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軍事家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中充滿了很豐富的戰略思想,周三多教授對其進行了總結,形成了比較係統的戰略思想體係參見周三多.孫子兵法與經營戰略.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1995:5。該體係由八部分組成:(1)慎戰與敢勝結合的競爭觀;(2)以人為本的競爭因素分析;(3)以有限目標作為戰略的出發和終結;(4)以“詭道”為基礎的戰略方案;(5)以“利”為核心的決策標準;(6)以“五勝”戰法為主體的戰略實施;(7)以“擇人”為關鍵的戰略控製;(8)以信息和情報作為製訂和實施戰略的基礎。
我國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中對戰略有多處描述,其中最出名的地方是“隆中對”。在對客觀形勢和主觀條件做了科學分析的基礎上,諸葛亮為劉備確定了“三分天下,再求一統”的戰略目標,實現這個戰略目標的戰略方針是“聯吳抗曹”,具體的戰略規劃是“先取荊襄後取川,待機而動爭中原”彭好榮.企業經營戰略.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
(二)毛澤東的戰略思想
談到當代的戰略管理思想,不得不提及毛澤東。毛澤東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戰略家,對戰略問題有深入的研究。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對戰爭的目的、特點、戰略、戰術等都有精辟的論述,認為戰略學的任務就是“研究帶全局性的戰爭指導規律”,而戰役學和戰術學的任務是“研究帶局部性的戰爭指導規律”。戰役指揮員和戰術指揮員也要了解某種程度的戰略上的規律,是“因為懂得了全局性的東西,就更會使用局部性的東西,因為局部性的東西是隸屬於全局性的東西的”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159。
關於戰略勝利的原因,毛澤東認為,這取決於“對於全局和各階段的關照得好或關照得不好”,而不是取決於戰術勝利。“如果全局和各階段的關照有了重要的缺點和錯誤,那個戰爭是一定要失敗的。說‘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乃是說的帶全局性的,即對全局有決定意義的一著,而不是那種帶局部性的即對全局無決定意義的一著。下棋如此,戰爭也是如此。”同②。
關於領導人的地位和任務,毛澤東認為:“一個軍事學校,最重要的問題,是選擇校長、教員和規定教育方針。”同②:161。“任何一級的首長,應當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對於他所指揮的全局說來最重要最有決定意義的問題或動作上,而不應當放在其他的問題或動作上。”同②。
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毛澤東針對戰爭所特有的不確定性,強調了戰略計劃、戰役計劃和戰術計劃分別依其範圍和情況而確定,而改變,但是其穩定性卻有差異。“戰術計劃,例如小兵團和小部隊的攻擊或防禦計劃,常須一日數變。戰役計劃,即大兵團的行動計劃,大體能終戰役之局,但在該戰役內,部分的改變是常有的,全部的改變也間或有之。戰略計劃,是基於戰爭雙方總的情況而來的,有更大的固定的程度,但也隻在一定的戰略階段內適用,戰爭向著新的階段推移,戰略計劃便須改變。”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463毛澤東強調了認識的局限性和環境的變化對戰略轉變的要求。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他講到:“如果計劃和實際情況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須依照新的認識,構成新的判斷,定下新的決心,把已定計劃加以改變,使之適合於新的情況。部分地改變的事差不多每一作戰都是有的,全部地改變的事也是間或有的。魯莽家不知改變,或不願改變,隻是一味蠻幹,結果又非碰壁不可。”
同①:164同時指出“我們不能要求事實上的常勝將軍,這是從古以來就很少的。我們要求在戰爭過程中一般地打勝仗地勇敢而明智的將軍——智勇雙全的將軍”。要達到智勇雙全,就必須熟識各方麵的情況,找出行動的規律並且應用這些規律於自己的行動中,貫徹“按照情況活用的原則”。毛澤東的這些重要論述,闡明了研究戰略問題的重要性以及戰略的實施、轉變等重大問題,對研究企業戰略管理有重要指導意義。
(三)當代戰略管理實踐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著名學者於光遠、錢學森、費孝通等的積極倡導下,全國興起了戰略規劃的熱潮。各種有關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的譯著、研究專著、報告大量出現。各地紛紛建立了自己的規劃機構,開展地區發展戰略規劃的研製工作。其中,費孝通、錢偉長、馮之俊編著的《地區發展戰略與規劃研究》,是我國關於區域發展戰略的較早期作品,書中綜合曆史、民族、社會和經濟技術的發展,對戰略規劃做出宏觀分析;對科技政策、模糊決策、預測技術、係統動力學、仿真技術等做了詳盡的介紹。於光遠主編的《中國地區經濟發展戰略選編》一書則列舉了十多個縣市發展戰略的案例。這些年區域和行業發展戰略研究有以下特點: