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戰略管理行為分析框架(1)(1 / 3)

在企業中,戰略管理並不是一項獨立的活動,往往和日常經營管理活動結合在一起,難分難離。同時,又由於戰略管理行為所導致的戰略績效存在時滯,因果關係不十分明確,因而,判定一項戰略管理行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就存在一定的困難。盡管如此,對戰略管理行為進行研究仍有很大的必要性,因為隻有對戰略管理行為進行分析,才能對其進行改進,進而提高戰略管理水平。

對戰略管理行為進行研究,一是可以從行為活動主體的角度出發,即研究個體、群體和組織的戰略管理行為;二是從戰略管理活動的過程出發,研究戰略管理不同階段戰略主體的行為。本章試圖建立戰略主體行為產生的一般模式,包括個體戰略管理行為分析框架和組織戰略管理行為分析框架,為後麵的研究提供一個分析的基礎。

戰略管理行為分析框架1

——個體戰略管理行為分析框架

一、戰略管理行為主體人性假設——“經濟人”

作為行為主體,每個人都是在一定的人性支配下和一定的製度約束下,選擇自己將追求的目標和為實現目標所可能采取的行為參見徐傳諶.論企業家行為激勵與約束機製.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27。對員工個體的戰略管理行為進行研究,就必須探求個體行為的一般動機和目的。

關於個體行為的一般動機和目的,理論家給出了人性假設。人性假設的確定是經濟學和管理學分析的前提,這一問題曆來受到西方經濟學家和管理學家的普遍關注。道格拉斯·麥格雷戈曾指出:“在每個管理決策或每一項管理措施的背後,都必須有某些關於人性本質及人性行為的假定。”徐傳諶.論企業家行為激勵與約束機製.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27在我國古代,就曾有“性善說”、“性惡說”等;在西方,也有“經濟人”、“社會人”等假設。

經濟人假設是市場經濟運行的一個基本前提,也是在我國市場取向的經濟改革條件下經濟管理者在實施管理中必須接受的一個重要假定。經濟人假設認為,人首先是“自利”的,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本章也借用經濟人假設,即把戰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戰略執行者)看成經濟人,並以此作為研究戰略管理行為的前提性假設。隨著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經濟人假設的內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具體說,當前的經濟人假設包含如下幾個方麵的含義:

(一)追求效用最大化

經濟人假設把人看成是“自利”的,認為當人們必須在若幹取舍之間作出選擇時,都會自覺不自覺地進行成本收益核算,作出試圖使自己的預期效用最大化的選擇。經濟人假設是一種統計學意義上的概念,是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情況下的行為特征,沒有絕對地假定人們的每一項選擇必定如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人為了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會專注於自己最擅長的工作,通過勞動成果的交換,即通過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產生出大於他獲得的利益,因而也對社會公共利益、他人利益作出了“貢獻”,實現了社會利益的最大化。當然,這種對自己利益的追求實現的對他人的“貢獻”是間接的,在市場經濟國家,直接為他人、為社會的利益而奮鬥不但沒有被否定,而且也是受到鼓勵和讚揚的。

雖然經濟人是一種客觀存在,但是,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卻沒有被普遍認可,也沒有建立起以此基本假設為指導的政治和經濟製度。在我國古代有“存天理,滅人欲”的說法,將“義”、“利”對立起來,不鼓勵個人追求自己的利益。如果按照經濟人假設來分析,我們就會發現,在一定的市場交易規則下,對自己利益的直接追求會間接地促進社會利益的最大化,所以,“義”、“利”就不再是不可調和的,而是可以統一的。在我國改革開放前近三十年的社會主義實踐中,也繼承了中國傳統的“義”、“利”觀,沒有認識和利用經濟人假設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服務。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不承認經濟人假設,貶斥“自利”行為,強調個人、企業、國家具有一致的整體利益,個人利益和局部利益都要服從整體利益。在這種前提下,提倡自我犧牲、集體主義精神,要求人們“無私地”為實現國家的資源配置計劃和社會主義生產目的而忘我地工作。但是,“割資本主義尾巴”常割不斷,而安徽省小崗村的村民們更是冒著生命危險,實行了分田到戶。雖然經濟人在計劃經濟機製下得不到承認,但仍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形式頑強地表現出來。而且,由於不承認經濟人,也就沒有建立相應的約束機製,使得有些經濟人在沒有約束機製的前提下對自己利益的追求惡性膨脹,甚至達到不擇手段的地步,這些經濟人對自己利益的直接追求不但沒有間接地促進社會利益最大化,反而出現侵害他人和社會利益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