的交流、交際會越來越普遍,了解西方文化禮儀、了解西方國家人民的生活方式及日常行為並掌握和得體地應用它們,是非常重用的。

中國的禮節與西方的禮節有時相差很大。例如,在迎接遠方來客時,我們常以“你一路上辛苦啦!”表示慰問,可是,如果用“I’m afraid you must have a tiring journey,”這一語法上正確的英語,來迎接英語國家的客人,他們聽起來會覺得很不自然,因為這種場合下他們使用的寒暄語往往是:“Did you have a good trip?”或“Did you enjoy your trip?”等這樣令人愉快的語句。有些問候在中國是合乎禮節的,而在西方是不被采用的。在西方工業國家,人們大部分住在城市,彼此不相識,甚至在鄉村之間很陌生,再加上英美等國家強調個人價值(Individualism)至高無上,所以寒暄時不喜歡被問及年齡及婚姻狀況,更不喜歡被問及收入情況。問候方式常常是中性、抽象的打招呼(Good Morning/afternoon/day),或者是談論有關天氣或一些熱門賽事之類。如果不了解文化差異就會造成以上語言選擇上的失誤,就會出現把中文禮貌用語套用到英文中的現象,出現中文式的英語,因此,和西方人交談時你最好使用西方通常的問候禮儀方式。

應邀去家中做客,務必要準時。一般性拜訪可送小禮物,若赴家宴,可再豐厚些。禮物應交給女主人,並說“我希望你能喜歡”(I hope you’ll like it。)等客套話,不要說“小意思,不成敬意”、“東西不好,請笑納”等中國人送禮時常愛講的話,這類話會讓外國人覺得你看不起他們。

一般說,美國人不隨便送禮,但遇到節日、生日、婚禮或探視病人時,送禮還是免不了的,美國人最盛行在聖誕節互送禮物。此外,美國人認為單數是吉利的,有時送3個梨也不感到菲薄,不同中國人的講究,送禮成雙成對,

美國人收到禮物一定會馬上打開,當著送禮人的麵欣賞或品嚐禮物並立即向送禮者道謝。

在外國人家中,不要對他們的擺設大加評論,也不要隨意欣賞某件物品,那樣會導致主人一定要將你極為讚賞的物品送給你。如主人家養有貓、狗等寵物,要對它們友好,外國人是十分珍愛寵物的。

美國人辦事講究效率,重視有計劃地安排自己的時間,絕不希望有人突然來拜訪,因此要拜訪他們,事先約會是必不可少的。

西方人姓名排列正好跟我們相反,前麵是名,後麵是姓氏。在國際交往中,一般對男士稱“Mr”,對女士則視其結婚與否進行稱呼,未婚的稱“Miss”,已婚的則應稱 “Mrs”。對那些在社會上較有地位的人,如法官(Judge)、教授(Professor)、醫生(Doctor)、政府高級官員如參議員(Senator)、軍官如將軍(General)、上尉(Capital)和宗教人士如主教(Bishop)等,可將其姓名連同職業一起稱呼,如“Doctor Jack”、 “Professor White”,也可隻稱呼其職業名稱,如“Mr. Judge”, “Mr. Lawyer”。

相比之下,美國人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上就比較隨便,通常隻招呼一聲,哪怕是第一次見麵也不一定握手,還可直呼對方的名字以表示親熱,但在正式場合,人們就要講究禮儀了,握手是最普通的見麵禮。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人從來不用行政職務,例如不用局長、經理、校長等頭銜稱呼別人。

在國際交往場合,如想結識朋友,一般應有第三者介紹。如當時不具備這種條件而你又確實想結交某人,你可走到他麵前作自我介紹,但介紹完後不可先伸手,也不可問對方的名字;對方若不作自我介紹,你可道聲謝離開,這在西方並不算失禮。

用句型“This is ××× and this is ×××”介紹兩人認識時,要先把男士介紹給女士,先把年輕的介紹給年老的,先把職位低的介紹給職位高的。同性之間,介紹完畢後應先伸手相握,可以說“很高興認識你”(Nice to meet you!)。必要時說“久仰”或“希望以後常聯係”之類的話,但有些國家會將常聯係理解為有事要相求與他。

在西方,人們的一切行為以個人為中心,個人利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人們日常交談不涉及個人私事。有些問題更是他們忌談的,如詢問年齡、婚姻狀況、收入多少、宗教信仰、競選中投誰的票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禮的。看到別人買來的東西從不問價錢。見到別人外出或回來,也不問“你從哪裏來?”或“去哪兒啊?”在我國,老年人受到尊敬,但在美國卻是“人老珠黃不值錢”,因此在美國,老年人絕不喜歡別人恭維他們的年齡。

美國人還十分講究“個人空間”。兩人談話時,不可太近,一般以50公分以外為宜。不得已與別人同坐一桌或緊挨別人坐時,最好打個招呼,問一聲:“我可以坐在這兒嗎?”(May I sit here?),得到別人允許後再坐下。

禮貌用語多多益善。美國人講話嘴很甜,他們對好聽的話從不吝嗇,常令聽者心舒意暢。的確,在美國“Please”、“Thank you”、“I’m sorry”、“Excuse me”之類的話隨處可聞。

2.同學會上的精彩演說

若是男生相聚,啤酒為媒介,可以幫助你們交友、交流,因為在倒酒、碰杯的過程中都能不自覺地看出一個人的涵養和氣度。

另外,吃飯的時候,不能過於沉默,不能老是被動地回答,而要積極參與話題,多些笑臉,樂於聆聽,此外,要適時適度地打破尷尬和僵局。

談論的話題可以根據是什麼同學有不同的選擇,比如跟具有學者風範的同學說話,就可以問他一些大家都願意聽的知識問題,或者討論一些政治焦點,與女生交流就可以關注一下女生的生活圈子。

其實,聚會聊天完全可以海闊天空、天馬行空,想到哪說到哪,隻要不是有傷風化,便可隨心所欲地徹談,足以顯示一個人的豪爽。

各種聚會,各種祝酒辭

不同類型的聚會上,祝酒辭也要應景而變,說好祝酒辭使酒宴氣氛活躍的關鍵。

1.同學聚會祝酒辭

各位同學:

時光飛弛,歲月如梭。畢業18年,在此相聚,圓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同學夢,首先要感謝發起這次聚會的同學!

回溯過去,同窗四載,情同手足,一幕一幕,就像昨天一樣清晰。

今天,讓我們打開珍藏18年的記憶,敞開密封18年的心扉,盡情地說吧、聊吧,訴說18年的離情,暢談當年的友情,也不妨坦白那曾經躁動在花季少男少女心中朦朦朧朧的愛情,讓我們盡情地唱吧、跳吧,讓時間倒流18年,讓我們再回到中學時代,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年輕18歲。

窗外滿天飛雪,屋裏卻暖流融融。願我們的同學之情永遠像今天大廳裏的氣氛一樣,熾熱、真誠;願我們的同學之情永遠像今天窗外的白雪一樣,潔白、晶瑩。

現在,讓我們共同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