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管理理論的發展和行為理論的地位
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發源於美國,作為企業管理研究的一個分支,隻有四十多年的曆史。但戰略研究的曆史卻源遠流長,最早出現在軍事領域。在古雅典時期,Kleisthenes對雅典軍事委員會進行了民主改革,由軍隊和政府下屬單位的領導人組成了該委員會。在這期間,Kleisthenes提出了戰略的概念。當時有名的戰略家包括Pericles、亞裏士多德(Aristotle)和亞曆山大大帝(AlexandertheGreat)等。弗龍蒂努斯(Frontinus)給出了戰略的第一個明確定義,是指指揮官實施的,以深謀遠慮、目標明晰、有膽有識、決心果斷為特征的活動參見
塞·尤·弗龍蒂努斯.袁堅譯.謀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ZW)〗。1513年,馬基雅維利(Machiavelli)在研究了大量有關戰略家的案例材料的基礎上,完成了《君主論》一書。在書中,他幾次提醒到,為了使頭腦更靈活,君主應該閱讀曆史,並且研究曆史上偉大人物的行動,看看他們在戰爭中是如何做的,尋求他們成功或失敗的原因,這樣就能模仿成功而避免失敗。19世紀偉大的德國將軍克勞塞維茨(Clausewitz)的《戰爭論》對戰略給予了較多的重視和研究,對戰術和戰略進行了形象的劃分,認為“戰術是在戰鬥中使用軍隊的學問,戰略是為了戰爭目的運用戰鬥的學問”克勞塞維茨.戰爭論(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在企業管理理論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學者提出了有關戰略的思想或對戰略有一定的闡述。巴納德(C.I.Barnard)在1938年所著《經理人員的職能》一書中提出,一個組織的生存和發展有賴於組織內部的平衡和對外部的適應。德魯克(P.F.Drucker)在1954年所著《管理的實踐》一書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論題:“我們的事業是什麼?它應該是什麼?”這個著名的論題後來一直被西方部分管理學者尊奉為對戰略管理最初也是最精辟的概述。1960年,萊維特(TheodoreLevitt)在《市場營銷近視症》一文中又提出了一個類似的論題:“我們究竟從事什麼樣的事業?”進一步強調了正確定義企業經營方向的重要性,指出企業的目標必須麵向市場和未來LevittT.,MarketingMyopia.HarvardBusinessReview,1975(4)。
1962年,錢德勒(A.Chandler)在《戰略與結構:工業企業的曆史篇章》一書中明確指出,戰略是“製定企業基本的長期目的和目標,以及為實現這些目標而采取行動和所進行的必要的資源分配”。並且提出了“組織結構必須服從戰略”的著名論斷ChandlerA.,StrategyandStructure:ChaptersintheHistoryofIndustrialEnterprise.MITPress,1962。美國大多數管理學者都認為,《戰略與結構:工業企業的曆史篇章》一書的問世,正式標誌著戰略管理思想的誕生。
1965年,安索夫(H.I.Ansoff)的《企業戰略》一書問世,首次對企業戰略問題進行了係統的闡述,為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在1976年出版的《從戰略計劃走向戰略管理》一書中,又最先論述了企業戰略管理概念。從此,企業戰略管理理論進入係統研究階段。
從實踐來看,二戰以後,美國許多企業為了對資金進行控製,改進生產管理,紛紛建立了一套正式的年度預算製度。後來企業逐漸認識到編製一個比較全麵的和正式的計劃,有助於指導企業各方麵的工作,因而編製了企業年度計劃。再後來認識到企業的許多決策具有長期性的影響,於是年度計劃被擴展為五年期的長期規劃。長期規劃隱含著這樣一種假設,即根據過去可以推知未來,但由於缺乏權變的思想,不能適應20世紀70年代環境的激烈變化,難以勝任管理實踐發展的需要。在這種形勢下,戰略規劃出現了,它強調對企業環境和內部實力的分析,在此基礎上再製定企業的長期計劃和短期計劃。
在此期間,無論是理論界還是企業界,都比較注重戰略方案的形成,對戰略的實施重視不夠。安索夫的《從戰略計劃走向戰略管理》一書第一次將戰略的製定和實施結合起來進行研究,使對戰略的研究進入戰略管理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