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戰略管理行為相關理論述評(1)(2 / 3)

哈羅德·孔茨曾在《管理理論的叢林》(1961)和《再論管理理論的叢林》(1980)兩次專文論述管理理論的叢林問題孫耀君,管維立.西方管理學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44~61,這種叢林問題在戰略管理理論上也是存在的。由於戰略管理理論具有跨學科性特點,吸引了許多不同學科的學者進入了這一領域,這既為戰略管理理論帶來了許多新的看法和見解,推動了理論的發展,也使得戰略管理理論更加紛繁複雜。

近年來,許多學者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理論框架,試圖對企業的戰略行為進行解釋尋求企業長期成功的原因,以幫助企業更好地製定和實施戰略。戰略研究的最終目標是解釋,在相似的環境和競爭條件下,企業如何持續創造競爭優勢。把有關理論和觀點進行綜合、分類,可以發現三條研究主線,如圖2.1所示RuhliE.Theconceptofhypercompetition——anewapproachtostrategicmanagementinlargemultinationalfirms.StrategicChange,1997,6(7):377~390。

第一種是行為理論。它集中研究與人有關的問題。把持續的競爭優勢歸因於個體活動者的個性特征、組織成員間的相互關係(即領導者或管理者的行為與員工的行為)、不同組織文化的影響。

第二種是結構和過程理論。它集中研究企業戰略隨時間的進化、管理過程,戰略的製定、實施、調整和更新等。

第三種是內容理論。它集中對戰略的內容進行研究。戰略內容研究方麵的學者詳細推敲三個領域,即市場基礎觀(Market-BasedView)、資源基礎觀(Resource-BasedView)和社會基礎觀(Society-BasedView)。這三種觀點在解釋競爭優勢的來源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於是,市場上的競爭定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的一體化經營等被看作解釋企業戰略成功的獨立變量。

通過對戰略管理理論的分類,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和掌握戰略管理理論;同時,認清不同戰略管理理論之間的區別和聯係,也有助於本書研究內容的定位和研究工作的開展。

國外戰略管理行為研究概述

在西方戰略管理研究的曆史上,雖然對行為研究的普遍重視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事情,但是對戰略管理行為的研究卻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對戰略管理有許多種不同的解釋,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觀點,難以一一列舉。本節介紹八個有代表性的觀點,即計劃的觀點、自然選擇的觀點、邏輯漸進的觀點、自發產生的觀點、文化的觀點、政治的觀點、遠景的觀點和認知的觀點。

(一)計劃的觀點

計劃和實施學派認為戰略是以一個有目的的方式製定並以一個可控製的順序執行的,由此實現戰略,達到目標。這一學派有很悠久的曆史淵源。亞當·斯密(Smith)在《國富論》中論述了分工對提高生產效率的積極作用。工程師出身的泰勒(Taylor)通過逐步改進分析和衡量基本作業過程的技術,創造出標準勞動方法和勞動定額,被稱為“泰勒製”,大大提高了作業環節的生產率。1911年他又發表了代表作《科學管理原理》,他也被稱為“科學管理之父”。吉爾布雷斯(Gilbreths)把“動作研究”發展成為管理人員的一種主要工具和實現某些管理目標的新思想的基礎,他認為,如果能為每一個工人及其環境中的每一項要素找到“一種做工作的最佳方法”,那就能使泰勒通過改進整個生產單位的管理製度而提高的生產率再有很大的提高。管理過程學派的創始人法約爾(Fayol)在1916年發表的代表作《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中,將管理分為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製五個職能。自此,在企業管理中,計劃工作受到了高度重視,並被看作一項獨立的活動,這對後來的戰略管理研究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許多戰略書籍中,如Andrews、Ansoff和Steiner的作品中都表明了這樣一個觀點,即通過計劃的方法來製定和實施戰略。計劃的觀點強調了高度係統化方法的重要性,認為通過企業計劃職能或一係列結構化的程序就可以製定和實施戰略。實際上,人和組織的行為並不是完全由計劃來規定的,受組織的社會、文化和政治因素的影響,企業的戰略管理表現出許多不同於計劃觀點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