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戰略管理行為分析框架(1)(2 / 3)

(二)有限理性

所謂有限理性,就是一種受到較多限製的理性。在古典經濟理論中,經濟人被假定是全麵理性的,即決策者掌握完善的信息並具備完備的知識,能夠作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最優選擇。現代經濟學和管理學卻認為,這種理性是有條件的,是受到限製的。因此,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說”和由此而引出的“尋求滿意的人”的假設。西蒙認為,人的理性受三種限製:知識的完備性;困難的預見;可能行為的範圍參見西蒙.管理行為.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8。毛澤東在《實踐論》中對此作了精辟分析,他說:“思想落後於實際的事是常有的,這是因為人的認識受了許多社會條件的限製的緣故。”“從事變革現實的人們,常常受著許多的限製,不但常常受著科學條件和技術條件的限製,而且也受著客觀過程的發展及其表現程度的限製(客觀過程的方麵及其本質尚未充分暴露)。”毛澤東.實踐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7~18這樣最優化決策變成了滿意化決策,古典理論中“追求最優的人”變成了“尋求滿意的人”。

(三)個人選擇的多樣性

在古典經濟學中,經濟人的一個基本假設是:人們追求的是經濟利益,其偏好是在內化於個人的個人偏好基礎上做出的,而這種偏好不受其他個人的決策或行動的影響,純屬個人化的行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不僅追求經濟利益,還會追求其他方麵的利益,而且選擇過程也會受到環境的影響,這就形成了個人選擇的多樣性。個人選擇的多樣性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人們追求目標的多樣性。目標不是單純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包括虛榮心、擺闊、附庸風雅、趕時髦、顯示地位以及追求某種精神境界等需要的滿足。二是偏好的不穩定性。人是一種社會存在,他們所作出的選擇,並不僅僅是以其內在的效用函數為基礎作出純粹的自主性和獨立性的選擇,而是也受他人影響,諸如要受生產者誘導、社會文化結構、傳統觀念以及家人和親朋的影響等。在現實中,經濟人與社會人往往是聯係在一起難以截然分開的。

二、個體戰略管理行為的基本模式

本書中的個體是指企業組織的一員,個體戰略管理行為是指個體在戰略管理中的行為表現。個體在戰略管理中並不是完全理性的,正像西蒙的研究所揭示的,受決策人的技能、價值觀、思維方式、對目標的了解程度、應具備的有關知識的深度以及所需資料的完備程度的影響,個體的決策是在有限度的理性的條件下進行的。同時,個體在戰略管理中並不總是追求企業的長期發展和企業利益的最大化,從企業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決定行動,而是還有一些不能說出的動機和追求,在戰略管理行為中往往隱含著自己利益的實現,即個體在戰略管理中也要受到個體利益最大化的影響。因此,個體戰略管理行為是在企業利益最大化和行為主體個人利益最大化之間進行權衡的結果,是在企業成敗和個人得失雙重動力機製作用下作出的選擇。

心理學認為,產生行為的直接原因是動機。動機是引起個體行為、維護該行為導向某一目標的過程。促使動機產生的兩個來源,一是內在條件,即需要。需要是個體缺乏某種東西的狀態,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缺乏個體內部維持生理作用的物質因素;另一種是缺乏社會生活所必需的心理因素。當一個人缺少這些東西時就會感到不安、緊張或不舒服,從而產生某種需要。二是外部條件,即外來刺激。外部的刺激也會引起動機的產生。當外部條件不變時,內在的需要是一個人產生動機的根本原因;當外部條件變化時,內在需要也會隨之而發生某種變化,甚至很大的變化。

個體需要是決定個體行為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不同的人進入企業希望得到的東西不同,從而影響到他的行為表現。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要可以分為五個層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一個人的需要是一個包含這五個層次的綜合體,不同人需求結構不同,同一個人的需求結構也在不斷變化。當企業對個人提供的工作和報酬滿足他的當前需要時,他的行為可能符合企業戰略的要求;當企業不能提供與個人需要相滿足的東西時,他的敬業精神將淡化,其行為也會與企業的戰略要求相距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